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36)
2023(9818)
2022(8586)
2021(7856)
2020(6628)
2019(16025)
2018(15674)
2017(30170)
2016(16813)
2015(18949)
2014(18966)
2013(18905)
2012(17860)
2011(16234)
2010(16482)
2009(15070)
2008(14916)
2007(13376)
2006(11626)
2005(10138)
作者
(50400)
(42027)
(41865)
(39890)
(26554)
(20420)
(19361)
(16520)
(15862)
(15077)
(14418)
(14281)
(13465)
(13321)
(13177)
(12977)
(12916)
(12396)
(12259)
(12184)
(10501)
(10378)
(10191)
(9691)
(9497)
(9414)
(9330)
(9206)
(8506)
(8476)
学科
(73487)
经济(73429)
管理(41369)
(37917)
方法(31255)
数学(28031)
数学方法(27778)
(27583)
企业(27583)
地方(22794)
(21691)
中国(19795)
(16735)
环境(14928)
农业(14821)
(14625)
业经(14166)
(12310)
贸易(12306)
(11760)
地方经济(11282)
(10922)
(10651)
理论(9772)
(9550)
(9130)
资源(8830)
(8771)
金融(8767)
技术(8534)
机构
学院(239110)
大学(239092)
(94923)
经济(92671)
管理(88615)
研究(85599)
理学(76386)
理学院(75256)
管理学(73910)
管理学院(73441)
中国(61752)
科学(56660)
(54241)
(46944)
(44474)
研究所(41003)
(40828)
业大(40399)
(40264)
中心(40030)
农业(37151)
(34697)
师范(34327)
北京(33507)
财经(32456)
(30927)
(29694)
(29203)
经济学(28817)
师范大学(27861)
基金
项目(165896)
科学(129070)
研究(118338)
基金(118086)
(104268)
国家(103401)
科学基金(87309)
社会(73841)
社会科(69821)
社会科学(69794)
(66576)
基金项目(64654)
自然(57342)
(56451)
自然科(55803)
自然科学(55786)
自然科学基金(54757)
教育(53270)
编号(47982)
资助(46882)
成果(38177)
重点(38148)
(37842)
(35682)
课题(33800)
(33788)
科研(31819)
创新(31685)
计划(31675)
国家社会(30057)
期刊
(105400)
经济(105400)
研究(66837)
中国(46116)
学报(41394)
(41128)
科学(37696)
(30965)
大学(29968)
学学(28120)
农业(27898)
管理(27325)
教育(23567)
技术(19510)
业经(17752)
(17721)
金融(17721)
问题(16146)
资源(15611)
(15533)
经济研究(15481)
财经(15130)
(13049)
(12530)
图书(12128)
(11673)
技术经济(11509)
现代(11292)
科技(11228)
商业(10544)
共检索到348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涛  陈爽  张童  
从中小尺度对城市滨江生态用地演变进行研究,可为制定生态用地开发与保护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基于2005、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南京滨江1 km范围内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并从城乡用地冲突和政策有效性角度对这些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耕地大面积减少导致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由2005年的71.86%下降到2018年的65.54%,但是林草地等半自然生态用地的比重略有上升;(2)林地、内陆滩涂保留率较高,耕地、园地、水域等地类变化以数量净变化为主,而林草地以空间交换变化为主;(3)生态用地流失热点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与近郊区间的城乡过渡带,并临近产业园区,建成区扩张是其主要成因;(4)政策规划对滨江生态用地演变作用明显,沿江开发政策加剧了生态用地流失程度,而生态红线等规划对某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效果显著,土地利用规划在用地管理方面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耕地、裸地、内陆滩涂被违规侵占现象,长江防洪堤对生态用地保护作用不显著。要使生态空间得以长期存在,不仅需要明晰的政策边界,还需要加快形成公众对生态景观的整体认知和基于生态用地功能目标的保护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井浩淼  
滨江公园是城市系统重要的功能组件,其所具备的生态经济效益也可圈可点,凸显其生态设计理念与原则,滨江公园的建设发展因而具有更为长效的社会意义。文章重点解析了城市滨江公园建设所具备的社会效用、生态经济价值以及其所凸显的生态化理念诉求,并据此拟建了城市滨江公园设计的细化措施,以期能通过滨江公园建设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交互双赢。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俊宴  任焕蕊  胡明星  
本文阐述了大尺度城市规划中生态安全格局的分析方法和特点,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取生态安全格局的制约要素,以此审视规划设计和管理控制中结构性生态框架的建构与调整,以及生态体系的保护。并在南京滨江新城的研究实践中,探索了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模型的应用和空间管制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婉玲  邹磊  夏军  宋进喜  乔云峰  
客观核算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对评估区域水资源盈亏状况和衡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省公顷”修正水资源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增幅为34.63%;(2)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显著,其中武汉城市圈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高于南部,环鄱阳湖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环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和东南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具有最高解释力的交互因子为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和GDP。该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锐婕   王伦澈   戴崴巍   曹茜   牛自耕  
长江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长时序监测研究相对缺乏,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为探讨长江流域199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本文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选择1990-2020年生长季(5-9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四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平均贡献率为85.49%,RSEI的平均相关度高于其他单一指标,验证了长江流域根据第一主成分构建RESI的可行性。(2)1990-2020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持在良好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缓慢增加趋势,中下游生态质量普遍高于上游,南部高于北部。1990-2005年,轻度恶化区域较为分散,2005-2020年轻度改善区主要聚集在金沙江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不变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3)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海拔高度、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多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协同增强效应。(4)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RSEI均值最高,裸地最低。县域尺度上林地占比和RSEI的相关度最高,且对RSEI有正向影响,平均相关度为0.69;不透水面占比、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对RSEI有负向影响,平均相关度分别为-0.39、-0.43、-0.45。这一研究结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申庆喜  李诚固  孙亚南  宋云婷  
