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94)
2023(9099)
2022(7101)
2021(6805)
2020(5331)
2019(12148)
2018(11591)
2017(22283)
2016(11856)
2015(13389)
2014(13145)
2013(12909)
2012(12050)
2011(11100)
2010(10842)
2009(9859)
2008(9894)
2007(8589)
2006(7631)
2005(6835)
作者
(33062)
(27641)
(27557)
(26579)
(17857)
(13305)
(12623)
(10639)
(10616)
(9772)
(9690)
(9206)
(8910)
(8808)
(8778)
(8534)
(8081)
(7937)
(7872)
(7772)
(6824)
(6617)
(6604)
(6340)
(6210)
(6145)
(6121)
(5738)
(5577)
(5542)
学科
(56634)
经济(56468)
管理(29700)
(27952)
方法(23741)
中国(21995)
(21937)
企业(21937)
数学(19708)
数学方法(19590)
(14183)
业经(12778)
(11596)
(11250)
贸易(11245)
(11004)
(10447)
(10439)
地方(10273)
农业(9103)
(8766)
理论(8717)
(8674)
银行(8668)
(8405)
环境(8239)
(8131)
(8054)
金融(8053)
(7240)
机构
大学(174526)
学院(170814)
(80552)
经济(79151)
研究(67609)
管理(62002)
理学(53515)
理学院(52790)
管理学(52096)
管理学院(51735)
中国(50715)
科学(38206)
(37869)
(35459)
(33181)
研究所(30361)
财经(28907)
中心(28736)
经济学(27369)
(26703)
(26285)
经济学院(24620)
(24379)
北京(24257)
(23684)
师范(23511)
(22928)
业大(22165)
财经大学(21915)
农业(20569)
基金
项目(117021)
科学(94881)
基金(89801)
研究(85256)
(79131)
国家(78520)
科学基金(67290)
社会(61190)
社会科(57145)
社会科学(57126)
基金项目(46575)
自然(40871)
(40454)
自然科(40035)
自然科学(40026)
自然科学基金(39377)
教育(38515)
(36358)
资助(35967)
编号(30916)
(28174)
国家社会(27236)
重点(26852)
成果(25610)
(25544)
中国(25094)
教育部(24653)
(23960)
(23194)
人文(22948)
期刊
(85358)
经济(85358)
研究(57556)
中国(34292)
学报(26818)
科学(26673)
(26033)
(24389)
管理(22856)
大学(20864)
学学(19667)
教育(17063)
农业(16947)
经济研究(15678)
财经(15586)
(15536)
金融(15536)
(13664)
问题(13187)
技术(12049)
(11228)
业经(11123)
世界(10780)
(9712)
国际(9578)
现代(8070)
(7984)
技术经济(7864)
(7722)
统计(7680)
共检索到256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政  
城市与社会是双向建构、双向生成的,具有深层的辩证关系。城市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也是总体性、复杂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城市现代性既具有现代性的一般规定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其所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逻辑及其转型过程,包涵着丰厚的中国特色、中国内涵。我们必须通过中国城市现代性生成的历史与逻辑来探索与揭示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层逻辑与道路选择,实现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总体应对与把握,引领与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升  
现代性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自由创造条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户晓坤  
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传统社会习俗、习惯心态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消费行为被嵌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制度框架之中,呈现出独特的媒介化、符号化和夸示性等消费主义或消费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张力中的消费主义悖论表现为经济结构对消费能力的抑制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两极分化。在厘清资本扩张型消费模式与可持续型消费模式界限的前提下,通过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消费能力、稳定消费倾向和支出预期,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之间良性循环和相互协调,进而超越生产与消费二元对立经济增长框架的重要路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杭生,洪大用  
今春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其意义显然已经不局限于一种新型疾病的发现。由这种疾病而引发的社会反应可以看作一次非常事件,这一事件暴露了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问题,同时也启示了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燕  万欣荣  
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为研究背景,从转型背景、转型内容与转型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所表现的独特性。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毓圭  
诚信是一个文化范畴,又是一个经济社会范畴。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必须把它放到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活演变的互动关系中来认识。当前中国诚信领域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与中国诚信文化传统不相适应的矛盾。理解、辨识、扬弃中国诚信文化传统内核,重塑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诚信文化理念和诚信文化行为,是当前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的重大选择。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宋伟  闫俊  
社会转型是构成社会发展的诸要素在社会形态之间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过程,是社会整体性进步的重要发展时期。作为社会最活跃、占企业数量绝对比重的经济单元,中小企业自然也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小企业也对社会转型发生着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社会转型与中小企业行为的逻辑关联,促进中小企业在社会转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非常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玉波  娄成武  
城市土地是一种公共资源,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中,对于实现其公平、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分析法,阐述城市土地资源治理多元化的内涵,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模式的实质、问题及成因,分析城市土地资源"治理多元化"适用性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土地资源治理为政治结构一元化框架内的科层政府、市场机制和市民社会的共同作用的多元化模式,并提出城市土地资源治理多元化模式的实现途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尤佳  陈若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芦恒   胡真一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抵御风险危机的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然而,学界较少从“韧性”的角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风险危机管理问题。质言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激活诸如公共性、全态性、共同体性、动态过程性等“韧性”要素,并通过激活传统治理因素、推进动态循环、生发生活性秩序、集聚伦理向心力等机制,逐渐形成一种从社会内部主动适应风险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坚持深入研究基层社会治理中韧性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动态过程,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鞍钢  
本文是作者对《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卡尔·达尔曼等著)的介绍与评论。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具体情势和面临的挑战,指出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迅速知识化以及在中国建立知识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建立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英浩  
劳资关系是一种经济、政治关系,又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劳资双方又具有一种逻辑关系,表现为资本优先,劳资平衡,劳方优先三个阶段。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劳资平衡的第二历史阶段。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正处于第一历史阶段即将结束,并开始向第二历史阶段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劳资双方强弱明显,加快了中国社会分配的两极分化。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护劳工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中国社会转型的主线。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深嵌于社会转型历程之中,并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变化轨迹:高校教师身份从"知识分子"走向"学术职业",角色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任用制度从"编制管理"走向"岗位聘任",流动状况从"稳定"走向"流动",职后教育从"教师进修"到"教师培训"再走向"教师发展"。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话语跟随社会转型而发生明显变化,整体上表现出更趋专业化、个体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话语流变的缩影。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福国  瞿帅伟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总体上可以从结构、组织和制度三个视角进行分类和把握。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并且把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划分为社会转型的普遍解释基础、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解释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三个层次。研究的三个视野以制度为研究支点,向上可以连接到结构背景,向下可以引入具体的组织要素分析,从而搭建了一个社会转型研究的沟通平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华东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意味着在短期内城乡居民拥有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因此,相对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现阶段出现另一个概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有其客观社会历史背景,有其特殊内涵和特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具体历史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打破,城乡社保体系将接轨与融合,形成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届时将只有唯一概念:中国社会保障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