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85)
2023(11181)
2022(9494)
2021(8540)
2020(7087)
2019(15715)
2018(15236)
2017(28916)
2016(16065)
2015(17400)
2014(16999)
2013(16659)
2012(15109)
2011(13658)
2010(13589)
2009(12492)
2008(12376)
2007(10583)
2006(9465)
2005(8393)
作者
(48206)
(40417)
(40174)
(38021)
(25395)
(19427)
(17923)
(15644)
(15242)
(13889)
(13874)
(13341)
(13058)
(12624)
(12521)
(12412)
(12105)
(11876)
(11599)
(11362)
(10181)
(9686)
(9633)
(9220)
(9103)
(8945)
(8816)
(8728)
(8053)
(7948)
学科
(62336)
经济(62230)
管理(48545)
(42426)
(33798)
企业(33798)
方法(23792)
数学(21160)
数学方法(20945)
中国(19277)
(18854)
(17121)
地方(16146)
(16057)
(13959)
业经(13889)
环境(12249)
(11644)
贸易(11636)
农业(11536)
(11269)
(10921)
(10869)
财务(10851)
财务管理(10827)
企业财务(10282)
(9795)
银行(9753)
(9745)
(9406)
机构
大学(224551)
学院(223725)
(90561)
经济(88530)
管理(82542)
研究(81561)
理学(71437)
理学院(70454)
管理学(69241)
管理学院(68820)
中国(59497)
科学(53167)
(47784)
(44337)
(42817)
(41808)
研究所(38322)
业大(38230)
中心(36279)
农业(35063)
财经(33529)
(33330)
(30511)
(30400)
北京(29425)
(28798)
师范(28378)
经济学(28294)
(26793)
(26330)
基金
项目(160912)
科学(127071)
基金(119195)
研究(108965)
(107923)
国家(107144)
科学基金(90965)
社会(72027)
社会科(68459)
社会科学(68444)
基金项目(64749)
(62372)
自然(61434)
自然科(59941)
自然科学(59917)
自然科学基金(58806)
(54363)
教育(47961)
资助(46485)
编号(40397)
重点(37174)
(34890)
(34721)
(33596)
(32560)
计划(32154)
创新(31700)
科研(31272)
成果(30998)
国家社会(30954)
期刊
(97963)
经济(97963)
研究(64985)
中国(44645)
学报(42612)
(39099)
科学(38252)
(33634)
大学(31391)
学学(30247)
管理(29048)
农业(25652)
(18485)
金融(18485)
财经(16643)
教育(16556)
经济研究(15792)
业经(15416)
技术(15203)
问题(14752)
(14302)
(13934)
资源(12830)
(12216)
科技(11790)
业大(11425)
(10623)
现代(10457)
(10316)
农业大学(9381)
共检索到327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童  陈天  
城市滨河区人行高度处的风环境受到河流自身形态及上风向滨河城市空间的直接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河流上风岸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与建筑面宽均是影响滨河区域近地面风环境的空间形态指标。河道与主导风向的夹角以及河流廊道的宽度也显著影响了滨河区近地面风环境。在滨河区规划中,需依据河流走向及宽度,将河流划分为不同的控制段落,并将上风岸依据其与河流的距离划分为不同的控制区。通过在不同段落及控制区内调整空间形态指标,能够实现对不同微气候改善需求的滨河区的风环境针对性优化。为滨河区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卢新潮  徐苏宁  刘羿伯  赵欣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滨河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尤其在我国北方寒地城市。以哈尔滨马家沟滨河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及生态图底分析,发现其存在水体污染严重、径流量不足、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防护性差、缓冲绿带破碎化等问题。为此,本文立足于滨河区环境、社会和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目标,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寒地滨河区规划策略,从恢复河流自然岸线、划定滨河区生态红线、连接河流与周边绿地斑块、构建地区雨洪调蓄系统、增强气候防护设计、控制周边土地开发、贯通滨河区开放空间7方面探讨了规划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袁勋   许超   李佳虹   周玲娜  
文章研究了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围绕“蓝绿统筹,功能复合”这一规划目标,在详细规划层面上对城市滨河空间进行管控的策略和方法。并结合杭州南站单元控规编制实践经验,提出“一线、一带、一通道、功能认定、多指标”的管控模式。同时探索在滨河空间管控线划定和指标确定过程中,运用多目标优化算法辅助确定滨河空间管控线和指标的方法,弥补单纯依靠经验判断确定控制指标的不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文丽  吴必虎  
