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00)
2023(11127)
2022(9920)
2021(9428)
2020(7769)
2019(18326)
2018(18214)
2017(35412)
2016(19284)
2015(21603)
2014(21494)
2013(21237)
2012(19451)
2011(17305)
2010(17117)
2009(15338)
2008(14558)
2007(12344)
2006(10714)
2005(8980)
作者
(54657)
(45338)
(44773)
(42777)
(28874)
(21803)
(20490)
(17897)
(17258)
(15929)
(15750)
(15116)
(14173)
(14006)
(14004)
(13783)
(13484)
(13445)
(12842)
(12677)
(11201)
(10819)
(10731)
(10249)
(10114)
(10054)
(9956)
(9841)
(9080)
(8944)
学科
(74703)
经济(74616)
管理(51761)
(47073)
(38323)
企业(38323)
方法(33687)
数学(29283)
数学方法(28958)
中国(20872)
(19870)
地方(19479)
(17052)
业经(16076)
(15909)
农业(13499)
环境(13022)
理论(12519)
(12264)
(11768)
贸易(11761)
(11284)
(11163)
技术(11139)
(10349)
(10075)
财务(10015)
财务管理(10000)
教育(9799)
企业财务(9371)
机构
大学(264619)
学院(262389)
管理(106674)
(97502)
经济(94955)
理学(93214)
理学院(92056)
管理学(90412)
管理学院(89943)
研究(87344)
中国(62349)
(59551)
科学(57530)
(43162)
(42071)
(41817)
业大(41782)
研究所(39847)
中心(39529)
北京(37851)
(37351)
师范(37066)
(36716)
财经(34487)
农业(33127)
(32444)
(31370)
(30696)
师范大学(30408)
经济学(27796)
基金
项目(190444)
科学(149372)
研究(137982)
基金(137298)
(119686)
国家(118704)
科学基金(102475)
社会(85321)
社会科(80699)
社会科学(80676)
基金项目(75430)
(74148)
自然(68484)
自然科(66849)
自然科学(66835)
自然科学基金(65578)
(63379)
教育(62211)
编号(57255)
资助(55001)
成果(44930)
重点(41994)
(40660)
(40572)
(39184)
课题(38776)
创新(36482)
科研(36112)
大学(34937)
教育部(34496)
期刊
(104571)
经济(104571)
研究(74854)
中国(47141)
学报(42593)
科学(39836)
(37398)
管理(36108)
大学(31363)
(29598)
教育(29380)
学学(29134)
农业(26496)
技术(22144)
业经(17452)
图书(17108)
(16908)
金融(16908)
问题(15549)
经济研究(15397)
财经(15076)
资源(14864)
科技(13574)
(13470)
理论(13085)
(12749)
(12707)
现代(12479)
实践(12327)
(12327)
共检索到368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泽宇  
社区地下空间,曾经作为人民防空及储物的功能,被大量建于城市之中。但是由于它自身的限制因素和不规范使用,造成社区内部人员混乱、环境破坏等弊端。目前为止,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基本以分析城市尺度的利用及发展,以解决城市的交通、土地、环境等问题。但是,这忽视了社区尺度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社区问题的积极作用。从北京社区地下空间的发展背景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作为城市消极空间的缺陷。然后,以安苑北里小区的地瓜社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社区地下空间改造再利用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希望能够为社区地下空间的改造及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经验,使社区恢复活力,为社区居民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妍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社区全科医生,对于控制医疗保险费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全科医生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严重滞后于医疗需求。文章以北京J社区医院为例,采用访谈调研法,在分析全科医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及培训状况的基础上,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端木一博  柴彦威  
利用2012年北京居民活动出行调查数据,选取北京上地-清河地区的480位居民为样本,通过分析社区居民近家非工作活动的时间节奏,探讨居民对周边设施的需求差异。选取清上园社区作为个案,分析社区周边各类设施的时空分布差异,开展社区设施供给与居民日常需求的时空间匹配研究,以衡量该社区餐饮设施供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能够满足居住群体的需求。结果表明:居民不同类型活动的时间分配与时间节奏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存在差异,休息日的娱乐休闲、用餐等活动量增加,对于设施需求也相对较大;案例社区周边的娱乐休闲、教育设施的时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案例社区的用餐、购物等设施虽然整体上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需错位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赵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一个特殊群体“老漂族”诞生,且总量越来越大。他们的城市生活举步维艰,是等待全社会关爱的孤独弱势群体。社区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服务社区的基础空间场所,应为老漂群体提供服务。文章借助场所精神理论,通过对北京多个小区的漂族老人进行调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生活现状与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社区图书馆面向漂族老人的构建策略,整合场所精神要素,打造面向漂族老人的公共文化空间,使其产生精神认同感,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找到情感归属。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卫华  周芮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城市社区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社区不仅是居民生活共享的地域概念,更凝结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然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城市改造,传统的单位制社区、熟人社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邻里关系不再是亲密合作的关系,而变得越来越冷漠和陌生化。如何重构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是现代社会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栅栏街道社区的走访观察、个案访谈调研,结合社区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传统老旧社区邻里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最后指出,在社会已经深刻转型的情况下,社区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地缘基础上的紧密关系构建,以互联网的普及为契机,通过"互联网+"重建地域社区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定;社区生活圈Ⅱ是在居民出行能力制约下形成的,其中的设施主要面向本社区提供服务;社区生活圈Ⅲ是共享性的圈层,是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重叠的部分。研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18个社区为案例,采用个体居民GPS数据,界定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范围,并通过社区生活圈内的"集中度"和"共享度"的计算,对案例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层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实际划分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吻合。最后,研究提出了基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落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军  高闪  
