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29)
- 2023(17757)
- 2022(15116)
- 2021(14021)
- 2020(11627)
- 2019(26369)
- 2018(26117)
- 2017(49612)
- 2016(27317)
- 2015(30511)
- 2014(30018)
- 2013(29363)
- 2012(26914)
- 2011(24262)
- 2010(24190)
- 2009(22523)
- 2008(21804)
- 2007(19428)
- 2006(17252)
- 2005(15080)
- 学科
- 济(101968)
- 经济(101820)
- 管理(80034)
- 业(70516)
- 企(59568)
- 企业(59568)
- 方法(42121)
- 数学(35632)
- 数学方法(35182)
- 中国(30863)
- 农(28195)
- 财(28111)
- 业经(24821)
- 学(23893)
- 制(23677)
- 地方(23359)
- 农业(18294)
- 理论(18077)
- 环境(17863)
- 贸(17450)
- 贸易(17438)
- 务(17132)
- 财务(17053)
- 财务管理(17015)
- 易(16866)
- 和(16853)
- 银(16270)
- 体(16226)
- 银行(16208)
- 企业财务(16115)
- 机构
- 大学(377858)
- 学院(376449)
- 管理(143571)
- 济(142450)
- 经济(138874)
- 研究(131008)
- 理学(123377)
- 理学院(121890)
- 管理学(119599)
- 管理学院(118930)
- 中国(95711)
- 科学(83044)
- 京(81869)
- 财(68504)
- 所(66220)
- 农(63338)
- 研究所(60117)
- 中心(58633)
- 业大(57476)
- 江(56760)
- 财经(53693)
- 范(51865)
- 北京(51476)
- 师范(51305)
- 农业(49614)
- 经(48701)
- 院(48685)
- 州(45933)
- 经济学(42404)
- 师范大学(41586)
- 基金
- 项目(259785)
- 科学(203157)
- 研究(189227)
- 基金(186508)
- 家(163990)
- 国家(162625)
- 科学基金(138614)
- 社会(118045)
- 社会科(111526)
- 社会科学(111495)
- 省(101928)
- 基金项目(99063)
- 自然(90658)
- 自然科(88484)
- 自然科学(88459)
- 教育(87080)
- 自然科学基金(86830)
- 划(86570)
- 编号(77528)
- 资助(75470)
- 成果(63655)
- 重点(58859)
- 部(56198)
- 发(55455)
- 课题(54658)
- 创(53973)
- 创新(50434)
- 科研(49386)
- 制(48770)
- 国家社会(48185)
- 期刊
- 济(162765)
- 经济(162765)
- 研究(113464)
- 中国(78016)
- 学报(63658)
- 农(58345)
- 科学(57355)
- 管理(53508)
- 财(52656)
- 大学(47770)
- 教育(47470)
- 学学(44670)
- 农业(40099)
- 技术(32006)
- 融(31893)
- 金融(31893)
- 业经(26908)
- 财经(26087)
- 经济研究(25622)
- 经(22309)
- 问题(21837)
- 图书(21511)
- 业(20247)
- 版(18685)
- 科技(18460)
- 理论(17361)
- 现代(17077)
- 业大(16353)
- 技术经济(16293)
- 资源(15973)
共检索到562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详 常婧超
文章从当代城市治理与空间转型的现实背景出发,指出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逻辑已从以二维扩张为表征的增量开发转换为以多方参与为特征的存量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将由上海里弄构成的遗产社区选作观察对象,通过剖析遗产社区的基层治理议题和空间发展问题,尝试从社区建设和公众参与两方面探讨遗产社区治理与空间转型的发展方向。首先,将遗产社区置于上海社区建设运动中进行分析,指出遗产社区面临的3大问题并未在这场运动中得以解决。然后,尝试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回应,并通过梳理公共参与理论的演进过程指出,在上海的社区建设过程中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下有限度的公众参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在对上海基层社会治理情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社区共同利益的公众参与方式。最后,提出面向遗产社区3大问题的公众参与渠道构建方式,认为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治理逻辑需要在均衡各方权益并发挥各方作用的基础上重新组建。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管永康 祁天娇
作为遗产包容性保护的重要环节,传统线下公众参与模式参与途径少、地域限制大、人员组织难的弊端逐渐显露。在数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荷兰积极搭建在线参与平台,“网络公众”作为新主体参与到了城市遗产保护实践中,使跨越时空的普遍联系成为可能。文章选取荷兰9个在线参与平台为案例,通过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探索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在线参与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叙事”通过“叙事编码-叙事解码-设计专题”的逻辑,将碎片化的个人叙事材料转化为系统性的遗产保护参照,实现了遗产认知的集体表达;“数字制图”基于“参与-转译-传播-反馈”的循环运作机制,为遗产空间记忆呈现提供了路径。(2)“数字祛魅”与“政策转向”让网络公众参与的技术阻碍趋于消解、参与权利逐步明确,保障了在线参与机制的民主性与公平性。(3)中国可以从“网络公众”参与引导、参与路径、参与正义三个层面学习荷兰的经验,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参与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锐 李早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是顺应存量规划需求的重要实践。在当代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工业地块和遗产的置换再利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主题之一。通过历史论证与实践分析,以上海市为空间范围,以工业厂区的生成语境与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把握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转型前的工业遗产主要呈现为以传统生产业为主导的封闭厂区和废弃污染的工业棕地。提出经济方面产业融合、联动再生,空间方面异质同构、秩序重组,文化方面内涵延续、品位提升,以及生态方面集约协同、绿色低碳的工业遗产转型路径,进而由路径建立链接关系,形成以经济转型为基础,空间、文化和生态转型相互作用关联的再生运作机制,为工业遗产的科学转型提供指导依据,推动其向协同可持续的后工业园区的转型再生。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韦艳绿 杜曼群 许意如
深圳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国内率先完成城市化的城市。地名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深圳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状况,基于推拉理论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深圳地名文化遗产传承模式。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本土历史文化和地理实体的内在推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措施的外在拉力,深圳地名文化遗产总体上以地名沿用和地名派生为主,深圳应在文化立市战略背景下深挖和弘扬地名文化遗产,传承本土历史文化基因。
关键词:
深圳 城市化 地名 传承模式 文化遗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韦国友 张潇潇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旅游活化保护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借鉴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保护的驱动机制模型,即由产业兴旺推动力和生活富裕推动力组成的推力系统,由生态宜居吸引力组成的拉力系统,由治理有效引导力组成的中介系统,由乡风文明保障力组成的支撑系统,四大系统分别起到推动利用、吸引拉动、中间引导和保障协同等作用,彼此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保护的优化路径:大力强化推力系统,激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推动力;持续优化拉力系统,突出生态宜居拉动力;充分利用中介系统,深化治理有效引导力;积极巩固支撑系统,厚植乡风文明保障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毛毅静
