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57)
2023(14930)
2022(12974)
2021(11735)
2020(9852)
2019(22563)
2018(22262)
2017(42568)
2016(23601)
2015(26293)
2014(26053)
2013(25879)
2012(23821)
2011(21530)
2010(21273)
2009(19049)
2008(18428)
2007(15959)
2006(13934)
2005(11976)
作者
(72731)
(60016)
(59830)
(56814)
(38251)
(29049)
(27039)
(23783)
(23134)
(21230)
(20645)
(20344)
(19252)
(18881)
(18664)
(18658)
(18447)
(17922)
(17296)
(17260)
(15310)
(14702)
(14453)
(13785)
(13556)
(13370)
(13309)
(13159)
(12145)
(12122)
学科
(92961)
经济(92855)
管理(66876)
(60715)
(49889)
企业(49889)
方法(44767)
数学(39164)
数学方法(38620)
中国(24995)
(24681)
(23573)
(21764)
业经(19630)
地方(18703)
环境(18526)
(16577)
贸易(16571)
农业(16070)
(16055)
理论(15286)
(15129)
(14478)
技术(14464)
(13929)
(13837)
财务(13773)
财务管理(13747)
企业财务(13025)
(12153)
机构
大学(339357)
学院(335322)
管理(131453)
(127901)
经济(125007)
研究(117049)
理学(115315)
理学院(113928)
管理学(111456)
管理学院(110899)
中国(83177)
科学(79221)
(73477)
(65265)
(60726)
业大(59134)
研究所(56294)
(54620)
农业(52121)
中心(51938)
(47528)
北京(45935)
财经(45141)
(43873)
师范(43266)
(43165)
(41185)
(38427)
经济学(37839)
技术(36474)
基金
项目(243349)
科学(189738)
基金(177032)
研究(166611)
(159115)
国家(157901)
科学基金(133826)
社会(103823)
社会科(98378)
社会科学(98349)
(95190)
基金项目(94470)
自然(92238)
自然科(90096)
自然科学(90070)
自然科学基金(88403)
(81902)
教育(75797)
资助(73439)
编号(65398)
重点(55190)
(52093)
(51397)
成果(50953)
(50046)
计划(48242)
科研(47850)
创新(46829)
课题(45574)
大学(43749)
期刊
(131175)
经济(131175)
研究(93382)
学报(65419)
中国(59688)
(57090)
科学(57006)
大学(47702)
管理(45650)
学学(45283)
农业(39732)
(38845)
教育(33401)
技术(26913)
(22867)
金融(22867)
经济研究(21528)
业经(21351)
财经(20774)
(20542)
问题(18450)
业大(18276)
科技(18260)
(17727)
(17324)
图书(17239)
技术经济(16104)
资源(16074)
统计(15656)
理论(15160)
共检索到470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宇  王喆  王菲  董锁成  李泽红  
城市碳排放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碳排放研究基础上,从城市化的碳排放效应、城市碳排放估算和影响要素、碳排放观测、碳循环和碳代谢过程等方面系统归纳总结了碳排放评估方法、要素和过程。评述了Kaya恒等式、LMDI方法、CGE模型、混合分析法、清单编制法、UE模型、FFDAS模型、STIRPAT模型、格网模型、综合分析法(Four-part Methodology)、建筑碳排放模型、物质代谢法、EC碳通量观测等代表性碳排放估算和观测方法。研究焦点正在从宏观模式转向微观机理,从自然、人文单一过程转向人文-自然耦合过程,热点区域从发达国家城市转向发展中国家城市,从单一数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芬  毛洪伟  赖玉珮  
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对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以深圳市为例,通过清单方法分析主要碳排放源和碳汇,核算排放总量和强度,剖析深圳市碳排放现状和结构,根据定量结果进行空间布局显示。结果表明,深圳市地均碳排放密度处于中等水平,区域整体低碳效果较好,研究区域的土地开发强度、交通组织模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潜力以及地理环境特征等与碳汇的规模、碳排放关联性较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磊  李贵才  林姚宇  
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交通、建筑碳排放都具一定影响,是一定技术条件下居民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成为低碳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从居民碳排放源头出发,厘清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居民碳排放的逻辑关联,明确了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建成区形状、中心区状况及邻接性这五个空间形态要素是影响居民碳排放的关键。从理论上看,多数空间形态要素对居民交通及建筑碳排放有着不同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亟需具体的量化研究予以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叶祖达  
城市是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行动平台和载体,对城市进行碳排放审计是实施低碳城市规划工作必需的科学数据基础。然而,不少城市本身对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基线分析、未来情景比较、减量方法和范畴等都还没有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流程的科学分析方法和工具。文章尝试把有关现有能源规划研究模型发展为城市空间规划方法。以碳排放模型Kaya公式为基础,分别从建筑部门、交通部门、工业部门、能源部门对模型进行分解。建议的模型可以把能源需求模块分解为三个部门:建筑部门、交通部门和工业部门。根据常规模式和低碳模式的分析,得到各部门在各模式下的能源使用结构和量。并根据IPCC对于各类能源的排放强度定义的缺省值,计算出各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迪  周丰年  王雪芹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低碳试点地区更好地推进低碳工作,而且对于低碳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碳试点政策能否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第二批低碳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有效降低样本自选择及政策内生性等问题导致的处理效应偏差。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实现碳强度的下降,且产业升级的效果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但通过城市绿地碳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提升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琴  曲建升  曾静静  