以长春市为例,在系统阐述新城市空间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多年用地现状图和人口普查资料,对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来长春市新城市空间的用地空间与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展开讨论。从用地空间演变特征来看,新城市空间用地呈现出显著的"外延式"扩展特征,用地多样性水平整体较低但提升明显,用地结构失衡问题仍然突出,工业用地的快速扩展对其它类型用地的"挤压"效应明显。从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来看,新城市空间人口空间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城市整体,核心区人口的"外流"趋势凸显,人口结构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专业技术化特征显著,人口分布与用地扩展的"非协调性"问题突出。行政因素、市场因素、微观主体因素等共同促进了新城市空间的形成与演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其成  姚亦锋  蒋成煜  
南京城市滨江带具有山、水、城、林、洲相融合的特色环境,近百年以来滨江地段由于经济和旅游利用而发展迅速。城市滨江带功能的演变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过程。合理利用南京城市滨江自然与人文条件进行滨江景观规划,对于南京市的进一步发展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历史时期南京城市滨江带功能演变的分析,对滨江带景观现状深入的研究,对滨江带各个区域的景观要素进行探讨,提出了南京城市滨江带景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设计手法,依此进行了景观规划研究。将南京城市滨江带划分为6个特色区域:河西滨江段以塑造现代化城市建筑群体景观为主,下关滨江段以塑造港区风貌和反映城市近现代历史为主,幕燕滨江段以塑造自然山水风光为主和江中洲地区以现代化田园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小平   梁颖   李小天   柴铎  
耕地系统健康与“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密切相关,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构建了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综合运用Sen-MK趋势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量化了2000—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2000—202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系统健康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这与耕地系统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和韧性变差有关;从空间维度看,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南部耕地呈现出由差转好的态势,但江汉平原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2)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地表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变化对整个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变化起负向作用,年均GDP变化和耕地空间密度变化对耕地系统健康表现出正向影响。本文所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可为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对于完善耕地系统评估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区域耕地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春源  刘宝  顾仕珲  
通过现场调研,对南京滨江风光带生态交通政策实施及服务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南京滨江风光带生态交通建设的建议,为滨江风光带建设与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红云  杨桂山  万荣荣  马荣华  段学军  
以长江干流岸线南京段为例,首先从港口布局对岸线资源条件的要求入手,选取岸线稳定性、岸线前沿水深两个主要因子,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划分科学合理的评价单元,对岸线资源进行评价,将其划分为一、二、三级;其次根据岸线承担功能的重要程度及其对港口布局的生态敏感性的大小,将岸线划分为生态敏感岸段、生态较敏感岸段和生态不敏感岸段;最后综合考虑岸线资源条件和生态敏感性,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确定不同岸段港口布局的取向,将其划分为港口优先布局岸段、港口有条件布局岸段、港口从缓布局岸段、禁止港口布局岸段。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利国  冷浪平  曾永明  
基于流动人力资本视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经济关联性,即沿海城市强于内陆城市、省会城市强于非省会城市、长江"下游—中游—上游"梯度衰减;城市间创新能力正相关性不断增强,表现为沿海城市"高高集聚"和内陆城市"低低集聚";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时空滞后性,即存在溢出效应和马太效应;总流动人力资本、省内流动人力资本和省外流动人力资本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力;科技投入、外商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徐媛媛  李晓静  
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从经济、支撑和信息三大视角系统研究了驱动城市物流业发展的动因;利用2006-2013年的动态数据并基于结构方程测定了江苏各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区域性差异及其梯度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已成为城市智慧型建设新的战略性支点;完善的支撑技术、发达的经济实力和高效的信息平台是发展城市物流业的"三驾马车"。验证了支撑系统、经济系统和信息系统对城市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具有直接、正向、依次减弱的影响力度;支撑系统是城市物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经济系统是城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严军  景张鹏  
选取景观形态趋于稳定的南京市幕燕滨江风光带作为研究对象,提取了滨江路侧景观立面轮廓线,通过分段方式对各段立面轮廓线进行了分形维数测定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评价滨水景观立面的重要指标。根据分析结果,从建筑形式、植物配置和整体风貌三个方面提出了城市滨水景观立面形象塑造的相关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娟  李毅  苑小娟  陈荆松  
本文构建了黄金水道区位因素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贡献度测度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33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结果发现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水路优势仍待挖掘。近几年来,临江区位因素优势对长江经济带的作用有逐步加强的态势,而且在核心城市武汉、上海、合肥、重庆的作用较为明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丁一  郭青霞  杜轶  王海斌  陈水英  
在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过程中,要求城市内部经济与生态耦合发展。因此,研究生态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问题成为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基于山西省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揭示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2)通过分析10个城市平均Malmquist指数,发现生产规模指数对TFP指数的促进作用更强,生产要素与规模匹配方面处于较优水平,但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指数是提高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