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16)
- 2023(11928)
- 2022(10072)
- 2021(8982)
- 2020(7607)
- 2019(17210)
- 2018(16614)
- 2017(32093)
- 2016(17247)
- 2015(18857)
- 2014(18435)
- 2013(17860)
- 2012(15818)
- 2011(13976)
- 2010(13445)
- 2009(11748)
- 2008(10849)
- 2007(8845)
- 2006(7236)
- 2005(5575)
- 学科
- 济(69841)
- 经济(69768)
- 管理(47952)
- 业(46495)
- 方法(36812)
- 企(36487)
- 企业(36487)
- 数学(33859)
- 数学方法(33479)
- 中国(20314)
- 财(19628)
- 农(18055)
- 业经(13890)
- 地方(13051)
- 学(12888)
- 农业(12884)
- 贸(12848)
- 贸易(12847)
- 易(12510)
- 务(11212)
- 财务(11181)
- 环境(11170)
- 财务管理(11160)
- 技术(10942)
- 企业财务(10623)
- 收入(9879)
- 和(9359)
- 制(9309)
- 理论(9294)
- 划(9102)
- 机构
- 大学(235488)
- 学院(234950)
- 济(98438)
- 经济(96737)
- 管理(95461)
- 理学(85471)
- 理学院(84578)
- 管理学(83081)
- 管理学院(82661)
- 研究(73749)
- 中国(51992)
- 科学(47329)
- 京(46841)
- 农(42316)
- 财(40988)
- 业大(39974)
- 所(35030)
- 财经(34914)
- 中心(34893)
- 农业(33828)
- 研究所(32828)
- 经(32284)
- 经济学(31540)
- 江(31201)
- 经济学院(28976)
- 范(28597)
- 师范(28173)
- 北京(27400)
- 院(27115)
- 财经大学(26533)
- 基金
- 项目(179825)
- 科学(143669)
- 基金(135306)
- 研究(123128)
- 家(120512)
- 国家(119582)
- 科学基金(104122)
- 社会(82830)
- 社会科(78877)
- 社会科学(78857)
- 基金项目(73033)
- 自然(70109)
- 省(69440)
- 自然科(68651)
- 自然科学(68630)
- 自然科学基金(67417)
- 划(59286)
- 教育(56849)
- 资助(53646)
- 编号(46449)
- 重点(40438)
- 部(39555)
- 创(38233)
- 发(37668)
- 国家社会(35898)
- 创新(35805)
- 科研(35776)
- 计划(34474)
- 教育部(34221)
- 成果(33835)
共检索到305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屈小博
本文使用CHNS 1997-2006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收入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工资收入差距,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的转变,两类就业者由于就业类别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异"呈缩减的趋势;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特征是两类就业者决定工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他们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任国强 付一为
本文利用天津市2002—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采用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基尼系数子群分解方法,研究了四类农户:纯非农户、非农兼业户、农业兼业户和纯农户,群内和群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对总体不平等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不同就业类型农户间的相对剥夺差异较大,每个子项对总体收入差异的贡献是人口份额、收入份额和相对剥夺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群内贡献和群间贡献之比大约为3∶7。
关键词:
相对剥夺 基尼系数 群组分解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海华 张卫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两期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外资进入对非正规与正规就业者小时工资与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小时工资;相比正规就业者,外资进入对非正规就业者小时工资的提升作用整体较小;在融资约束强、创业活力低的地区,二者的小时工资差距受外资进入的影响程度更大。机制分析发现,外资进入降低了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概率,但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年劳动时间提升作用更大。在外资进入对小时工资和年劳动时间的综合影响下,外资进入对二者年收入的促进作用较为一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超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中国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劳动力需求越发强烈,而非正规就业作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关注城市规模变化后非正规就业者的实际收入情况,有利于非正规就业者进一步融入城市,推动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规模和非正规就业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与非正规就业收入正相关;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在行业类型、户口类型以及技能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规模提高了拥挤效应,但其知识溢出效应、厚劳动力市场效应及减贫效应显著,非正规就业者来到大城市就业利大于弊。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非正规就业者权衡城市就业做以指导,对政府培育非正规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等提供借鉴及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增文
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工资收入的巨大差距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而从社会救助群体来看,两种就业形式又成为影响其再就业收入多寡的根源。虽然受助群体多数从事于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但其选择渠道却是双重的。因此,笔者对其再就业方程作了经验分析,用双重的样本选择变量对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子进行分解处理。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选择行为与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选择策略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分解结果来看,再就业选择调整项在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工资收入方程中通过了检验。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薛进军 高文书
文章利用全国普查性数据描述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特征,并分析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年,非正规就业已占中国城镇就业的58.85%,正规与非正规就业者之间的小时收入差距达到1.65倍,其中约有1/4是由劳动力市场歧视造成的。与此同时,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很高,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达到51.09%,而正规和非正规就业的组间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达到13.68%。文章的主要观点是:非正规就业已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来源,因此,实现非正规就业的正规化,是缩小中国收入差距的有效政策之一。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丹 吕鑫萌
