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19)
2023(17351)
2022(14565)
2021(13530)
2020(11427)
2019(26327)
2018(25463)
2017(47450)
2016(25870)
2015(28900)
2014(28521)
2013(28071)
2012(25836)
2011(23258)
2010(22852)
2009(21261)
2008(20789)
2007(18124)
2006(15497)
2005(13640)
作者
(76213)
(63757)
(63311)
(60331)
(40189)
(30631)
(28806)
(25020)
(24204)
(22329)
(21712)
(21267)
(20034)
(19863)
(19809)
(19644)
(19345)
(18847)
(18333)
(18175)
(15830)
(15374)
(15364)
(14521)
(14455)
(14223)
(13994)
(13747)
(12735)
(12589)
学科
(107036)
经济(106919)
管理(74810)
(69021)
(55661)
企业(55661)
方法(51047)
数学(45614)
数学方法(45100)
中国(32437)
(28136)
(27811)
(22371)
(22134)
贸易(22120)
业经(21894)
(21588)
地方(19657)
环境(18864)
(18621)
农业(18597)
(18029)
财务(17985)
财务管理(17945)
企业财务(17060)
(15771)
银行(15714)
(15554)
技术(15348)
(15255)
机构
大学(372790)
学院(368245)
(155031)
经济(152066)
管理(142541)
研究(128784)
理学(124212)
理学院(122789)
管理学(120639)
管理学院(119972)
中国(96502)
科学(80299)
(79086)
(68215)
(66608)
(64949)
研究所(59680)
中心(59396)
业大(58667)
财经(55665)
农业(52912)
(52286)
(50836)
北京(49301)
经济学(48551)
(46705)
(46478)
师范(46115)
经济学院(43982)
财经大学(41566)
基金
项目(257799)
科学(203271)
基金(191111)
研究(179543)
(170278)
国家(168973)
科学基金(144150)
社会(116916)
社会科(111013)
社会科学(110981)
基金项目(101136)
(97820)
自然(95733)
自然科(93606)
自然科学(93575)
自然科学基金(91910)
(84575)
教育(81939)
资助(78025)
编号(69399)
重点(58794)
(57296)
成果(54976)
(54812)
(53512)
科研(50672)
创新(50202)
国家社会(50155)
教育部(48808)
计划(48788)
期刊
(156943)
经济(156943)
研究(103391)
中国(67315)
学报(64415)
(58285)
科学(58036)
(53202)
管理(49517)
大学(48047)
学学(45456)
农业(39517)
教育(31646)
技术(29935)
(29232)
金融(29232)
财经(27160)
经济研究(26814)
业经(24264)
(23388)
问题(22561)
(22553)
(18926)
统计(18916)
(18697)
技术经济(17696)
资源(17269)
(17124)
科技(17015)
图书(17009)
共检索到528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晓军  
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从全国、行政等级和规模层面考察了城市环境质量及其类型对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环境质量有利于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但高等级城市或大城市的环境质量会限制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一般地级市或中小城市的环境质量对人口迁移有促进作用;从环境质量类型来看,高等级城市或大城市的环境污染会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但会限制人口向城市迁移;大城市环境治理对人口流动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人口迁移具有限制作用,中小城市的环境治理对人口迁移具有促进作用;环境绿化对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穆怀中  范洪敏  
运用1990-2012年2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水平先上升后下降;城市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产业集聚水平由低级向高级转变,进而导致了能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技术溢出,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居民的环保行为。认为我国在稳步提升城镇人口比重的同时,应注重城市化质量的提升,以更好地发挥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改善效应和绿色增长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培材  王忠  
以2003-2010年中国261个地级市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官员更替对地区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官员更替对地区环境有短期的负面影响;更替发生当年,地区污染加重;在接任官员的任期内,官员对辖区环境有积极影响。同时,地区环境状况也受官员特征的影响,如异地调任的市长对地区环境的消极影响更大;地区污染程度随着官员任期的延续先下降后上升,呈U形变化。因此,在我国城市污染的治理中,应合理调整官员的调任制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官员考核指标,应是治理城市污染的重要治本措施之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棣芳  
本文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和统计测度,对1999至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论证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效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的GDP总量曲线具有倒U型特征,属于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状,工业废水的GDP总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N型特征,SO_2的GDP总量曲线为线性递增;工业废水和SO_2的工业化水平曲线为N型,工业烟尘的工业化水平曲线为线性递增;工业废水、工业SO_2和工业粉尘的城市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屈小娥  
文章将环境自净能力指标纳入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基于TOPSIS综合评价原理,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研究了环境污染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认为,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环境质量最好,依次为西部和中部地区。分省份看,环境质量最好的省份依次为福建、天津、海南、青海、宁夏、新疆、云南、黑龙江;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环境质量较差的湖南、山东、江西、四川、湖北、广东、辽宁等省份是重点监控省份,中西部的落后地区是重点监控地区。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规制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屈小娥  
文章将环境自净能力指标纳入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基于TOPSIS综合评价原理,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研究了环境污染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认为,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环境质量最好,依次为西部和中部地区。分省份看,环境质量最好的省份依次为福建、天津、海南、青海、宁夏、新疆、云南、黑龙江;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环境质量较差的湖南、山东、江西、四川、湖北、广东、辽宁等省份是重点监控省份,中西部的落后地区是重点监控地区。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规制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屈小娥  
