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08)
2023(5138)
2022(4356)
2021(3973)
2020(3252)
2019(7580)
2018(7319)
2017(13790)
2016(7535)
2015(8356)
2014(8015)
2013(7971)
2012(7501)
2011(6634)
2010(6471)
2009(5665)
2008(5367)
2007(4475)
2006(3935)
2005(3345)
作者
(21143)
(17771)
(17524)
(16855)
(11518)
(8777)
(7987)
(6934)
(6846)
(6331)
(6125)
(6039)
(5781)
(5700)
(5379)
(5367)
(5308)
(5210)
(5156)
(5141)
(4429)
(4309)
(4232)
(4216)
(3970)
(3907)
(3880)
(3768)
(3574)
(3565)
学科
(30833)
经济(30806)
管理(14859)
地方(12771)
(12084)
中国(11022)
方法(9743)
数学(8876)
(8790)
数学方法(8772)
(7594)
企业(7594)
(7485)
城市(7317)
农业(6223)
环境(6130)
业经(5827)
地方经济(5419)
城市经济(5298)
(4535)
(4430)
土地(4113)
(4000)
资源(3991)
(3973)
理论(3773)
生态(3422)
(3410)
(3361)
(3356)
机构
大学(97724)
学院(97548)
研究(37627)
(35427)
管理(34823)
经济(34279)
理学(29920)
理学院(29322)
管理学(28588)
管理学院(28383)
中国(27519)
科学(26028)
(23042)
(18526)
中心(18173)
研究所(17223)
(17093)
(17091)
师范(16975)
(15584)
业大(15543)
(15053)
(14875)
北京(14310)
师范大学(14292)
农业(13362)
(12881)
财经(12162)
(11803)
科学院(11488)
基金
项目(73908)
科学(58859)
基金(53860)
研究(51495)
(48049)
国家(47684)
科学基金(41193)
社会(32751)
社会科(30992)
社会科学(30984)
基金项目(30472)
(28620)
自然(28157)
自然科(27474)
自然科学(27469)
自然科学基金(26931)
(25409)
教育(22209)
编号(20347)
资助(20120)
重点(17079)
(17011)
成果(15238)
(15078)
(14746)
课题(14561)
计划(14260)
科研(14170)
创新(13923)
国家社会(13609)
期刊
(40478)
经济(40478)
研究(29676)
中国(19806)
科学(16209)
学报(15279)
(14268)
大学(11076)
学学(10366)
(10254)
管理(9848)
农业(9766)
资源(9446)
教育(8923)
城市(8919)
(8044)
问题(7269)
技术(7171)
(6537)
金融(6537)
业经(6296)
地理(6159)
(5726)
经济研究(5444)
现代(5363)
图书(5105)
科技(4794)
财经(4773)
(4684)
经济地理(4497)
共检索到144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晓俊  朱凯凯  陈朋艳  郭文浩  
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与标准差椭圆等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演变的视角对西安市电影院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电影院作为居民文化消费场所,与城市经济、文化活动空间布局相一致,在城市总体空间布局上呈现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且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市的传统商业中心与新兴的次级中心,并由中心向外围递减。(2)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促使电影院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发生演变。在城市新区建设和电影消费大众化的双重作用下,西安市电影院从单核心集聚向多核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转变;电影院空间总体布局的演变与城市扩展与建设趋向相一致,空间分布范围从中心城区向近郊城市新区扩展,在城市新区形成新的核心集聚区。(3)商业综合体成为电影院布局的主要区位,电影院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商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空间形态新转变。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安然  
电影院作为一种文化设施,存在着空间分配不均衡的状况。通过对电影院进行分类赋值,结合GIS缓冲区分析法,得出了北京市电影院的空间分布和街道供给能力情况,旨在为电影院空间布局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西君  何燕  宋金平  吴殿廷  
城市专业化商业街作为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总结出专业化商业街的3种组织形式,并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其空间形态及分布特征,指出其具有"一个核心,半条环线,线型形态,扇形对称,五大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从交通、地价、历史沿革与大型结点四大物理要素出发,利用Arc-Gis软件,探讨了城市专业化商业街空间分布机理,得出:专业化商业街与城市次级交通峰值地带具有耦合特性,不同商业类型对租赁价格与商铺售价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历史积淀及大型结点对城市商业街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玲燕  刘晓君  
依据西安市主城区2008~2009年上半年在售商品住宅项目的市场价格数据,利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的半变异/协方差函数云和直方图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利用趋势面分析法西安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进行空间局部估计,得出西安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对西安市主城区的城内、城南、城北、城东、城西、长安区的区域价值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城内作为城市的中心,人居设施比较完备,发展最为成熟;城南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景观环境,发展速度最快;城北在诸多利好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思洁   李稷   刘科伟   赵丹  
基于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区位熵、人口集聚度、空间自相关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向都市圈核心圈层集聚的特征,经济和交通是主要影响因素,住房、公共服务和制度是次要影响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中心外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银杰  南灵  
以西安市城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2010年近20年的有关数据,利用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指数、扩展强度指数和扩展弹性系数,研究了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特征;运用单因素法系统考察了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展的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建设用地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里,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展经历了低速发展、稳定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影响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为非农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梅林  都行  
以2012—2015年艺恩数据智库发布的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电影相关数据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基础,计算电影票房综合指数,运用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从省、市两个层面分析电影票房的地域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电影票房省级层面上呈现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城市层面呈现东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省会城市与一般地级市之间的分异并存,但随时间推移差距不断减小;一二线城市电影票房明显下滑,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幅上升。②电影票房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首位城市垄断性不强,中间位序城市较多,中后位序城市发展逐渐快于位序在前的城市。③电影票房的热点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逐渐下滑,长三角地区不断加强;热点集聚区逐渐缩小,次热点集聚区不断增大,冷点集聚区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④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数、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城市影院数、房价压力是影响电影票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瑞宽  李九全  