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的领导核心,通过社区法律服务介入社区建设,以法律为手段来化解社区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冲突,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广大社区居民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北京市潘家园南里社区成功普法经验,运用基层党建理论,试图提出有价值的途径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敏  刘爱利  
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是当今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重要议题之一。选取历史街区建筑遗产再利用较成功的南锣鼓巷为典型案例,基于业态视角,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和统计、对比分析,对建筑遗产再利用进行研究。结论包括3点:(1)基于业态视角对建筑遗产的再利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拓展了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分析视角。(2)从业态选择、业态构成、业态变迁、业态发展趋势、业态影响因素5个方面,探讨了业态与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关系问题;其中前4个方面是从业态自身发展规律的视角进行分析,第5个方面则是从影响业态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3)文章对其他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宇琳  洪千惠  
冬奥社区建设是冬奥会大事件背景下城市更新的一次探索,也是观察老旧小区更新效果的天然实验场。以我国首个冬奥社区——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街道高井路社区为研究对象,从国家意志与地方需求互动的视角,对冬奥会大事件背景下城市更新的规划治理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冬奥元素植入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并对其融合效果进行评价;其次对全方位的冬奥社区更新策略进行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实施进展差异化的原因;最后基于冬奥服务社区的理念,提出冬奥社区建设的规划治理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符婷婷  张艳  柴彦威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加剧了居民的职住分离与长距离通勤,进而影响其健康状况。本文以北京典型近郊巨型居住区天通苑为案例,研究城市郊区居民通勤模式对健康的影响。天通苑全职就业者通勤空间总体上呈现以天通苑为中心不均匀的放射状格局;根据通勤距离、时间与方式,将天通苑全职就业者的通勤模式划分为短距离-积极-公交通勤、中长距离-公交-小汽车通勤、超长距离-公交-小汽车通勤3种模式。本文借助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其他社会经济属性的前提下验证不同通勤模式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2个维度6个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通勤模式对睡眠质量差、经常请病假、疲惫不堪、压力大等健康风险的影响均呈现出倒"U"形的趋势,表明适度通勤可能有利于健康,而过长通勤却不利于健康,尤其是超长距离-公交-小汽车通勤模式显著地增加了睡眠质量差、经常请病假、压力大等的健康风险。最后,本文指出改善大城市郊区职住关系不仅意味着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居民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晓峰  尹洪广  陈鹭  张亚娟  
以人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具备一定韧性并与人居环境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健康社区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在探讨健康社区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健康社区要素构成系统,并运用层级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构建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量化赋值。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4个典型社区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不同类型社区的健康社区建设差异性的原因。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社区短板,提出全面构建社区医疗保健、安全应急与生活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多层次社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公共空间与园林绿地建设、促进社区街区的综合功能发展、有序完善社区便捷服务圈建设、完善社区营造与共建共享的优化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康雷  张文忠  
结合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邻里社会环境和幸福感的相关理论,采用2017年北京典型低收入社区的调研数据,设计了邻里社会环境指标,分析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社区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明显,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邻里支持、社会参与和邻里认同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发现邻里社会环境对外地户籍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经纬  田莉  欧阳伟  
社区是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环境安全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福祉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水平回归模型,对北京市老年人样本进行分析,界定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区环境安全因素。研究发现:北京市老年人7.03%的自评健康、6.35%的孤独感水平差异由老年人所处社区决定;主观社区环境安全感中,社会凝聚力好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更好,较少感到孤独;客观社区环境安全特征因素中,社区的道路状况良好,老年人自评健康更好,孤独感更低,而社区无障碍设施水平越好,老年人孤独感也会更低。此外,个体特征上,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和家庭年收入对其健康水平也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于提升老龄健康的社区环境营造有着积极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宇   丁寿颐   张超   易楚舒   王婧  
当前城市更新建设中,由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花园共建项目为存量优化城市更新提供有效发展思路。但存在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机制缺失的问题,导致公众诉求难以畅通表达。研究引入共享心智理论模型,以北京社区花园共建项目的深入调研为实证基础,通过干扰共建项目共享心智模型的影响因素,加强参与方的有效表达,搭建社区花园共建项目决策机制的可行路径,为城市小微更新走向“共同缔造”的治理新模式提供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