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8)
2023(12135)
2022(10216)
2021(9350)
2020(7884)
2019(17787)
2018(17340)
2017(33684)
2016(18023)
2015(19696)
2014(19095)
2013(18778)
2012(16844)
2011(14876)
2010(14229)
2009(12853)
2008(12148)
2007(9928)
2006(8109)
2005(6320)
作者
(49821)
(41924)
(41596)
(39247)
(26924)
(20413)
(18790)
(16442)
(16090)
(14409)
(14171)
(14050)
(13147)
(12986)
(12700)
(12601)
(12553)
(12410)
(12151)
(11864)
(10213)
(10126)
(9653)
(9588)
(9497)
(9267)
(8899)
(8793)
(8428)
(8246)
学科
(76758)
经济(76667)
管理(51911)
(49622)
方法(42291)
(39841)
企业(39841)
数学(39176)
数学方法(38800)
中国(20746)
(19341)
(18508)
地方(15051)
业经(14503)
(14216)
贸易(14215)
(13775)
(12873)
财务(12842)
农业(12827)
财务管理(12818)
(12730)
企业财务(12249)
环境(11733)
技术(11507)
(11050)
(9786)
(9782)
金融(9780)
(9284)
机构
大学(248641)
学院(247170)
(103894)
管理(102280)
经济(102015)
理学(91411)
理学院(90447)
管理学(88950)
管理学院(88493)
研究(76815)
中国(55434)
(49181)
科学(47412)
(44339)
(41469)
业大(39824)
财经(37889)
中心(36980)
(36202)
(34954)
研究所(33596)
经济学(33360)
(33159)
农业(33080)
经济学院(30669)
(29696)
(29277)
师范(29276)
北京(29097)
财经大学(28918)
基金
项目(186904)
科学(149882)
基金(141523)
研究(128503)
(124951)
国家(123996)
科学基金(108735)
社会(86807)
社会科(82615)
社会科学(82594)
基金项目(76244)
自然(73268)
自然科(71729)
自然科学(71709)
(71570)
自然科学基金(70466)
(61255)
教育(59382)
资助(56815)
编号(48298)
重点(41830)
(41701)
(39500)
(38942)
国家社会(37362)
创新(37004)
科研(36998)
教育部(36331)
人文(35336)
成果(35230)
期刊
(94217)
经济(94217)
研究(63743)
学报(40845)
科学(38006)
中国(36727)
(34493)
管理(33793)
(33295)
大学(31110)
学学(30190)
农业(23247)
技术(19886)
(18701)
金融(18701)
财经(18379)
经济研究(16410)
业经(15820)
教育(15787)
(15602)
问题(14948)
统计(12800)
(12466)
(12218)
(11922)
商业(11899)
科技(11499)
技术经济(11394)
资源(11353)
决策(10628)
共检索到323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晔  田嘉玥  刘于琪  李志刚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纽带对城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但鲜有研究揭示城市社区的邻里交往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机制和路径。本研究基于广州市23个社区1064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揭示社区邻里交往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尤其关注邻里交往对社区贫困等环境压力所起到的缓冲效应。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与所在社区的邻里交往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社区的邻里剥夺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但没有证据表明,邻里剥夺指数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关系随邻里交往程度的不同会有所变化。因此,和睦的邻里关系能够直接提升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但未必能够缓冲环境压力对其幸福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义  刘于琪  刘晔  李志刚  邱婴芝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流动人口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其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是衡量当前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在城市微观尺度的空间差异性,少有研究探讨邻里环境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基于2015年广州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广州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关注社会支持、邻里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州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仍然较低,具体表现为:(1)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消极情感偏高;(2)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地理空间异质性;(3)邻里社会环境(如邻里贫困、人口密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邻里建成环境(如整洁程度、交通可达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邻里流动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与流动人口的消极情感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广泛的社会支持能显著提升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因此,减少地区贫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等都将有助于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华初  
相关数据表明,广州市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在百分制下得分为69.4分,比现有文献中的城镇户籍劳动者和农村居民都要低。究其原因,是因为流动人口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存在"相对剥夺"的现象。运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与相关经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主观幸福感与年龄呈U型关系;女性的幸福感往往比男性要强一些;学历越高,幸福感往往越差;已婚者往往不如未婚者幸福;与没有孩子的流动人口相比,有孩子的幸福感要低一些;社会融入程度越高,流动人口的幸福感越强。通过培训提升流动人口技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提高其幸福感的重要措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冷萱  张恬  王雨林  
近年来,语言经济学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尤其是方言经济学受到广泛关注,但关于流入地方言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借助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方言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方言越熟悉,幸福感越低;工作中使用方言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幸福感;工作中使用方言的流动人口,随着方言熟悉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幸福感显著增加;工作中使用方言对幸福感的影响中,收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得到这一系列结果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估计,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伦  
文章对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分析,利用国家计生委2011年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以及多元logistic模型分别对影响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个人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福利政策因素、业余生活因素和社会认同因素进行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伦  
文章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城乡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城镇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流动人口,其原因在于城镇流动人口在收入、工作、闲暇活动、社区活动参与等方面均表现出优于农村流动人口的现象,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分割。农村流动人口需要提高在流入地的融入能力,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嘉文  
