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44)
- 2023(15238)
- 2022(12782)
- 2021(11446)
- 2020(9615)
- 2019(21742)
- 2018(20883)
- 2017(39067)
- 2016(20929)
- 2015(22958)
- 2014(22392)
- 2013(22093)
- 2012(20955)
- 2011(18990)
- 2010(19223)
- 2009(17969)
- 2008(17508)
- 2007(15774)
- 2006(14392)
- 2005(13222)
- 学科
- 济(101954)
- 经济(101839)
- 管理(62385)
- 业(52445)
- 企(41510)
- 企业(41510)
- 方法(32330)
- 中国(29554)
- 地方(27947)
- 数学(27698)
- 数学方法(27336)
- 农(24245)
- 学(22172)
- 财(20702)
- 业经(20222)
- 环境(18189)
- 制(17861)
- 农业(17100)
- 地方经济(16347)
- 技术(15997)
- 融(13958)
- 金融(13956)
- 贸(13760)
- 贸易(13739)
- 理论(13681)
- 划(13527)
- 银(13311)
- 银行(13266)
- 和(13244)
- 易(13162)
- 机构
- 大学(298532)
- 学院(295772)
- 济(128281)
- 经济(125521)
- 研究(114008)
- 管理(106395)
- 理学(90110)
- 理学院(88884)
- 管理学(87190)
- 管理学院(86604)
- 中国(85254)
- 科学(69138)
- 京(65454)
- 财(59218)
- 所(58651)
- 研究所(52779)
- 农(50642)
- 中心(50559)
- 江(47572)
- 财经(45479)
- 业大(42799)
- 院(42184)
- 北京(41680)
- 范(41339)
- 经(41053)
- 师范(40916)
- 经济学(40493)
- 农业(39430)
- 州(37284)
- 经济学院(35999)
- 基金
- 项目(197061)
- 科学(155318)
- 基金(142635)
- 研究(142092)
- 家(126999)
- 国家(125984)
- 科学基金(106595)
- 社会(92815)
- 社会科(87867)
- 社会科学(87843)
- 省(76450)
- 基金项目(74870)
- 自然(67752)
- 自然科(66113)
- 自然科学(66089)
- 划(65212)
- 自然科学基金(64836)
- 教育(63449)
- 资助(57095)
- 编号(54889)
- 重点(45709)
- 发(45055)
- 成果(44900)
- 部(42767)
- 创(41918)
- 课题(40016)
- 创新(39643)
- 国家社会(39550)
- 科研(37171)
- 教育部(36138)
- 期刊
- 济(153727)
- 经济(153727)
- 研究(97547)
- 中国(68883)
- 学报(48104)
- 财(46628)
- 科学(45621)
- 农(45479)
- 管理(42447)
- 大学(36405)
- 学学(34162)
- 教育(32414)
- 农业(30311)
- 融(27039)
- 金融(27039)
- 技术(25844)
- 经济研究(25209)
- 财经(23346)
- 业经(21767)
- 问题(20807)
- 经(20386)
- 业(17170)
- 技术经济(15674)
- 资源(15095)
- 贸(15044)
- 统计(14290)
- 版(14009)
- 科技(14002)
- 世界(13706)
- 现代(13533)
共检索到474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兴杰
明确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敏感因素和敏感度,是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基于逆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估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对经济和人口因素的敏感度。结果表明:GDP、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指标分别提高5%,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7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将分别下降0.124%、0.165%、0.376%、0.466%、0.097%、0.390%和0.739%,各区域和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敏感因素和敏感程度差异较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西部>东部>中部>东北。环境空气质量对人口集聚的敏感程度大于经济增长的敏感度。如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兴杰 谢高地 岳书平
为评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寻求源头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可行路径,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基于输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经济和人口指标为输入,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输出,计算城市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整体效率,表征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的环境影响比长三角大26.0%,长三角比珠三角大11.2%;省会城市中,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最大,东北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第三,东部地区最小。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投资拉动冶金、能源重化工产业和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土地财政助推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使得大气污染物在城市局地范围内、短时间、大量集中排放,远超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是造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的根本原因。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必须从环境影响源头入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适度、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本艳 向古月
文章将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分阶段实施过程视为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来检验2012年实施的空气质量新标准是否产生了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与生效,使第一批监测实施城市在2013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具体地,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减少了2.027万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平均减少了1.395万吨,安慰剂检验结果显示,该结论分别在1.69%和1.92%的水平上显著;然而,减排效应延续性不足,2014年二氧化硫减排额下降明显,并变得不再显著,工业烟(粉)尘的排放量甚至出现了反转,这可能源于2014年国内经济出现了滑坡,中央和地方必须要在促减排和稳增长之间进行利弊权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肃昌 马素琳
建立了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结果显示,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城市产业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正向的;城市公共交通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总体上是显著的;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总体上会降低空气质量;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城市绿化因素的作用均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6月4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新标准监测,我国7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达标率仅为4.1%。同日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严峻。自2013年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按照新标准对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梦雨 张建华
根据产业集聚与空气污染理论模型,当技术进步的作用强于产业规模与经济结构的作用时,产业集聚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反之亦然。以开发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将开发区数据与各城市每日API数据相匹配,利用83个城市的月度数据建立了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来看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空气质量,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空气质量度量的异质性、剔除严重污染城市与直辖市的数据后依然稳健。此结论具有区域差异,在中东部地区成立,在西部地区不成立。以技术进步为传导机制进一步分析产业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空气质量。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空气质量 空间溢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树强 史婧