城市滨水区域作为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和极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一直以来就是城市建设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城市最繁华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商业开发是城市滨水区域开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功的商业开发能给区域带来大量人流和活力,推动城市的发展,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也更具现实意义。新加坡河区域是充满活力的"24小时滨水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也是新加坡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城市休闲中心之一。以新加坡河克拉码头商业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和阐述其发展背景、空间设计亮点,并结合国内滨水商业区开发现状,提出针对我国滨水商业空间开发的规划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甫  周秉荣  李凤霞  校瑞香  祁栋林  
基于玛多县环境梯度监测系统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观测数据,利用组合法计算黄河源区近地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进而分析近地面能量收支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年总辐射能量较高,达6.73×109J/m2,受积雪影响,反射率可超过0.5;在寒冷季节地面吸收的60%以上短波能量以辐射形式传给大气,而夏季则不到50%;地面全年吸收能量的80.5%以潜热形式支出,向地下深层传递的能量较少,仅占1.9%;不同月份的地表能量收支项差异较大,特别是寒冷季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可石  刘轩宇  
河流往往是城市形态及其文化的起源地,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滨河区作为城市景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点改造区域。文章就我国城市滨河区景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以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为例,探讨以修复生态系统为前提的城市滨河区景观改造,并从游憩系统、土地利用及文脉延续等角度,对我国现代城市中的滨河区景观改造提出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润田  
分析了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城市中心区滨河地区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以菏泽市赵王河为例,对城市中心区滨河地区设计与开发进行了探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薛松  张麒  段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滨河城市在城市空间资源渐趋饱和时,必然面临跨河发展的选择。跨河拓展的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与老城区存在显著差距,犹如城市空间发生"断裂"同时又与老城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由此,本文从生态、空间、功能三方面着手,尝试对滨水城市跨河发展的空间模式予以探索,提出跨越与耦合的思路,梳理脉络,形成相关策略,促进新老城区的优势互补与加速融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鑫  吴丹子  李倞  王向荣  
【目的】城市滨河景观视觉质量对城市滨河景观品质和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筛选对城市滨河绿道视觉感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通过视觉感知量化处理,实现智能化分析滨河景观,是未来滨河景观的发展趋势。【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模拟人的视觉感知,训练一套用于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图像语义分割模型,并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视觉景观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挖掘各项量化的景观特征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北京二环水系为例,分析视觉感知下的景观特征,总结关于滨河绿道景观视觉感知提升的策略。【结果】(1)训练出的城市滨河绿道图像语义分割模型达到了0.93的准确率;(2)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在10项指标(绿视率(GVI)、蓝色视野指数(BVI)、驳岸硬质度(HRI)、滨河建筑密度(RBD)、桥梁可视度(BV)、干扰因素指数(IFI)、滨河自然开阔度(WO)、滨水围护度(WG)、道路宽广度(RWI)、乔灌草比率(RTG))体系中,有5项对视觉感知的影响作用显著,分别为GVI、WO、BVI、IFI和RTG,其中GVI、WO与视觉感知呈正相关,其余3项呈负相关;(3)北京二环水系绿视率北部高于南部,WO与BVI呈较为均质的状态,IFI整体较低,RTG呈现按河道划分的特征;(4)当提升视觉感知效果时,可重点从影响显著的5项指标出发,根据影响作用的强弱进行权衡。【结论】本文为研究城市滨河景观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测度方法,为人本视角的大规模滨河绿道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更多可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娴慧  魏清泉  
交通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污染的首要因素,尾气污染的排放集中在城市近地面,即呼吸带高度(1.5m)范围内,点小面广,防治非常困难。通过在广州的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近地面风环境状况对于汽车尾气污染的稀释清除有重要的影响。在汽车时代,探讨城市近地面风场状况与大气质量的相关性,是保障城市大气环境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城市寻求低碳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伟  尹力  谢波  薄立明  