UNESCO倡导并发起的世界工业遗产教育是以青少年为核心,建立在全球视野和地方观点的观念下,为了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互相尊重与学习,通过国际间相互理解,促进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一项行动计划。本文从人文艺术、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梳理了其源流,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开展此项教育的得失,并提出基于大都市背景展开学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
关键词:
世界工业遗产教育 创意教育 文化学习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常青 杨武健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乡村田野调查法,在梳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参与式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依托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设计六条参与式路径,归纳总结三种参与模式。基层图书馆应当借助新媒体思维,依托距离空间和环境地域优势,确定社交实物,选择参与式模式,拟定参与方案,通过互动、共振过程,实现图书馆参与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遗产 农业遗产 图书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一聪 张兴国
当下世界经济快速分裂与整合,影响文化格局日新月异,通过时空背景的叙述对于文化遗产类型提出了"城市空间遗产"的概念,并从新定义了城市空间遗产的文化类属与意义。通过实例解析深化与清晰了概念,试图提出从时空格局的演变中找寻城市空间遗产的存在价值,并从当下社会现象透析出其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建立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保护模式,从而达到城市空间遗产从"概念—实体"的多维度保护与展示。
关键词:
城市 空间 遗产 价值认定 问题 活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齐一聪 张兴国
随着十八大的成功召开,以文化为优先发展路线的机制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中国本土化的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较多缺憾。取长补短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因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建筑脉络同出中国建筑体系,但其文化遗产制度发展较早,故将中国文化遗产与日本文化财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可以从制度、管理、教育、民众参与等方面进行改善,从而丰富我国对于建筑遗产的相关建设经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付琳 曹磊 霍艳虹
公众参与是世界遗产运河在保护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作环节。文章以英国、加拿大两国世界遗产运河为研究对象,对遗产公众参与理念的发展过程与遗产运河语境下的公众参与人群特征进行了梳理与解读;并通过分析两国遗产运河地方管理体系与参与机制,总结出权力下放、垂直管理两项公众参与管理制度与单向告知、咨询、参与合作3项具体参与机制;最后针对我国现状,提出英、加两国公众参与理论、实践对我国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借鉴经验与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钟晓华
遗产社区作为活化的城市遗产,面临着自然灾害及社会干预多重风险。选取了风险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抗逆力"概念对城市遗产社区应对及转化外部干预的能力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的梳理、对遗产社区的社会抗逆力特征的分析及国际经验的介绍,论述了"社会抗逆力"对城市遗产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此概念对中国城市遗产社区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遗产社区 社会抗逆力 风险管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绍博 罗小龙 顾宗倪 唐蜜 张培刚
对于我国超大城市而言,正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型的时期,识别新发展背景下超大城市空间扩展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剧烈的地区,上海在空间扩展方面已经经历巨大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基于此,文章以上海超大城市为例,基于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及驱动力分析模型,对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阶段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①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呈现明显的"S"型结构,扩展强度在经历缓慢下降、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后转变为精明增长背景下的中低速增长。同时,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计划属性。②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呈现由蔓延式—跳跃式向填充式扩展模式演变的特征。微更新、微改造、替换将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新常态。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市场力逐渐取代行政力成为影响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国际环境的不景气及依靠投资带动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使得扩大内需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文娜 沈果毅
在当前上海城市转型过程中,部分地区也在寻找新的发展抓手。对于上海首先转型的区域-中心城来说,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成为转型的关键要素之一。文章选取了上海比较典型的区域长宁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文化规划编制,既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又保证规划的实施性。
关键词:
文化 规划 实施 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樊佩佩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受行政体制等因素影响,中国城市基层治理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基于2019年南京城市社区治理调查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城市社区分化对治理绩效的影响:市场化选择能力与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小区居民与基层公共组织连接和互动的方式存在差异;保障性住房、老旧商品房和拆迁安置住宅区的居民更倚重小区外部、辖区内公共组织来反映和解决治理问题;市场化选择能力相对更强的新兴商品房小区,居民与基层自治组织互动和反馈的动力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基层治理的逻辑以及居民与不同基层组织的互动差异进行了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树茁 宋瑞霞
中国的性别结构失衡已持续40多年,成为制约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长期累积的人口风险与社会利益的高度分化相互交织,对现有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常态下亟须创新和完善性别失衡治理机制,公众参与是关键突破点。从信息获取出发,深入探究其通过信任和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的影响机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揭示了促进公众参与的内在机理,还为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启示。基于O-S-O-R模型,建构风险社会背景下性别失衡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018年开展的“性别失衡的社会风险及治理”专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信息获取对公众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信任和风险感知在这一关系中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