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23)
2023(5206)
2022(3658)
2021(3055)
2020(2297)
2019(5095)
2018(5238)
2017(9950)
2016(5577)
2015(6335)
2014(6627)
2013(6056)
2012(5125)
2011(4471)
2010(4616)
2009(4224)
2008(4212)
2007(3772)
2006(3583)
2005(3433)
作者
(15957)
(13174)
(13058)
(12549)
(8545)
(6193)
(5984)
(5238)
(5059)
(4579)
(4540)
(4445)
(4262)
(4208)
(4128)
(4075)
(3903)
(3818)
(3772)
(3747)
(3270)
(3196)
(3138)
(3067)
(2960)
(2930)
(2927)
(2846)
(2682)
(2627)
学科
(26937)
经济(26904)
管理(13735)
中国(12973)
(12943)
(8900)
企业(8900)
地方(8848)
(8644)
城市(7586)
业经(7388)
(6329)
方法(6291)
农业(5916)
城市经济(5727)
数学(5074)
数学方法(5039)
发展(5015)
(5010)
产业(4544)
(4536)
(4476)
(4224)
理论(4157)
环境(3968)
信息(3928)
(3820)
方城(3685)
总论(3665)
信息产业(3611)
机构
学院(79568)
大学(79012)
(32193)
经济(31265)
研究(29601)
管理(27661)
理学(23233)
理学院(22889)
管理学(22461)
管理学院(22303)
中国(20972)
科学(17983)
(17897)
(14286)
(14082)
(13052)
研究所(12899)
中心(12835)
(12710)
(12652)
师范(12624)
(11191)
财经(11150)
北京(11027)
业大(10764)
经济学(10565)
师范大学(10392)
(10356)
(10156)
农业(9660)
基金
项目(53373)
科学(42926)
研究(39523)
基金(38709)
(33593)
国家(33319)
科学基金(29067)
社会(27015)
社会科(25579)
社会科学(25572)
(20635)
基金项目(20619)
教育(17611)
(17529)
自然(17506)
自然科(17132)
自然科学(17129)
自然科学基金(16793)
编号(15895)
资助(14133)
(12629)
成果(12549)
重点(12113)
课题(11707)
国家社会(11613)
(11080)
发展(10564)
(10414)
(10346)
创新(9763)
期刊
(40080)
经济(40080)
研究(27056)
中国(17138)
(12968)
科学(11532)
学报(11081)
管理(10323)
教育(9896)
(9852)
大学(8735)
农业(8505)
学学(8115)
城市(7466)
问题(7379)
技术(6941)
业经(6869)
(6774)
金融(6774)
经济研究(6093)
(5951)
财经(5464)
现代(5264)
(4836)
(4223)
资源(4045)
发展(3930)
(3930)
图书(3829)
(3828)
共检索到1226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春音  
本文在承认城镇化是必经的特殊历史阶段的前提下 ,分析了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为全球化浪潮的城市化在 2 1世纪中叶的中国必将全面实现 ;剖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冲突 ,认为目前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中国城市从城镇化上升到城市化的契机 ,提出重组乡镇企业产业布局、发挥地区工业聚集效应、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及其产业化 ,从而使我国的城市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玉珍  
中国城镇化道路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离土不离乡”,即农村建设小城镇、农民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离土又离乡”,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人口转移意义上的城镇化。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现代化新阶段进程的推进,中国城镇化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主要任务是完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市民化,以市民化实现人的现代化,以及实现城镇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现代化。为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通过中心城市功能的扩散转移带动周边城镇、乡村的现代化;同时,要加强政府统筹规划,明确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组织定位,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协同建设,通过城镇的城市化使广大城镇地区具备现代化的城市功能,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冯云廷  
本文从地方化经济效应和城市化经济效应这两种聚集经济效应的内在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模式转换的方向、条件和路径。本项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聚集效应主要来源于同一产业或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所带来的地方化经济效应,而由产业空间集中产生的地方化经济效应不一定必然地导致城市化经济效应的结果,二者需要有一个转换过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红萍  
苏南地区正在经历城市化路径转变,即从相对保守的就地城镇走向激进的城市化。通过对苏南A镇城市化路径分析,揭示了两种城市化路径不同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就地城镇化是村社主导的、以村庄规划为手段、以适应工业化和改善生活条件为目标的渐进的城市化;激进城市化则是地方政府主导、以"撤村并居"为手段、以土地指标和城市化率为目标的激进的城市化。政府推动的激进城市化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但因其与地方经济社会结构不相匹配,从而面临资金、政治社会稳定、社区文化再造的困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邹农俭  
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多种解释进行了梳理,认为这是两个各有特指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二者也有互相联系的方面,并就现实生活中二者的联系做了解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陈雯  
城市功能不同于城镇。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城镇化已基本到位。新时代的城市化不能限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是要进一步解决城市本身的更新、升级和功能再造问题。其中包括:克服已经出现的“城市化病”,提高城市集聚经济水准,提升城市产业业态,推动城镇城市化。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其城市化程度相关。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城市化落后,即城市少,城市发展极功能弱,获取发展要素的能力弱。新时代城市化推动区域现代化主要涉及: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解决后发地区的“无城或少城”问题;中心城市的发展极功能由虹吸转向扩散;发展城市群经济。新时代城市化凸显城市的四大价值,即经济、创新、文化、生态价值,为城市和周边农村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引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满足居民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方面需要。城市的经济价值在于其经济密度,单位城市面积有更高的产出。提升城市的创新中心价值也就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城市拥有的生态财富同时能够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城市人的文明程度,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由城镇化转向城市化涉及进入现代化新征程后经济发展重点的重大转变,突出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成为现代化的策源地,城市化的新内容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尔琪  
近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主体和策源地,也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充分、最典型的标志。城市化最直观的特征就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城市地域的变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引起和促进了与农村截然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地_向城市经济转化;第二、第三产业获得较大发展,在国民经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染严重、耕地浪费和公共产品不足等市场失灵等问题,以及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低、与当地人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提升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提高其城镇化质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红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现象,与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必然联系,后者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成果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农民工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为推进方向,一方面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支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发展具有普惠性的教育事业,确保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奎燕  
关于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问题的思考张奎燕一、自前状况及特点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结构转换。也是工业化带来的必然进程。我国的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开始的,十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冯子标  焦斌龙  
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实施的两种战略。当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城镇化战略应该及时升格为城市化战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战略转变的阀值 ,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 ,强化城镇化与城市化之间已经形成的良性循环 ,带动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