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32)
- 2023(2133)
- 2022(1867)
- 2021(1683)
- 2020(1315)
- 2019(3101)
- 2018(2953)
- 2017(6032)
- 2016(3340)
- 2015(3671)
- 2014(3784)
- 2013(3940)
- 2012(3851)
- 2011(3591)
- 2010(3693)
- 2009(3252)
- 2008(3081)
- 2007(2553)
- 2006(2387)
- 2005(2041)
- 学科
- 济(17274)
- 经济(17258)
- 土地(8055)
- 中国(7367)
- 管理(6660)
- 学(6319)
- 城市(6241)
- 地方(5396)
- 业(4565)
- 城市经济(4406)
- 方法(4289)
- 数学(3949)
- 数学方法(3917)
- 农(3809)
- 经济学(3672)
- 环境(3590)
- 问题(3389)
- 发(3205)
- 资源(2909)
- 农业(2556)
- 方城(2486)
- 企(2169)
- 企业(2169)
- 生态(1991)
- 地方经济(1946)
- 财(1944)
- 制(1885)
- 业经(1829)
- 和(1733)
- 发展(1668)
- 机构
- 大学(50787)
- 学院(50019)
- 研究(22480)
- 济(18671)
- 经济(17974)
- 管理(17097)
- 中国(16242)
- 科学(16180)
- 理学(14345)
- 理学院(13986)
- 管理学(13693)
- 管理学院(13592)
- 京(13215)
- 所(12332)
- 农(11935)
- 研究所(11452)
- 业大(9716)
- 农业(9681)
- 中心(9675)
- 院(8768)
- 资源(8400)
- 范(8255)
- 师范(8191)
- 北京(8095)
- 科学院(7974)
- 江(7924)
- 省(7406)
- 环境(7240)
- 财(7183)
- 师范大学(6968)
- 基金
- 项目(37078)
- 科学(29186)
- 基金(27639)
- 家(26015)
- 国家(25854)
- 研究(23030)
- 科学基金(21434)
- 自然(15368)
- 基金项目(15341)
- 社会(15154)
- 自然科(14987)
- 自然科学(14985)
- 自然科学基金(14652)
- 社会科(14305)
- 社会科学(14298)
- 省(13285)
- 划(12780)
- 资助(10400)
- 教育(9284)
- 重点(8779)
- 发(8465)
- 编号(8397)
- 计划(8130)
- 部(7793)
- 科技(7263)
- 科研(6916)
- 创(6662)
- 国家社会(6633)
- 创新(6440)
- 发展(6415)
共检索到75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罡辉 李贵才
本文基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通过理论假设、调查问卷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等方法,研究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城市新移民的自身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移入城市生活的居民其自身价值观会有所改变,价值观的改变对生活方式、城市土地利用行为产生了正向的影响,生活方式与城市土地利用密切关联。因此,本文认为增加公共政策的人本关怀和正向引导积极的城市生活方式,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至关重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秀彬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理论建设 机理模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陆昱瑾
生活方式是与生产方式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条件,生活则是生产的目的;随人类生产方式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也是一种具有变革性的生活方式。"地摊经济"或说城市中的非正规经营现象,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看都是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生活方式演进的一部分内容。地摊经济热背后隐藏着城乡关系、人的价值实现与未来城市生活方式变革等更加深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视角进行总体把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淑英 计爽 李雁 冯仲科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及丰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应用实例,该文利用大庆市1978、1988、1996和2003年4期矢量数据,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据,构建和分析了大庆市1978—19881、988—19961、996—2003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图谱,并在SPS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马尔可夫预测法预测了大庆市未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庆市农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迅速,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和工业较发达地区;同时大庆市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文中定性地分析了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安佑志 尹占娥 殷杰 张华 张书娟
基于上海市1987年和2007年的Landsat-TM遥感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获得2个时相遥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综合生态风险指数,通过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编制上海区域生态风险等级图。研究结果表明:20年来,上海市土地利用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农田面积大幅减少;对半变异函数曲线中块金值、基台值和块金基台比3个主要参数的分析,表明上海市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相关距离在逐年增加;1987年和2007年的生态风险指数分别在0.15~0.31和0.12~0.32之间,该指数从市中心向郊区呈圈层状递减,且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在大幅扩大;通过缓冲区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类...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风险 上海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琼 周强 梁生甫 罗正霞
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关键词:
西宁市 主城区 土地利用 变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柯锐鹏 张宇 章文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陆地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影响,并提出协调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一些建议。研究方法:以广州番禺地区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重点剖析城市陆地交通对城市扩张、城市土地价格、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城市陆地交通的发展能造成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能够加快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改变沿线土地的利用状况,使沿线土地价格升高,并改变用地结构,最终导致城市沿着主要交通干道向郊区蔓延。研究结论:陆地交通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晓龙 金远亮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城市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张家界建市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分析的结果显示:24年来,张家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模格局并未发生较大变化,林草地比重均在78%以上,且从趋势上不会有较大改变。从速度上看,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成为增长幅度和变化幅度最快的用地类型。从变化率的标准差来看,武陵源区土地利用变化最活跃。而在类型上则以林草地和农用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的转化为主。研究认为,张家界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旅游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时间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旅游发展通过强化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朴世龙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象资料,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用地是全区近10年来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②灌草丛与弃耕地作为一类独特的“中间过渡”土地利用类型,其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新开发区形成、扩展的强度和方位;③具有较大面积、较少转变次数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空间格局强度最为显著,空间凝集度和亲和性也最强,构成区域城市化扩展的主体骨架。在此基础上,以具有较大规模的多个扩展核(常构成城市的CBD)为核心的“多核扩展”和以卫星城、交通干线周围为主的“点—轴扩展”模式,成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组建和扩展的主要形式;④上海中...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8年期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绝对值以大于1为主,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弹性系数总体小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聂雷 郭忠兴 刘秀丽
基于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面板Tobit模型,从全部城市、不同类型城市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了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价格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建设用地价格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为正U型关系。分城市类型来看:降低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能够提高区域综合型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与工业主导型、其他类型城市的用地效率关系分别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对资源型城市、区域综合型城市的用地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其他类型城市呈正U型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孙士杰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来抓,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重申和强调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从体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凤武 金志丰 崔飞飞 吕立刚 王静
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2008年4期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三生"(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借助ArcGIS和社会学网路分析软件(UcInet),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等研究方法,定量研究苏南地区1985~2008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以来苏南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的大量减少、生态用地的略有增加和生活用地的显著增加;其中,农业生产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四种地类空间转化明显;农业生产用地为主要转出者,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为最主要的转入者。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庆媛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提出减少碳排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资源管理建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增加碳排放,如土地利用非农化、土地开发、农地利用集约化等;二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农地利用粗放化等;(2)土地利用行为与碳循环的作用机制可从土地利用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中寻求解释。研究结论:为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应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展,着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应落实和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并加强农田的科学管理。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碳汇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曹银贵 周伟 程烨 许宁 郝银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综合叙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20多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并展望了未来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土地变化科学研究。土地变化科学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研究、驱动力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是驱动力因子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方法的交叉性,已从数量模拟研究转向空间模拟研究,从单方法模拟研究转向多种方法结合的模拟研究,从生物物理驱动力的建模方式转向生物物理驱动力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相结合的建模方式。未来的土地变化研究要加强精度的要求,促进土地变化科学的发展,同时其研究成果能真正引导土地利用规划。参4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