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08)
- 2023(8290)
- 2022(7251)
- 2021(6721)
- 2020(5785)
- 2019(13490)
- 2018(13265)
- 2017(25547)
- 2016(14370)
- 2015(16386)
- 2014(16978)
- 2013(16805)
- 2012(16110)
- 2011(14523)
- 2010(15016)
- 2009(14139)
- 2008(14343)
- 2007(13286)
- 2006(11479)
- 2005(10237)
- 学科
- 济(62671)
- 经济(62608)
- 管理(38618)
- 业(33708)
- 方法(28976)
- 企(26279)
- 企业(26279)
- 数学(25730)
- 数学方法(25403)
- 中国(18439)
- 农(16059)
- 财(15201)
- 学(14894)
- 地方(14591)
- 制(11089)
- 业经(10886)
- 贸(10536)
- 贸易(10531)
- 农业(10358)
- 易(10113)
- 理论(9797)
- 环境(9185)
- 和(9062)
- 银(8542)
- 银行(8515)
- 务(8472)
- 财务(8445)
- 财务管理(8412)
- 融(8126)
- 金融(8124)
- 机构
- 大学(218081)
- 学院(214894)
- 济(83611)
- 经济(81329)
- 管理(78589)
- 研究(74461)
- 理学(67078)
- 理学院(66129)
- 管理学(64668)
- 管理学院(64256)
- 中国(55049)
- 科学(48604)
- 京(47847)
- 农(39514)
- 财(38818)
- 所(38794)
- 研究所(35241)
- 中心(35016)
- 业大(34486)
- 江(33756)
- 农业(31614)
- 财经(30759)
- 范(30685)
- 师范(30302)
- 北京(29923)
- 经(27753)
- 州(26863)
- 院(26828)
- 经济学(26146)
- 师范大学(24626)
- 基金
- 项目(141179)
- 科学(109349)
- 基金(101454)
- 研究(98917)
- 家(89475)
- 国家(88781)
- 科学基金(74917)
- 社会(61557)
- 社会科(58240)
- 社会科学(58215)
- 省(54828)
- 基金项目(54618)
- 自然(49615)
- 自然科(48457)
- 自然科学(48440)
- 自然科学基金(47520)
- 划(47129)
- 教育(45813)
- 资助(41604)
- 编号(40141)
- 成果(33408)
- 重点(31921)
- 部(30905)
- 发(30086)
- 课题(28048)
- 创(27643)
- 科研(27366)
- 计划(26725)
- 大学(26344)
- 创新(26034)
共检索到318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鹏军 张奋
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城市用地功能置换中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经验 ,其成功的方面有 :空间的形成模式 ,创造公共空间活力发动元素 ,公共交通 ,场所特性与空间情趣等。同时 ,其设计也存在不足之处 ,如绿地空间缺乏活力 ,空间铺装过于繁琐 ,连续空间过于单调等。借鉴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失败 ,提出了 7条公共空间设计的建议作为研究的结论。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方婷
旧金山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分为馆内创客空间、移动创客空间和协作创客空间。旧金山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实践的成功之处在于:服务对象明确,严格控制人数;突破物理空间,寻求多方协作;空间延续性强,鼓励用户参与;运营形态多样,注重平等交流。我国图书馆应借鉴其成功经验,突破思维障碍,创新服务空间;主动寻求合作,积极招募人员;利用自身资源,开展适宜活动;稳固基础空间,循序渐进发展;丰富创客空间内涵,创新图书馆新形态。
关键词:
创客空间 旧金山公共图书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霍珺 韩荣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公共空间面临的新问题和需求,从建筑学相关理论出发,提出功能置换是影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形式改造的重要因素,并以无锡市南长街历史街区为研究案例,总结了功能置换中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形式营造的三大特色——空间的复合性、界面的艺术性和场所的历史感,并对营造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琰 房文博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中的大量公共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旧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因不适应快速的发展而逐渐衰败从而成为社会的负担。如何使这些衰败的城市空间再生,恢复其活力,重新满足社会及人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再生设计成为一个新兴的话题。本文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人的特性,与周边界面的关系以及作为公共聚集场所的功能进行了相应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的探讨,并以实例分析来印证,对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的基本要素进行剖析。希望借此引起对衰败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再生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再生 更新 再设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子皎
<正>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要求发生改变。而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对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引导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设计者需不断寻求书法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内涵,以便实现艺术与设计的完美融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书立足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背景,审视城市空间设计的各个环节,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变迁,深入探讨了书法艺术在其中的融入机制,旨在让广大城市居民增强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淑庚
论上海市的城市空间置换戴淑庚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空间条件。上海市所处的“背靠陆地、面向海洋、依临长江、内怀黄浦”的大空间优势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拥有这大空间优势,上海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蕴雄 周沂 任永欢 贺灿飞 杨帆
产业升级与空间置换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和若干大中城市颁布了产业用地指南,并以此指导城市企业的引进与腾退。在国家、地方标准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修正产业用地准入标准,并通过"效益—空间"二维信息,建立企业与土地的空间置换模型,以指导区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空间调整与置换。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市白云区良田工业园为案例,结合该园区的产业基础,修正产业准入标准,模拟园区企业进入退出,从而得到该园区企业用地空间最优的置换方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晓林 张琦
<正>一般来说,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物、交通道路、绿地等空间,可承载居民的公共活动、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尤其城市建筑,其是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从建筑角度出发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规划设计,为市民营造舒适、富有特色、展现城市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考由孙彤宇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研究》一书,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探讨了如何提高城市建筑的功能、形态价值及场所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曹跃群 朱述斌 申红芳
通过对江西、安徽、江苏三省42个乡镇样本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在农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保意愿选择方面的影响因素,得出乡镇家庭人均纯收入、乡镇所有农户医疗和养老支出占总收入比重的平均值、乡镇所有家庭务工比率的平均值、城镇人均社保缴纳的费用对农户选择农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保的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同时采用空间自相关的莫兰指数来反映不同地区之间农户选择农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保意愿的空间分布模式,验证农户在选择农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保的意愿上存在相互影响的特征。
关键词:
农地承包权 城镇社保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苏倍庆
城市设计做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非法定规划,在落实到空间的组织与设计前,需要优先明确公共政策的目标。城市滨水区做为特定空间地段,因逆工业化过程促使用地性质转变,如何促进水岸活力的再生成为当前发展的课题。长沙市湘江两岸在近年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下,忽视了滨水区生活型态与环境塑造等公共价值。于是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背景,城市规划典范的转移,运用理性增长理念引导滨水区开发朝公共交通导向模式(TOD),在滨水区城市设计编制中提出相应控制手段。本文根据2013年编制完成的的长沙湘江滨水区城市设计,论述运用TOD模式对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影响,并提出近期可行的旗舰计划,对于我国城市滨水区的更新建设,与城市...
关键词:
公共交通导向发展 旗舰计划 城市设计导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芝霞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逐步成为现代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下空间固有的特点及人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地下公共空间难以吸引人气。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从安全、舒适、便利、健康等角度分析了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指出其内在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以期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