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06)
- 2023(18608)
- 2022(16024)
- 2021(14678)
- 2020(12411)
- 2019(28713)
- 2018(28336)
- 2017(55665)
- 2016(29879)
- 2015(33017)
- 2014(32551)
- 2013(32393)
- 2012(29658)
- 2011(26190)
- 2010(26188)
- 2009(24247)
- 2008(23949)
- 2007(20901)
- 2006(18474)
- 2005(16337)
- 学科
- 济(128791)
- 经济(128650)
- 业(104217)
- 管理(96338)
- 企(90704)
- 企业(90704)
- 方法(61438)
- 数学(51404)
- 数学方法(50816)
- 财(36844)
- 农(36799)
- 业经(34642)
- 中国(32726)
- 农业(26010)
- 务(25626)
- 财务(25556)
- 财务管理(25517)
- 地方(25323)
- 企业财务(24245)
- 制(23523)
- 学(23144)
- 贸(22273)
- 贸易(22261)
- 技术(21923)
- 理论(21566)
- 易(21528)
- 和(20824)
- 划(18951)
- 环境(18389)
- 策(17698)
- 机构
- 学院(422178)
- 大学(421626)
- 济(175134)
- 管理(173631)
- 经济(171478)
- 理学(150705)
- 理学院(149117)
- 管理学(146611)
- 管理学院(145824)
- 研究(135381)
- 中国(103649)
- 京(89001)
- 科学(82361)
- 财(80046)
- 农(67522)
- 所(66478)
- 财经(64841)
- 中心(62344)
- 业大(61840)
- 江(61380)
- 研究所(60287)
- 经(59183)
- 北京(55489)
- 经济学(53115)
- 农业(52813)
- 范(52536)
- 师范(52045)
- 院(49673)
- 州(49608)
- 财经大学(48333)
- 基金
- 项目(289785)
- 科学(230088)
- 基金(213280)
- 研究(211291)
- 家(184878)
- 国家(183318)
- 科学基金(160118)
- 社会(135969)
- 社会科(129031)
- 社会科学(128998)
- 基金项目(112825)
- 省(111488)
- 自然(104286)
- 自然科(101996)
- 自然科学(101974)
- 自然科学基金(100201)
- 教育(95906)
- 划(93343)
- 资助(88426)
- 编号(85211)
- 成果(67367)
- 重点(64095)
- 部(64058)
- 创(61297)
- 发(61125)
- 课题(57057)
- 创新(56800)
- 国家社会(56599)
- 教育部(55372)
- 科研(55309)
- 期刊
- 济(187924)
- 经济(187924)
- 研究(122558)
- 中国(73776)
- 管理(66095)
- 财(63099)
- 学报(61960)
- 农(60508)
- 科学(58971)
- 大学(48135)
- 学学(45487)
- 农业(42060)
- 教育(38359)
- 技术(38091)
- 融(35763)
- 金融(35763)
- 业经(31886)
- 财经(31832)
- 经济研究(30285)
- 经(27361)
- 问题(25864)
- 业(23859)
- 技术经济(22712)
- 图书(22647)
- 统计(20856)
- 现代(20234)
- 理论(19953)
- 商业(19565)
- 策(19230)
- 科技(19122)
共检索到612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风华 李江帆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分解1990-2012年上海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构成要素;验证了"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效应的存在;并在测度服务业结构合理化和服务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构建服务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探讨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海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服务业内部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所引起的,并且"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效应两者都存在;上海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远大于服务业结构合理化对劳动增长率的贡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杜传忠 王霄琼 郭树龙
结构变动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将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前者通过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行业扩大比重实现;后者通过"与用户相关的外溢"等机制实现。对我国1980-2010年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研究发现:单纯从直接作用看,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明显;而进一步利用动态面板衡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总和,发现制造业结构变动明显影响生产率的变动。这也说明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动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关键词:
制造业结构变动 生产率增长 偏离份额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借助shift-share方法模型,分解了1992—2007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构成因素,并检验了"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假说的存在性。文章还利用面板模型,探讨了制度变迁与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是:1992—2007年,整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由各服务行业自身的劳动生产力提高引致,源自劳动力重新配置的"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假说均成立,它们约构成整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幅的10%;制度变迁是影响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服务经济 结构奖赏 结构负担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明立 谭远发
人口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在明确人口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与迁移以及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五大要素着手,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人口竞争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人口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相对性特征,同时揭示了其具有差异性和相对性特征的深层次机理。最后提出了促进各区域人口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向阳 徐翔
本文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12%,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但技术效率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不同。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爽 李春艳
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而技术效率低下却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阻力。我国服务业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导致技术效率的退化。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来提高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水平也较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引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形成,以提升城市化对服务业规模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化 服务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爽 李春艳
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而技术效率低下却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阻力。我国服务业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导致技术效率的退化。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来提高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水平也较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引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形成,以提升城市化对服务业规
关键词:
城市化 服务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尹琳琳 苏秦
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1993~2007年中国31个地区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总体上处于增长趋势,并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特征;技术进步是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技术效率则成为制约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原因;服务业生产率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增长优势,而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省份发展滞后或缓慢。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着力从生产率和增长视角,运用多种方法或者多种理论,比较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生产率的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溢出效应,其生产率整体趋同和个体差异同时存在,并日益呈现共生、互动、融合的发展趋势。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方面相对比较保守,大多选用既有方法或者只是在数据、模型方面有所创新,关注的问题也仅限于服务业生产率测算和外溢效应测量,因此需要进一步开拓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野。
关键词:
生产率 经济增长 趋同 集聚 溢出
[期刊]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作者]
刘艳
本文采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投入产出表构建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指标,并基于DEA方法将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增长的基础上,探讨服务业FDI是否通过前向关联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研究发现,服务业FDI通过前向关联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技术效率改善,但主要是通过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萃
从一个较新的城市等级体系视角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顶级城市,集聚程度持续上升,而制造业则呈现出由顶级城市向其他城市扩散的态势。基于对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实证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其主要通过促进城市技术进步的机制来实现;而制造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这意味着城市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已发生转变,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在城市生产率提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进一步的动态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对特大城市生产率和城市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查贵勇
2012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达到"服务经济"的国际标准。采用shiftshare方法对2002—2011年上海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效应并存,且"奖赏"强于"负担";服务业内部结构转换有助于提升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但力度有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内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市场化改革是其主要推动力;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而公共服务业内部增长效应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文博 樊秀峰 韩亚峰
文章首先分析服务业FDI技术溢出的机制,接着利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003-2011年14个服务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测算,最后设定面板回归模型就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服务业技术进步在推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各行业的异质性决定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有所不同;除房地产业外,服务业FDI确实存在着技术溢出效应,其显著地促进了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是非线性特征不明显;服务行业内部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辉 陈建成
1996~2010年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业生产率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存在动态关系和误差修正机制;农业科研投资的变动是农业生产率变动的单向Granger原因;农业科研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显著,并产生稳定的正向拉动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内在需求不足。为提高农业生产率,需采取加大政府资金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力度,优化配置农业科研投资,建立财政资金对农业科研投资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等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曾丽华 王健
选取1978—2013年中国的年度数据、1960—201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中国要强,且作用时间更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期效应强于美国,且减弱速度更为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