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39)
- 2023(10989)
- 2022(9205)
- 2021(8248)
- 2020(6514)
- 2019(14986)
- 2018(14697)
- 2017(27452)
- 2016(15039)
- 2015(16300)
- 2014(16456)
- 2013(16293)
- 2012(15365)
- 2011(14158)
- 2010(14362)
- 2009(13135)
- 2008(12975)
- 2007(11643)
- 2006(10464)
- 2005(9761)
- 学科
- 济(70488)
- 经济(70344)
- 管理(40813)
- 业(37786)
- 企(28481)
- 企业(28481)
- 中国(24288)
- 方法(24020)
- 地方(22925)
- 数学(21056)
- 数学方法(20810)
- 农(19364)
- 业经(15620)
- 环境(15277)
- 学(14869)
- 财(13712)
- 农业(13203)
- 发(12723)
- 地方经济(12064)
- 银(12042)
- 融(12022)
- 金融(12022)
- 银行(12022)
- 制(11752)
- 行(11684)
- 技术(10961)
- 和(10327)
- 贸(10224)
- 贸易(10214)
- 易(9758)
- 机构
- 学院(216161)
- 大学(213599)
- 济(88175)
- 经济(86089)
- 研究(82154)
- 管理(79421)
- 理学(67297)
- 理学院(66373)
- 管理学(65215)
- 管理学院(64820)
- 中国(60816)
- 科学(52282)
- 京(47359)
- 所(42431)
- 财(39797)
- 农(39601)
- 研究所(38527)
- 中心(36759)
- 江(33737)
- 业大(33333)
- 范(31284)
- 财经(30999)
- 师范(30966)
- 农业(30751)
- 院(30431)
- 北京(30269)
- 经(28038)
- 州(27720)
- 经济学(26537)
- 省(26153)
- 基金
- 项目(146670)
- 科学(115869)
- 研究(105425)
- 基金(104851)
- 家(92496)
- 国家(91726)
- 科学基金(78107)
- 社会(68008)
- 社会科(64524)
- 社会科学(64501)
- 省(59625)
- 基金项目(55735)
- 划(49996)
- 自然(49855)
- 自然科(48619)
- 自然科学(48605)
- 自然科学基金(47694)
- 教育(46564)
- 资助(41810)
- 编号(40958)
- 发(37696)
- 重点(33985)
- 成果(32726)
- 部(30897)
- 创(30343)
- 课题(30329)
- 发展(29894)
- 展(29364)
- 创新(28601)
- 国家社会(28209)
共检索到335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建广 辛伯雄 王明琪
文章以“2+26”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Windows-EBM-DEA模型和加权求和法对2010—2020年“2+26”城市生态效率与生态韧性进行测度,然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阻碍二者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2+26”城市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M”型的发展趋势,且城市间呈现“北部高、中部次之、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26”城市生态韧性在研究期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所面临的生态威胁和环保压力有所减轻,但城市间的差异较大。(3)“2+26”城市生态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发展水平正处于从低等向中等过渡的阶段,城市间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仍以勉强协调型城市为主体,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仍较大。(4)“2+26”城市生态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发展主要受到城市绿化建设、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污染治理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城市主要受到污染治理、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
生态效率 生态韧性 协调发展 障碍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瑾 赵辰 韩苗
[目的]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研究有利于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并为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太谷区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关系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剖析了影响其两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1)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和乡村转型发展指数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分布;平川区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整体优于山地区。(2)不同耦合作用系数的取值,对城乡建设用地转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十分有限。2010年以来,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的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逐渐由明星镇向周边乡镇圈层蔓延式提高。平川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优于山地区。(3)2010—2018年,影响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经历了2个阶段:第1阶段(2010—2016年)以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为主,第 2 阶段(2017—2018 年)以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影响为主。影响平川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以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为主,山地区则以乡村转型系统为主。[结论]太谷区可通过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双轮驱动,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龚月琴 雷勋平
探讨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是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2005-2018年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演变过程,诊断影响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表明:物流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基本呈稳步上升态势,前者经历了从中级到良好水平的发展过程,后者经历了较差、中级、良好到优质水平的发展过程;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到中等协调的演变过程;物流产业经济效益子系统对两业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大,信息产业知识支撑子系统对两业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小;信息产业的支撑作用和物流产业的综合水平是影响两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基于研究结论,设计了促进我国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秀莉 陈梅英 谢耀如 段盼云 郑菲菲 雷国铨
运用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根据2011—2020年福建省茶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对茶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⑴茶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相互作用较强,且由低水平的相互制约向高水平的相互促进转变,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优质协调转变;⑵影响茶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是茶叶出口额、第一产业贡献率、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及其占GDP比例,子系统中茶产业的障碍度较大。因此,为了促进茶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叶出口;深化加工水平,提升茶叶产值;丰富产业融合形式,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关键词:
茶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文珺 刘丽红
[目的]以山西省为例,探究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演变规律以及限制因素,对加快山西省农业全要素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论文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和限制因子识别模型,从山西省市两级分别分析2010—2020年农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系统(REE系统)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因子,探究其发展水平、演变规律以及限制因素。[结果](1)研究期间全省层面农业REE系统处于较低至中等水平,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增加。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有所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资源利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耦合协调等级:2010—2012年轻度失调,2013—2016年进入濒临失调阶段,2017—2020年,提升为勉强协调。(2)区域层面,以太原市发展水平最高,并向轻度协调发展过渡;阳泉市和运城市表现为最低水平;其他地区为较低水平。变化趋势以太原市、大同市增速稳定,忻州市、临汾市和吕梁市3市发展波动性较大。耦合协调等级:太原市、大同市、长治市3市为勉强协调型;晋城市、晋中市2市为濒临失调型;其他6市均为轻度失调型。(3)障碍因子识别包含13个主要指标。[结论]山西省农业REE系统整体水平为较低到中等,耦合度高,耦合协调度相对低,协调等级逐年优化,表现为有序发展趋势。近年来山西省农业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但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减弱,约束作用开始突显,尤其表现在产业结构、水资源、耕地资源、环境污染和治理等方面,区域尤以晋西南地区的吕梁市、临汾市和运城市为重,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环境改善等发展模式有待加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琼 崔子怡
