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13)
2023(10781)
2022(8993)
2021(7975)
2020(6533)
2019(14575)
2018(13691)
2017(26216)
2016(13779)
2015(14994)
2014(14461)
2013(14165)
2012(12715)
2011(11453)
2010(11655)
2009(11094)
2008(10003)
2007(8782)
2006(7853)
2005(6624)
作者
(41633)
(34185)
(34122)
(32236)
(21561)
(16641)
(15583)
(13373)
(13233)
(11936)
(11791)
(11497)
(10869)
(10758)
(10543)
(10521)
(10371)
(9990)
(9846)
(9785)
(8416)
(8345)
(8109)
(7915)
(7856)
(7500)
(7430)
(7407)
(6880)
(6805)
学科
(56335)
经济(56163)
(37334)
管理(37027)
(30644)
企业(30644)
中国(26509)
(25598)
金融(25597)
方法(24732)
(23028)
银行(22983)
(22293)
数学(20864)
数学方法(20673)
(15572)
(15485)
地方(14785)
业经(14404)
(13439)
中国金融(11146)
(11126)
农业(10995)
理论(10565)
(10300)
贸易(10292)
(10274)
财务(10257)
财务管理(10246)
(10009)
机构
大学(194568)
学院(193846)
(81261)
经济(79519)
管理(72423)
研究(68129)
理学(63565)
理学院(62777)
管理学(61609)
管理学院(61270)
中国(56001)
科学(42700)
(40282)
(38573)
(36456)
(34473)
中心(32896)
业大(32706)
研究所(31756)
农业(30685)
财经(30007)
(27379)
(27334)
经济学(26471)
北京(24625)
经济学院(24180)
(24108)
(24073)
师范(23714)
财经大学(22714)
基金
项目(139234)
科学(110176)
基金(103712)
研究(94440)
(93070)
国家(92267)
科学基金(79184)
社会(65397)
社会科(61179)
社会科学(61155)
基金项目(55771)
(54295)
自然(52181)
自然科(51125)
自然科学(51110)
自然科学基金(50218)
(46253)
教育(42253)
资助(40793)
编号(35114)
重点(31630)
(30124)
(29767)
(29610)
国家社会(27783)
创新(27743)
科研(27131)
计划(26964)
成果(26695)
教育部(25474)
期刊
(80960)
经济(80960)
研究(56632)
中国(36496)
学报(36415)
(34253)
科学(32764)
(31647)
金融(31647)
大学(27233)
(26836)
学学(26340)
管理(24192)
农业(22041)
财经(15042)
教育(14058)
经济研究(14005)
技术(12966)
(12948)
业经(12818)
问题(12155)
(11110)
(10054)
业大(10029)
科技(9205)
统计(8923)
商业(8751)
农业大学(8643)
(8620)
现代(8615)
共检索到281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乔楠  
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志仪  颜咏华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近两年甘肃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合、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等三个维度对甘肃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甘肃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在各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经济融合水平较前一年有所提高,心理认同程度仍较好,但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明显不足;个人特征、户籍、教育程度、是否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因素均影响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在此基础上,就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英姿  赵玉港  胡亚琪  
将老年流动人口视为同质性群体易忽视其个体主观能动性,因此从社会融合视角,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将老年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分为积极融合型和消极融合型。不同类型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选择偏好存在异质性,积极融合型老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长期居留"。对比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发现消极融合型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明显增多。与全样本对比,潜在类别划分后的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个人特征影响显著。针对较高的社会融入需求和不同的居留意愿,应统筹做好老年流动人口户籍需求和住房保障,积极推进老年流动人口养老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老年流动人口医疗卫生保障质量,开展老年流动人口示范街区建设,提高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能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文章简要归纳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和测量指标,检讨并重构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讨论当前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总是处在从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融合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点上,在构建测量指标体系时所用的概念与变量应有较高的效度和简约性,且要与理论相对应。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关于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扩展以社会融合为中心的因果链等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主流社会的定义、社会融合结果导致的社会流动方向的判断标准、分析单位等,并加强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发展轨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邬民乐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祁静;郑笑  
本文使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项调查数据,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着重考察流动人口的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是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总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好的流动人口更愿意留在城市长期居留。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雅淋  吴义东  姚玲珍  董敏凯  
促进农村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核心内容,租房是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途径,因而房租水平可能影响其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合程度。文章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房租水平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从住房支付能力和单位房视角展开机制分析与进一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城市房租水平会抑制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程度因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租赁方式等不同而存在差异;而提高农村流动人口住房支付能力或提供单位房均有助于弱化城市房租对其社会融合的负向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须重点关注大中城市房租水平,通过盘活存量住房与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等方式,配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政策,着力解决农村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加快推动社会融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季永宝  高敬云  杨俊  
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在总结国内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居民幸福感纳入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运用Ordered LOgit实证模型对山东省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对其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会随着其社会融合程度的加深而提高;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提升;男性流动人口比女性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低;年龄的增长、居留时间的增加、本省户籍等不利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提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战强  蒋晓敏  韩冰清  
使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文化融合对流动人口城市创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融合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城市创业的概率,这一影响是通过增加他们对流入地人身份的认同和在流入地的社会资本实现的。与"生存型"创业相比,文化融合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要大一些。另外,老一代、高中以下学历的流动人口城市创业行为受文化融合的影响更大一些。因此政府应尽快扫除阻碍流动人口文化融合的制度性因素,改善他们的居住和人文环境,促进其文化融合,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融合在流动人口城市创业中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芳  凡士伟  
文章在“双界线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态识别、水平测算及结构分解的新思路:定义个体多维融合识别变量,利用“比例准则”编制地区多维融合指数,并分解出广度、深度指数以及融合指标贡献率。并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1)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仅有58.95%的人口达到多维融合状态,这部分人口中达到单维融合状态的平均份额为62.85%;(2)从不同维度看,文化习得是社会融合的主要推手,而经济整合不足仍是最大障碍;(3)从不同城市(区)比较来看,社会融合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广度差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丽丽  张旭  
大规模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在为城市带来新经济增长动力的同时,以语言为代表的群体间文化差异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区别于以往研究中将语言视为个体人力资本,本文将语言作为个体文化背景差异的代表。基于中国汉语方言地理分布信息,构建了表征方言差异的语言差异变量,运用OLS回归方法,探究方言差异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流动到与原籍相同方言区的群体,流动到与原籍不同方言区的群体更不幸福,其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难度也更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方言通过增加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难度进而降低其幸福感。本文的研究对解决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和社会融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