探讨城市中实体书店的空间格局,对于优化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取西安市的实体书店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德地图API获取西安市城七区539个实体书店POI点的空间数据,利用DBSCAN聚类算法识别集群,揭示西安市城七区实体书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安市城七区的实体书店已经形成5个不同等级的空间聚类,各个聚类所在区域的通达性较好,噪声点分布零散。(2)实体书店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街道的实体书店空间布局差异较大。(3)不同因素对实体书店的空间布局影响差异较大。其中,路网密度、公交站点密度、人口密度、商品房平均价格以及距最近高校距离与实体书店分布呈现正相关关系;距最近地铁站距离、距最近公共图书馆距离、距城区最近4A级以上景区距离与实体书店的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各项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空间差异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怡萍   陈晓键  
文章以专利申请数据表征创新活动,将其分为知识型、生产型创新活动两类,通过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标准差椭圆、DBSCAN聚类等方法从总体和分类别两大层面分析和探究西安市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其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分异、差异化集聚、选择性依赖三大特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取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异特征,最终得出创新主体驱动创新活动、环境配置吸引创新活动、知识借用激励创新活动的结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玲燕  韩红丽  刘晓君  
利用从西安住宅市场上调研收集的数据,根据住宅产业价值链系统结构,运用构建的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测算模型——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存在太过于依赖土地价值与资金价值,而投资分析、建设、营销服务等阶段价值创造能力过低,以及整体价值创造水平偏低等问题。因此,建议通过完善住宅产业的外包制度、调整土地供应制度、构建合理价值分配机制、建立价值创造联盟制度、构筑住宅产业虚拟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等途径,来优化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格局,以促进产业升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汪丽  胡玲玲  田筱齐  
地铁站域活力是反映城市空间活力以及检验站城空间协调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论文以西安市为例,利用多源数据,从人群活动和建成环境2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量化评价地铁站域活力,基于活力维度值的比较,对地铁站域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发展特征。研究发现:(1)西安地铁站域综合活力不足,数量随着活力等级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站域活力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地铁站域的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力变化都经历了“上升、稳定和衰退”3个阶段。(2)地铁站域活力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贯穿西安南北方向的2号地铁线站域平均活力最强,各条线路首尾段的站域活力值普遍较低,地铁换乘站域、旅游区地铁站域、大学聚集区接驳站域活力值较高。功能混合度、地铁可达性、人群活动热度对营造地铁站域活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西安市地铁站域可分为孕育型、成长型、平衡型、乳熟型4类。数量分布上,孕育型站域>成长型站域>乳熟型站域>平衡型站域,空间分布同样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特点。研究提出更加完善的空间活力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强化西安市地铁站域活力的精细化研究,可为地铁站域更新与规划、赋能城市活力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峰群  席岳婷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蔓延也在加速。当彰显城市特色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今发展的大趋势时,中国城市化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城市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必将迈出崭新的一步。本文以西安城市空间蔓延实例分析入手,在城市地域蔓延的一般规律和驱动力演化基础上,通过对西安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现状发展结构及历次规划理念演变过程的分析,总结西安城市地域扩展中文化基因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围绕城市文化基因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寻求城市空间扩展和文化精神内涵高度和谐的规划理念和手段。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岩辉  杨晴青  李继园  
医疗机构可达性是衡量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指标,均衡的可达性水平是实现空间公正的基础。利用医疗机构、居住点POI数据以及腾讯点位数据,采用基于空间格网的最近设施点法分析,探索了西安市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及空间公正格局。结果表明:西安市医疗可达性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其中,三级医院的15 min圈层分布于主城区;一、二级医院的可达性格局相似,30 min圈层覆盖率超过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5 min圈层覆盖率达到71.02%,仅有2.04%的居住点未被覆盖。医疗资源空间公正形成了4类区域:综合医疗空间公正区范围覆盖90.88%的居住点,48.13%的城市空间;高等医疗资源空间非公正区主要位于城郊地带;基本医疗资源空间非公正区范围狭窄,仅于行政区交界处分布;整体医疗资源空间非公正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南部和东部的秦岭山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荆治国  周杰  詹涛  齐丽彬  张昌盛  
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能源足迹概念。即地球上消耗的能源最终由太阳辐射提供,而能源生态足迹就是消耗能源所需的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建成地面积。相应的,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地概念。同时,将海洋提供的生态资源,纳入内陆居民人均生态承载力范畴。以西安市1997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上述调整后的方法对10年间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赤字由1997年的1.07hm2,逐渐增加至2006年的1.40hm2,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况。而调整后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其人均生态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璞周  卫海燕  杨芳  
以西安市为例,对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其对城市资源产生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并提出了协调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缓解城市资源压力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