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38)
2023(5056)
2022(4197)
2021(3858)
2020(2836)
2019(6811)
2018(6548)
2017(12309)
2016(6661)
2015(7375)
2014(7324)
2013(7152)
2012(6606)
2011(5831)
2010(5817)
2009(5215)
2008(4912)
2007(4155)
2006(3828)
2005(3241)
作者
(18783)
(15850)
(15589)
(14543)
(10059)
(7733)
(7120)
(6034)
(5928)
(5727)
(5564)
(5188)
(5151)
(4973)
(4840)
(4759)
(4680)
(4649)
(4503)
(4436)
(3765)
(3681)
(3678)
(3619)
(3547)
(3530)
(3505)
(3385)
(3237)
(3178)
学科
(27454)
经济(27432)
管理(16072)
地方(11420)
(11364)
中国(9700)
方法(8641)
环境(8242)
(7759)
企业(7759)
(7678)
城市(6762)
数学(6520)
数学方法(6425)
业经(5925)
农业(5709)
理论(5409)
(5278)
城市经济(4842)
(4824)
(4532)
资源(4289)
地方经济(4067)
(3755)
规划(3586)
环境规划(3427)
(3314)
生态(3208)
教学(3156)
技术(3135)
机构
学院(91772)
大学(88911)
管理(33093)
研究(30801)
(30108)
经济(28978)
理学(28217)
理学院(27746)
管理学(27125)
管理学院(26928)
中国(21710)
科学(21395)
(19840)
(16428)
师范(16244)
中心(14654)
(14391)
(13950)
业大(13619)
(13504)
师范大学(13372)
研究所(13181)
(12922)
北京(12386)
(12032)
(11947)
(11033)
(10882)
旅游(10766)
农业(10584)
基金
项目(65348)
科学(50973)
研究(46943)
基金(45769)
(39850)
国家(39493)
科学基金(34505)
社会(29452)
社会科(27864)
社会科学(27855)
(27057)
基金项目(26199)
自然(22935)
(22356)
自然科(22318)
自然科学(22313)
自然科学基金(21848)
教育(20443)
编号(18355)
资助(17792)
(15745)
重点(14432)
课题(13554)
成果(13420)
(13090)
发展(12466)
(12371)
(12277)
创新(12262)
科研(12059)
期刊
(37403)
经济(37403)
研究(25149)
中国(15927)
科学(13287)
学报(12414)
(11986)
管理(10604)
大学(9479)
(9001)
学学(8862)
教育(8736)
农业(8557)
技术(8312)
城市(8197)
(7669)
资源(7511)
业经(6905)
(6862)
问题(6703)
(6435)
旅游(6435)
(6435)
(5390)
金融(5390)
学刊(5171)
旅游学(5158)
游学(5158)
地理(4809)
经济研究(4757)
共检索到131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逢军  沙润  王芳  刘佳雪  
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可以将单个公园绿地、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居住社区等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道路系统、文化线路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和城市游憩的整体框架中,形成网络化的绿色游憩开放空间系统;又可融景观、生态、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建设等于一体,实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完善现代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与城市国际化等有重要作用。以上海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并对不同类型的游憩绿道分别进行了设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逢军  
公园绿地是一类重要的城市游憩资源,城市游憩对公园绿地开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首先通过比较游憩和旅游在设施、目的地等方面选择上的差异,来说明城市游憩对于公园绿地功能开发的意义;其次通过分析政府导向型公园绿地开发存在的问题,引出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再次通过比较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开发与传统园林绿化的不同特点,构建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框架;第四,通过对城市游憩导向概念框架中深度开发的内涵解析,探讨公园绿地发展的新方向;最后,以上海市为例,从综合开发、整体开发、开发内容的深化以及管理模式的更新等4个方面对城市游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逢军  
大型公园绿地因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了大型公园绿地的功能及特点,结合上海大型公园绿地的建设现状,提出城市大型公园绿地游憩功能综合开发的原则,并从分类开发、复合开发和内容设计三个方面提出了开发举措。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国清  李天娟  李文苗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不仅使森林游憩迅速走向大众化,而且拓宽了城市居民户外游憩空间。基于城市居民职业分异视角,通过市场抽样与数据统计,以上海市为例,揭示城市森林游憩者在消费动机、信息渠道、交通方式、出游伴侣、游憩产品及体验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的需求差异与规律,旨在为城市森林游憩地的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上海市森林游憩者消费需求的职业分异既存在趋同性也存在差异性,城市森林游憩地的活动项目和服务配置应以游憩者的需求为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顾西西  姜允芳  
河流绿色廊道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挥着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美化、游憩娱乐等功能。从物质设施的角度,将可达性分解成三个方面,首先是河流绿廊与居民分布之间的空间可达性,距离作为可达性指标,得出结论:80%以上的居民到达苏州河绿色廊道的距离小于1000m;其次,从河流绿廊配套的基础设施角度,考虑步行、公交和私家车三种模式下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基础设施的城乡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极大地影响了苏州河绿廊的交通可达;第三,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综合考虑街道网络结构与苏州河绿廊的联系性,得出街道可达性等级分布现状特征。最后,结合多元功能需求,从提高居住空间可达性、通行方式的可达性、道路实施的导向性等方面,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真  朱南燕  戴忠炜  高惠灵  程哲炀  姚杰  兰思仁  李霄鹤  
文章以三明城市绿道为例,对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健康效益评估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和健康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对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1);绿道游憩者的满意度对健康效益评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2)。依据研究结果,绿道管理者应注重游憩者的游憩动机,优化设施,加强管理,从而满足游憩者的内在需求,提升游憩者的满意度,加强城市绿道对游憩者的健康恢复功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浪  曹福亮  张冬梅  