运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代际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大多数流动人口感觉生活幸福,与户籍人口的幸福体验没有显著差异。新生代流动人口正值追求梦想、自我实现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幸福的积极体验明显高于老一代流动人口。(2)经济诉求、权利保障和公平正义构成了流动人口追求幸福的实质内涵。社会融合因素的影响效应甚微,城乡差距的曝光度和城市固有的社会歧视导致流动人口产生强烈的剥夺感和不幸感。(3)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权利保障因素对不同代际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倩  
文章基于2012年国家计生委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数据建立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不仅与个体因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社区文体活动、对现居城市喜爱程度、家庭月总收入等)有关,还与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部分潜在因素公共安全有关。因此,根据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应该使尽可能多的流动人口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积极参加社区文体活动;美化城市环境,使流动人口更喜爱这座城市;给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月总收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在宏观层面应该加大公共安全方面的投入,提升流动人口在安全方面的幸福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雨婷  喻忠磊  苗长虹  张静  袁留阳  侯晓静  
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回流已成为现阶段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流劳动力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距离是人口流动空间选择的核心解释变量,在多维邻近性视角下探究多种距离对流动人口回流的影响,有利于深化对人口回流机制的理解。论文借鉴多维邻近性分析框架,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地理、制度和社会邻近性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回流群体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大龄已婚流动人口,其在劳动力市场不占优势,但家庭对其情感需求与依赖较大,回流意愿明显。(2)不同维度邻近性均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有较强解释力,地理、制度和社会邻近性对回流意愿均有显著负向影响,长距离跨省或跨方言区迁移的劳动力回流意愿更为强烈。(3)不同邻近性对回流意愿的影响存在群体异质性。高学历群体回流意愿受其所在流入地参保情况的抑制,同时受到方言和地理距离的不同影响;新生代流动人口则较易受非正式制度邻近性影响而选择回流;长期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会因其已熟悉流入地方言并在流入地积极参保而降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霏雰  陈宏胜  刘于琪  李志刚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居民幸福感将成为评价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上海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对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进行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城市社区因素、农村因素、制度因素等维度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58.4%的流动人口幸福感较低,80.0%的流动人口表示打算长期居住,形成"幸福感低但居住意愿高"的独特现象。第二,家庭因素、社区因素与制度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影响最为明显,其中,流动人口主动融入所在社区的程度、社区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居住形式、住房性质、是否持有暂住证、是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康雷  张文忠  
结合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邻里社会环境和幸福感的相关理论,采用2017年北京典型低收入社区的调研数据,设计了邻里社会环境指标,分析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社区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明显,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邻里支持、社会参与和邻里认同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发现邻里社会环境对外地户籍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季永宝  高敬云  杨俊  
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在总结国内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居民幸福感纳入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运用Ordered LOgit实证模型对山东省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对其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会随着其社会融合程度的加深而提高;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提升;男性流动人口比女性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低;年龄的增长、居留时间的增加、本省户籍等不利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提升。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丽丽  张旭  
大规模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在为城市带来新经济增长动力的同时,以语言为代表的群体间文化差异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区别于以往研究中将语言视为个体人力资本,本文将语言作为个体文化背景差异的代表。基于中国汉语方言地理分布信息,构建了表征方言差异的语言差异变量,运用OLS回归方法,探究方言差异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流动到与原籍相同方言区的群体,流动到与原籍不同方言区的群体更不幸福,其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难度也更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方言通过增加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难度进而降低其幸福感。本文的研究对解决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和社会融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俊红  梁昌勇  陆文星  顾东晓  
文章采用社会支持量表、社区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对合肥市354位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影响。结果显示,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朋友的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在1%的显著水平下呈正相关关系,成年子女的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在5%显著水平下负相关;支持利用度、朋友的支持与正向情感在1%显著水平下正相关;朋友的支持与负向情感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负相关,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与负向情感在5%显著水平下负相关。结论: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影响机制不同;支持利用度和源自朋友的支持是提升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课题组  陈倩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福州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总体评价、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差异以及各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情况。并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福州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结果表明:个体特异性因素、就业发展因子、家庭文体因子、公共服务因子、居住环境因子、生存环境因子和社会环境因子等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