在介绍国际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和诠释了生存碳排放的概念。生存碳排放包括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两大类,直接碳排放包括家庭能耗和私人交通两大类,间接碳排放包括食品、衣着、住房、日用品和出行等五大类。在介绍投入产出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和消费方式分析等常用的碳排放方法的基础上,指出生存碳排放的评估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实地抽样调查和不确定性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细化生存碳排放的特征,从家庭碳排放总量、家庭人均碳排放量、家庭单位收入碳排放量和基本生存碳排放量等角度提出了生存碳排放的评估指标,这些指标的建立有助于分析生存碳排放同家庭规模、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年龄结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曹叔亮  
认为研究生教育评估的要素确定、程序设计、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关系到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合法性和可信度,进而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视角出发,在分析研究生教育评估要素的基础上,设计评估程序,阐释评估方法和技术,以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论文从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排放多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5年中国城市年碳排放量基本呈增加趋势,仅2015年的城市碳排放量较2014年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煤炭消费量和水泥产量的减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25%、26.24%和23.51%,其中,东部地区的占比先增加后降低,中部地区的占比持续下降,而西部地区的占比则持续上升。对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相邻区域的城市碳排放对本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造成明显影响;经济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产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乙喆   王兴平   马雨琪  
伴随着我国大力推动低碳城市实践,城乡规划成为了引导低碳实践的重要政策工具。为了进一步加强低碳规划中“认知”与“实践”的匹配程度,从城乡规划实践出发,构建基于空间视角的城市碳排放定量化评估方法具有重要价值。选取江苏省扬中市为解释性案例,立足于传统的城市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点状+线状+面状”空间形式进行城市碳排放空间关联。研究表明该方法(1)可有效识别城市碳排放特征,明确工业、居住、商业、交通和公共管理与服务等部门在城市碳排放中的作用与地位。(2)可以明确城市全域空间碳排放强度,识别重点碳排放空间单元。(3)可以判别商业、工业、居住、公共服务、交通等用地碳排放强度的差异,建立不同功能用地活动与碳排放的经验性认知。(4)可全面识别城市不同层级空间治理单元碳排放主要的特征。研究认为可以提供如下方面的规划实践引导,(1)为构建基于用地的城市碳排放量预测评估提供经验参数支撑。(2)为构建空间视角的城市低碳规划策略提供信息引导。(3)为构建面向多层次治理单元的低碳规划应对体系提供信息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章金霞  白世秀  
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分析入手,分析碳信息披露、碳管理以及企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碳信息披露对企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影响的假设,并以英国提供的CDP报告为基础,选取世界500强企业中能够在2009—2013年连续对CDP进行回复和披露数据的134家企业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回归计算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研究假设得到了有效验证,即碳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对企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着显著的促进或影响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亮   樊涛   慕群   周春雷   许中平  
基于“电—碳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和步骤,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自评估分析法和对比验证分析法,对模型输入指标、模型计算过程、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全过程、全环节评估,保障模型计算结果和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建立碳排放核算方法评估标准体系,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场景应用需求制定推广应用规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仲云云  仲伟周  
文章运用线性数据转换函数法对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处理;利用BC2-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计算了中国29个省份1995-2009年的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碳排放绩效近些年呈现下降趋势,并表现为明显的区域特征。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揭示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效率和曼奎斯特碳排放绩效指数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现阶段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魏巍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