城市棕地绿化是对城市棕地再利用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对其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和全面优化的一个过程。作为棕地绿化的主体,植物种类的选择尤为关键。论文以上海市5个试验样地为例,针对其棕地类型及受污染程度,阐述了棕地绿化植物物种的优选方法,以期为不同棕地类型和同型不同区位棕地的植物物种优选提供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浪  曹福亮  张冬梅  
城市棕地绿化是对城市棕地再利用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对其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和全面优化的一个过程。作为棕地绿化的主体,植物种类的选择尤为关键。论文以上海市5个试验样地为例,针对其棕地类型及受污染程度,阐述了棕地绿化植物物种的优选方法,以期为不同棕地类型和同型不同区位棕地的植物物种优选提供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璟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城市纷纷启动老港区的游憩功能改造工程。上海十六铺老港区游憩功能改造是黄浦江综合开发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其规划方案能否有效延续城市文脉是评价功能改造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本文阐明了城市老港区游憩功能改造中文脉传承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国外城市老港区游憩功能中文脉传承的主要方法和经验,并以上海十六铺老港区改造为水上旅游集散中心为例,提出其游憩功能改造和文脉传承的规划要点。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吴承照  马林志  詹立  
本文探讨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游憩者、游憩地之间的内在关系,初步构建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评价模型;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基础数据,探讨自行车活动核心游憩体验因子构成及核心影响因素,初步形成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量化评价的方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晓晖  刘芳  
运用统计列举法和特征价格模型量化了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进而提出了轨道交通周边的住宅开发策略与居住选择策略。在样本选择方面,把上海市划分为四个区域,对每个区域分别选取了3-10个不等的轨道站点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实际步行时间距离概念,以距轨道交通站点10分钟时间距离、10-20分钟时间距离、20-30分钟时间距离为空间范围,选取了在不同时间距离范围内的550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影响程度取决于一个地区本身的地理位置、商业集中程度、基础设施等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栩东  武春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在加速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很多地区面临的难题,在利益的驱动下,传统的消极生态保护理念难以抵挡城市建设的不断蚕食,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理念。通过对国内外休闲游憩绿道研究情况的分析,探讨了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意义,阐述了休闲游憩绿道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特殊作用。同时针对其地域特色提出了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具体思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元  赵敏  姚鑫  郭智娟  何毅  张立平  林文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已成为最大的碳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一年的涡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和通量计算工具(Eddypro及ART Footprint Tool)以及碳通量足迹模型分析了上海奉贤大学城碳通量足迹特征,基于此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包括以草本和木本等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自然系统),以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社会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向上,碳通量贡献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扩大。大气处于稳定条件下,非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1 100 m)比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780m)要大;当大气处于不稳定条件下时主风向和非主风向下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相差不大(最大范围分别为321和351m)。2)不同下垫面其源汇特征不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然系统年碳通量均值为–4.1μmol/m~2/s,表现为碳汇;社会系统的年碳通量均值为8.6μmol/m~2/s,表现为碳源。3)自然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U"型;社会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M"型。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有降低作用,结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可以为以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晓静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会议组织者对会议目的地的选择标准 ,以及会议结束后怎样对目的地进行满意程度评估。接着通过半开放式的问卷 ,对 2 0 0 2年在上海召开过国际会议的会议组织者进行了调查 ,并在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重要性—表现”的研究方法 ,试图找出上海作为会议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和劣势 ,希望能为整体营销上海作为会议旅游目的地的市场战略提供一些帮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上广  王春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当前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同时也带来许多城市社会问题。以上海为例,在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呈现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可能产生的负社会效应,并提出了一些城市空间治理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