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37)
- 2023(8203)
- 2022(6534)
- 2021(6068)
- 2020(4813)
- 2019(11230)
- 2018(10799)
- 2017(20402)
- 2016(10649)
- 2015(11751)
- 2014(11444)
- 2013(11317)
- 2012(10316)
- 2011(9337)
- 2010(9638)
- 2009(8849)
- 2008(8885)
- 2007(8105)
- 2006(7345)
- 2005(6204)
- 学科
- 济(45268)
- 经济(45224)
- 管理(31988)
- 业(25641)
- 企(19722)
- 企业(19722)
- 中国(18282)
- 方法(14542)
- 农(13874)
- 地方(13175)
- 环境(11728)
- 数学(11417)
- 数学方法(11279)
- 业经(10841)
- 农业(9963)
- 学(9630)
- 和(8766)
- 资源(8545)
- 财(8531)
- 理论(8350)
- 发(8039)
- 划(7909)
- 制(7342)
- 贸(6955)
- 贸易(6949)
- 城市(6929)
- 生态(6796)
- 劳(6724)
- 劳动(6707)
- 易(6705)
- 机构
- 学院(149229)
- 大学(149071)
- 济(61371)
- 经济(59884)
- 管理(57456)
- 研究(53637)
- 理学(48780)
- 理学院(48153)
- 管理学(47348)
- 管理学院(47047)
- 中国(39614)
- 京(33276)
- 科学(32352)
- 财(27165)
- 所(25778)
- 中心(24472)
- 研究所(23352)
- 江(23026)
- 范(22283)
- 师范(22139)
- 财经(21659)
- 农(21107)
- 北京(21077)
- 院(20172)
- 业大(19906)
- 经(19811)
- 经济学(19268)
- 州(18870)
- 师范大学(18075)
- 经济学院(17314)
- 基金
- 项目(103862)
- 科学(83157)
- 研究(78092)
- 基金(75676)
- 家(65871)
- 国家(65325)
- 科学基金(56794)
- 社会(51723)
- 社会科(48989)
- 社会科学(48976)
- 基金项目(40305)
- 省(39490)
- 自然(35088)
- 教育(34649)
- 自然科(34087)
- 自然科学(34078)
- 划(33687)
- 自然科学基金(33435)
- 编号(31207)
- 资助(29128)
- 成果(25141)
- 重点(23697)
- 发(23343)
- 部(22532)
- 国家社会(22180)
- 课题(21952)
- 创(21009)
- 制(19807)
- 创新(19569)
- 教育部(19468)
共检索到229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海峰 林细细 梁若冰 蓝嘉俊
中国民众对美好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决策,而地方政府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本文首次从微观个体角度研究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将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与城市生态健康指数数据进行匹配,利用条件Logit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城市生态健康对吸引劳动力流入有显著促进作用,劳动力倾向于流向生态建设好的城市。从异质性结果看,流动年份较近、教育水平较高、年龄较小、男性和室内工作的流动人群对城市生态环境更敏感;内陆、秦岭淮河以北、大中小型和高工资水平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作用更明显。最后,本文利用双层随机截距模型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结合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劳动力资源竞争中开辟一条新途径,为加快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储备优质"燃料"。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伟呈 魏宁康 王潇
文章采用1978—2019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实际数据进行参数校准,探究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准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结构变迁的动态特征;稳健性检验表明,市场结构扭曲和生产结构差异对劳动力份额变动的影响作用有限;反事实实验结果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会加速中国劳动力份额的调整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空间的提升和其在三大产业中渗透率的提高会促进中国劳动力结构优化,其显著特征为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显著下降,而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则随着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持续上升呈“驼峰型”变动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宇燕,王韬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税收竞争空间模型的研究多数基于资本流动性假设,重点放在税收竞争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上。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更为激烈挑战,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人才竞争已经成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经勇 曾芬钰
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到效率或 效益最高的部门或领域。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过程,同时就是劳动力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 的分配过程。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理论抽象,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 的。并由此引伸出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理论与劳动力审场分割的实际之间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竞争 分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永丽 黄祖辉
文章利用在甘肃省10个样本村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代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特征及流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流动劳动者将逐渐成为流动主体。他们的流动观念、流动动因、流动行为和生活预期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流动已表现出一些新特征、新趋势,这些变化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新一代 流动 劳动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
[期刊] 预测
[作者]
陈美良