文章构建了城市韧性指标体系,运用2011—2019年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测度了城市韧性水平,并分析其地区差异、动态演变及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城市韧性水平逐渐提高,但中低韧性水平的城市占比较高;城市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相对较高,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社会韧性呈上升趋势,生态韧性则呈下降趋势;城市韧性水平的总体差异呈小幅波浪式变化,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的组内变化呈地区异质性;城市韧性水平分布曲线主峰高度呈“M”型变动,且没有显著极化现象,东、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动态演进存在差异;人力资本、社会文化、交通轨道、财政收入和对外开放是影响城市韧性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
关键词:
城市韧性 地区差异 动态演变 障碍因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松茂 牛金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探究城市生态韧性是推动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沿黄城市群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基于演化韧性理论,借助熵权TOPSIS法评估2011—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通过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和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分异及演进规律,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其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1)演化韧性视角下,城市生态韧性是城市生态系统始终具备的固有属性,无论城市生态是否受到干扰,其始终具备干扰发生前进行防御、干扰发生时及时响应和不断学习创新的动态能力。(2)时间维度,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表现为“波动起伏”式有序提升,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靠拢”的演化态势。(3)空间维度,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呈现“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的非均衡性,胶东板块高、鲁南经济带低、省会城市圈两极化明显,区域差异主要根源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表现为省会城市圈>胶东板块>鲁南经济带;空间演进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体向东北推移。(4)障碍度因子方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每万劳动力R&D人员数量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主要因子。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赵旭 吴孟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函数判断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发现:总体上,我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的调和解阶段,但如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状况有恶化的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莺燕 于法稳
运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对青海省2001~2012年生态经济协调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生态环境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生态赤字从2001年的0.4696 nha增至2012年的1.4039 nha;ETI处于第6等级,EOI处于第2等级,EECI处于第1等级,说明青海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已经极度不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慧敏 丁阳 杨青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的核心方法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一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其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测度,从而在整体上评估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构建了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复杂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2005—2016年省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发展的协调性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均呈现改善趋势;在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区域 协调发展 评价模型 协调发展指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波 李春娇 王铁良
通过分析水资源约束下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构建基于模糊数学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选取辽宁省2000~2010年的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数据,研究和探索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有序度增加较快,水资源有序度受水资源总量影响波动较大,但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逐渐减少,2004~2010年水资源基本处于一种安全状态,生态环境有序度变化不稳定,系统总体协调度不高,呈现初级协调特征。根据计算结果的客观评价,辽宁省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邵晖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长期性战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原因是:产权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区域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考核指标失衡与政府职能错位;文化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改革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政绩考核机制,正确处理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建立适合不同经济区特征的区域协调机制是制度改革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制度 产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安林 牛乐德 周艳
以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在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了“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五化”和城市韧性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均处于稳定提升态势,但地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五化”发展大体上呈现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的格局,而城市韧性则表现出“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的发展格局。(2)“五化”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好,耦合协调类型占研究区的81.48%,失调衰退类占比为18.52%。(3)单因子探测显示,影响城市韧性水平的强弱顺序为城镇化(0.782)>信息化(0.497)>绿色化(0.275)>工业化(0.162)>农业现代化(0.151),“五化”协调因子影响力大小为0.643;交互探测结果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交互影响力均强于单因子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安林 牛乐德 周艳
以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在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了“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五化”和城市韧性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均处于稳定提升态势,但地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五化”发展大体上呈现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的格局,而城市韧性则表现出“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的发展格局。(2)“五化”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好,耦合协调类型占研究区的81.48%,失调衰退类占比为18.52%。(3)单因子探测显示,影响城市韧性水平的强弱顺序为城镇化(0.782)>信息化(0.497)>绿色化(0.275)>工业化(0.162)>农业现代化(0.151),“五化”协调因子影响力大小为0.643;交互探测结果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交互影响力均强于单因子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党兴华 赵璟 张迎旭
论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PREES系统模型,并构建城市群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然后针对陕西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案例研究,在测度关中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评价关中城市群1990年至2005年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就关中城市群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协调发展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