文章将环境自净能力指标纳入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基于TOPSIS综合评价原理,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研究了环境污染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认为,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环境质量最好,依次为西部和中部地区。分省份看,环境质量最好的省份依次为福建、天津、海南、青海、宁夏、新疆、云南、黑龙江;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环境质量较差的湖南、山东、江西、四川、湖北、广东、辽宁等省份是重点监控省份,中西部的落后地区是重点监控地区。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规制强度,均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外资进入恶化了中国的环境质量,区域层面"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据此提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文雯  王奇  
通过构建城市人均污染排放—人口规模模型,运用我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不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小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中等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少的"倒U型"关系;大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正N型"关系;特大和超大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倒U型"关系;从全国范围看,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倒U型"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文雯  王奇  
通过构建城市人均污染排放—人口规模模型,运用我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不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小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中等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少的"倒U型"关系;大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正N型"关系;特大和超大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倒U型"关系;从全国范围看,城市人均污染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倒U型"关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晋盛武  王圣芳  
贸易与环境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广泛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现有相关文献多是将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测算我国部分经济要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缺乏对主要经济要素的环境效应的系统分析。根据我国1990-2009年间(除西藏以外29个省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试图揭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主要经济要素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不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效应不同;对外贸易对环境质量影响的规模-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由对外贸易而引致的经济结构有双重环境效应,即污染天堂动因的积极环境影响和要素禀赋动因的消极环境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向东  魏逸玭  
基于2000-2014年间中国255个城市有关数据,考量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城市人口流动整体呈负向影响,加剧了人口不合理分布。结果表明:服务业对人口流动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劳动者收入低,难以承担整个家庭的流动成本;户籍制度等政策性限制提高了迁移成本。鉴此,应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大城市多样化、中小型城市(镇)专业化,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提高劳动收入,减少对人口流动的隐性政策性限制等,以促进人口有序有效流动,改善我国人口空间分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镘  黄柏石  刘晔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切实治理影响人口健康的环境问题,建设健康人居环境。论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05年和2015年各省级行政单元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资料,论文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空间回归方法,揭示城市PM_(2.5)的平均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PM_(2.5)—人口死亡率关联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异质性,高死亡率地区早期集聚分布于西南地区,2005年后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呈现逐渐集聚分布态势。低死亡率地区长期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两市。(2)人口死亡率的分布存在空间关联性,高—高类型地区早期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后期向东扩展;低—低类型地区主要分布于北疆、内蒙古西部和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3)城市PM_(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邻近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中国城市PM_(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存在学历差异和城乡差异,地区高学历人群集聚可降低PM_(2.5)的健康风险,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则会加重PM_(2.5)的健康风险。研究旨在为防范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建设健康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向东  魏逸玭  
基于2000-2014年间中国255个城市有关数据,考量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城市人口流动整体呈负向影响,加剧了人口不合理分布。结果表明:服务业对人口流动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劳动者收入低,难以承担整个家庭的流动成本;户籍制度等政策性限制提高了迁移成本。鉴此,应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大城市多样化、中小型城市(镇)专业化,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提高劳动收入,减少对人口流动的隐性政策性限制等,以促进人口有序有效流动,改善我国人口空间分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钟馗  廖尝君  杨俊  
经济赶超行为使得地方政府降低了环保门槛,放松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同时导致地方政府的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这不利于环境保护及持续改善。通过构建包括环境质量方程和产出决定方程在内的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地方政府经济赶超行为和环境质量的相关性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政府的经济赶超行为对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环境质量的恶化也显著地阻碍了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惠娟  龙如银  
论文以4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以工业烟尘、工业废水和工业SO2为例对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类型影响资源型城市EKC的形状与转折点,同种污染物在不同资源型城市的曲线不完全相同,转折点在污染较重的资源型城市及人均GDP较低的资源型城市出现更早;资源型城市的EKC与全国的EKC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曲线下资源型城市的转折点出现更早。基于此,论文提出资源型城市应积极进行环境治理、实施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扩大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范围,以促进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