劳动力资源预测是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尝试用人口年龄移算法预测浙江省90年代劳动力资源情况,并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出对策。 1 浙江省90年代劳动力资源预测预测的主要公式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旭 俞峰 闫林楠 钟昌标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是分析交通设施经济效益的必经过程。从迁移的视角,以城市便利性为中介因素,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结合条件Logit模型分析劳动力个体迁移决策过程,探讨高铁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能够通过提升城市便利性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但存在区域异质性;高铁能够促使劳动力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但并没有流向一、二线城市;城市高铁的这种吸引对高人力资本、家庭背景良好、对现状不满的年轻劳动力尤为有效。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沈坤荣
文章通过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和现代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的建构,系统探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动态机制与均衡形成过程,为理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中宏观效应提供一个微观层面的分析框架与视角。文章着重从成本一收益决策模型的建构与修正展开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的探究,并基于对劳动力外流成本进行新的细分,提出和建构了涵盖"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与"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在内的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研究发现,流动者的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即流动者主观视野中的收益、成本与最终效用在流动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则可以提供真实的劳动力流动净收益与净福利的深入考察。然而,在实践中外流劳动力的净收益与净福利往往因其主观上有意规避理论上应考量的"差量外流成本"而被"高估"。作者的微观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守身
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李守身劳动力流动问题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推广了机器的使用,从而使工资超过一般水平,吸引雇佣工人从不发达国家逐渐外流,推毁了劳动力流动的农奴制的、行会制的、地主的和宗教的障碍。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开创了...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彭小辉 张碧超 史清华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3年村级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在控制了时间、个体固定效应和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离婚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都会显著提高农村离婚率,但与劳动力流入相比,流出对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从流动方向和区域视角看,劳动力流出对内陆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而劳动力流入对沿海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同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家庭孩子数量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离婚率。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劳动力流入的逐年增加,其对农村离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严谨 余建辉 刘燕娜 戴永务
利用1992~2007年间FAO统计数据库主要刨花板强国的数据,使用劳动力资源禀赋系数、制造业雇员平均每小时工资、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定量指标,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成本、劳动力质量3个方面,对劳动力资源对中国刨花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数量优势很强,但靠劳动力的数量优势以保持竞争优势不是长久之计,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和近年来不断提升的劳动力质量有利于提高中国刨花板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劳动力 刨花板 产业国际竞争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延方 项云 王冬
借数字化变革契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中国应对劳动力要素优势渐趋弱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制造业投入数字服务化视角,以互补理论和不完全信息理论作为分析基础,探讨企业数字服务投入对劳动力要素错配的非线性影响,以及行业竞争程度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伴随数字服务投入增加,会产生企业数字服务的“初始投入期”“内化调整期”“深度利用期”,相应阶段劳动力要素错配呈现先缓解、再加剧、再度缓解的演变特征;行业竞争程度有助于改善劳动力要素错配,但与数字服务投入的交互作用为负;国外来源数字服务、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信息技术服务在改善劳动力要素错配上更为有效。本文建议加大力度利用数字服务深化企业专业分工、优化劳动力技能结构,以持续改善劳动力要素错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蔡昉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许多人担心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将被削弱。文章认为,对此既要防止无所作为,又要避免反应过度。只要能够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可以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收益,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应通过改善就业、再就业环境,挖掘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延缓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避免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度干预;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有效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
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 增长方式 比较优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耿德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还成功地从封闭型经济转型成为"世界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正逐步告别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对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何种影响,需要采取何种对策?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