选取2005年~2017年我国30个重点城市的数据,将其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空气质量不仅会影响住宅价格,而且具有区域差异性。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消费者购房时更关注空气质量,在东部地区空气污染每降低1个百分点,会引起住宅价格上涨58.06%,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空气质量变化不会引起住宅价格变化。
关键词:
空气质量 住宅价格 区域差异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泽义 罗雪华 杜家廷
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不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消除市场壁垒、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提高环境治理绩效的重要路径之一。以长江经济带101个城市2015—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价格法测算样本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市场一体化程度,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样本城市的空气质量,分析发现: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物排放,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路径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和环境治理压力加大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而且能够强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应以及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治理压力的调节效应,在下游地区比上游和中游地区更强。因此,应健全区域协作机制,破除地区间市场壁垒,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建立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充分发挥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治理的协同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馨 王营
环境信息公开对推动绿色创新、促进减污降碳,最终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以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为目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分析了高环境风险行业和低环境风险行业在该标准实施前后的绿色创新表现。研究发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后,高环境风险行业的绿色创新积极性显著提高,尤其是国有企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分析发现,更严格的环保执法、更有效的公众监督以及更及时的媒体监督能够进一步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绿色创新效应,并且显著改善了当地空气质量。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应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将更多的环境信息纳入国家监测体系,从而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晓艳 鲁红英
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选取PM2.5、PM10、SO2、NO2、O3和CO作为评价因子,通过建立各污染物的隶属函数和权重集,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北京市的五个区域(城六区、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西南部)2013年10月23-29日期间进行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期间北京市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其次是PM10、NO2、O3和CO,最后是SO2。空气质量评价结果由好到坏的顺序为:西北部、东北部、城六区、东南部、西南部。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从而为改善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镭 刘超 黄亚林 陈昆仑 曾克峰
以湖北省17个城市2004—2013年的空气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Daniel趋势检验、空间插值分析、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年间湖北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空气质量下降的城市有10个,并在月份上表现出"U型"特征,冬季的1月和12月份是空气污染最严重时期。其次,湖北省的城市空气污染存在一定的空间转移趋势,SO2的污染重心由鄂西的恩施州和宜昌等地区,逐步向荆州、宜昌以及鄂东南的黄石、鄂州转移;NO2和PM10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个别受工业污染与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影响比较突出的大中型城市,如武汉、宜昌、鄂州、黄石等地区。面板计量检验表明,建成区面积、汽车拥有量两个解释变量对空气环境有着显著的作用,SO2和综合空气质量指数与城市经济发展呈现"U型"曲线的变化趋势,空气污染依然严峻。因而,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有序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汽车尾气污染治理是当前湖北省城市空气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减排的大背景下,未来需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落实涉气建设项目环评区域限批、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惠娟 张玉 张晓怡
利用2014—2017年江苏省13个城市月度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全省看,空气质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显著负相关,与风力正相关,且风力对空气质量影响具有双重性,用电量及降雨量的影响不显著;从区域看,苏南、苏中、苏北的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降雨量、风力与苏南、苏中的空气质量都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与苏北地区的空气质量负相关。最后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四点建议。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郭际 郭莹莹 吴先华
"政治性蓝天"等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中的独特现象。为了研究这种重大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持续期,以及影响的空间范围等,本文采集了我国140 个城市2015年1月2日到2018年11月28日的日度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合成空气质量指数的单项污染物浓度等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国家层面的政治会议、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重大活动涉及到的城市空气质量在重大活动期间显著改善。(2)从单项污染物浓度来看,重大活动期间,颗粒物降低得最为明显,其次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3)在重大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指数和各个单项污染物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趋势,甚至超过平常时期的水平。(4)重大活动不仅会影响活动举办城市的空气质量,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每次重大活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范围大约在活动城市周围800公里以内,且距离主办城市越远影响越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学渊 李婧薇 赵连阁
文章从城市人口规模与房地产及商业市场动态变化的现实条件出发,阐释地铁开通的交通替代和交通创造效应的作用机理,基于2014~2018年中国21个城市19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日度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新开通地铁线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通替代效应与交通创造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地铁开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异质性:(1)在常住人口规模为400万~700万的城市,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地铁开通提升了空气质量;(2)当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700万~900万之间时,交通替代效应可能被交通创造效应抵消,地铁开通并未明显改善空气质量;(3)在常住人口规模大于900万的城市,交通创造效应超过交通替代效应,空气质量在地铁开通之后不升反降。因此,对于交通需求不断增加的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来说,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周边的职住平衡,实施污染型交通方式的绿色化升级,激励居民的绿色出行,是治理交通污染的根本性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