文章选取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层面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方法(PSM-DID)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正规就业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扩张了非正规就业规模,该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平抑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提升了覆盖地区的非正规就业规模;非正规就业的扩张在企业类型、地区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得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非正规就业规模,并且缩小了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石大千 张哲诚
以往文献关于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原因在于可能忽略了教育不平等中的结构性因素。本文将教育不平等分解为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应该取决于上述结构因素中效应较大的部分。基于这一假设,本文从微观层面基于环境-努力二分法解构教育不平等,从而测度了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并研究了教育机会不平等与教育努力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机会不平等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教育努力不平等显著缩小了收入差距;由于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的反向作用,总体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再显著。
关键词:
教育机会不平等 教育努力不平等 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垩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中国1989~2011年人口结构、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因素对贫困及不平等变动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在全体样本中,劳动收入增长是贫困下降的最大贡献因素;有工作的成人占家庭成人比重下降对贫困下降有负向贡献;私人转移支付对贫困下降的贡献率远大于公共转移支付;劳动收入变动是不同时期不平等变动的最主要贡献因素;公共转移支付调节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微弱。在分组样本中,不同因素对贫困、不平等变动的贡献率存在城乡差异。此外,文章还发现公共转移支付、养老金具有亲富人的特征。
关键词:
贫困 不平等 微观分解 贡献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滕志香 赵书峰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收入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山东省17地市的农民工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479份有效问卷的Logistic分析,发现务工单位所在行业、单位所有制性质、单位距离、务工者的性别、年龄显著影响务工者的务工收入,而务工者的婚姻状况、学历和是否有耕地对务工收入影响不显著;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机制,发现农民工自身竞争力不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建议相关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搭建和完善农民工求职信息平台,以及给予农民工其他必要的创业帮助。
关键词:
农民工 非正规就业 收入 影响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林靖 郭彩梅
本文通过计量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就业选择群体的收入,以客观数据直观反映非正规就业与其他就业形式的收入差异,呈现非正规就业这一就业形式对提升就业者收入的重要作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7955个不同就业类型的劳动力进行了收入ATT评估。研究表明:地区因素和原生家庭条件会极大影响劳动力未来的就业选择;无论何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自雇型或者受雇型)都将显著增加无业人员的收入,创业型的非正规就业会明显增加正规就业者的收入。本文为提高就业者对非正规就业的重视程度,并为我国解决就业难、缓解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困境、制定相应就业促进和安全保障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收入差异 倾向得分匹配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席艳乐 张一诺 曹亮
本文以外资管制放松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微观数据库样本,采用三重差分法,系统研究了外资进入对中国正规与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受外资进入影响较小的地区及正规就业,外资进入政策对受其影响较大地区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显著扩大了二者的工资收入差距。在经过一系列有效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外资进入对该收入差距的政策效应因地理区位、非正规就业类型及企业规模而异。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证明,外资进入通过人力资本及以家庭背景、户籍类型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渠道扩大了该工资收入差距。本研究为客观评估中国近年来外资进入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微观证据,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安全性的改革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灿明 孙群力
本文以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基尼系数、广义熵(GE)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发现,在2010年,无论是全国还是城市或农村,收入最高的10%人口的收入与收入最低的10%人口的收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54,城镇为0.431,农村为0.374。GE指数的分解结果表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解释全国收入差距50%左右。不同收入来源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此外,转移性收入没有起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关键词:
收入分配 不平等的分解 收入构成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承 王天骄
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群体在人力资本特征方面相较正规就业群体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并在收入方面显著低于正规就业群体。主要表现为在利用倾向值匹配法控制就业形式选择性偏误的情况下,正规就业群体的平均收入依然高于非正规就业群体87%左右;而基于均值的工资差异分解显示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性因素对收入差异的解释程度达到5588%。而且,随着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收入差异的歧视性因素占比逐渐下降,说明了当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中的低收入群体面临着比高收入群体更为严重的劳动力市场歧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晓红 荣兆梓
利用CHIP数据,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方法,本文发现,劳动者所处地区、所工作行业、性别等机会不平等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超过40%。工具变量法的回归分析还表明,由于家庭背景差异,贡献率最高的教育回报背后也存在着机会不平等。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消除社会不公,政府应该努力给每个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机会不平等 贡献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