以时空维度对2000、2010、2020年黄河流域438个县区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选取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三个维度研究“三区空间”演化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空间不断侵占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空间破碎化明显;农业空间在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双重侵占下规模锐减;生态空间在中游地区明显优化,但上游有所退化;黄河源区、“几字弯”地区、“潼关―入海口”沿线是“三区空间”交叉转换的密集区。“三区空间”演化结果由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共同确定,三个维度同时受到文化、政策、经济、人口、地理区位和工程技术等多因子制约;不同类型空间的演化机制有所区别,各因子的作用强度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守邦   张诗阳   王向荣  
【目的】基于活力影响构建城市滨河绿地评价体系,从不同维度探讨滨河绿地对其自身及周边街区活力的影响,为城市滨河绿地的评价方法及更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构建递阶层次城市滨河绿地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组合赋权,TOPIS法进行数据综合。(2)采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评估滨河绿地准则层各维度质量、各指标层单一环境要素对场地和周边街区活力影响。(3)采用交互探测,评估各环境要素评价维度交互作用对场地和周边街区活力影响。【结果】(1)研究构建包含区位环境、河道空间形态、水岸空间形态、生态环境质量、设施服务质量、可达性6个准则层31个指标的城市滨河绿地评价模型。(2)海淀6段典型河段27个研究单元的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单元中,研究单元21最佳,研究单元26最差。河段中,土城沟、南长河评价较好;京密引水渠由于区位环境与可达性不佳,评价居中;永定河引水渠、小月河评价较差,归因于河道空间形态的局限性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3)指标层方面,场地活力与周边街区建筑密度、单元形状指数、外侧道路等级值显著相关,而周边建筑密度、单元文化和休憩设施密度对周边街区活力体现出高解释力。(4)准则层方面,单一维度准则层环境要素对场地活力影响有限,周围街区活力与设施服务质量相关性显著;双因子交互探测均呈现对活力解释的增强作用。区位环境与设施服务质量两者协同对场地活力和周边街区活力都有着最高解释水平。【结论】(1)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一定程度支撑城市滨河绿地系统性评估,并提供优化参考。(2)南长河和土城沟的总体品质较高,京密引水渠昆玉段需通过降低道路等级、增加人行天桥等方式提升滨河绿地可达性,而小月河、永定河引水渠等河段则应通过覆绿、近自然化改造等方式改善现状硬质驳岸,营建多类型亲水场所,并通过塑造多种乡土植物群落以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多样自然风景。(3)总体建议方面,应重视区位环境条件,强调形态、品质与可达性的均衡发展,而在部分维度受限时,则应优先关注设施服务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4)实施策略方面,提升绿地边界形状不规则度,降低绿地与周边街区间的道路等级,是增强滨河绿场地活力的有效途径;而增加滨河绿地内部文化、休憩场所设施类型与密度,增加民众亲水机会,塑造更为开敞体验感受等则是提升周边街道活力的多种方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红  
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研究问题,涉及公共福利政策、政府与市场边界和规划中的社会公正等多个研究视角,研究的焦点在于如何合理引入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质量和布局合理性。本研究借鉴空间生产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从权力、资本在城市空间中投资、自我增值的生产运作的分析入手,发现市场经济制度下空间生产的核心工具是空间产权制度,以产权、交易成本作为研究分析的切入点,提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实施机制的组成,包括空间管控、多元供给机制和制度设计。本研究以福利经济学为公共空间的供给政策理论,以空间生产理论解释规划实施的动力,以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市场经济制度下公共空间生产机制的内容和实质,推动公共空间规划体系从编制到实施的紧密衔接,从而更好地发挥规划的作用,提高公共空间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梦思  付晨  祝遵凌  
南勐河是穿越双江县城的主要河流。结合场地特性、周边用地、交通、文化以及自然植被情况,对南勐河滨河空间进行规划,从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完善功能需求。以"民族的项链城市的脉搏"为理念,以"双江特色现代滨河风光带、城市生态双廊道"为目标,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分别对各景观元素进行规划,构建"点-线-点"循环结构、"两带五段"的景观格局。重点将"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塑造富有双江特色的滨水景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睿煊  李香会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影响了中国当代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现代住区存在的不适应当代居住需求的问题及其根本原因,指出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多个"两难结构"是其制约原因,并分析了其对住区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