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07)
2023(4301)
2022(3477)
2021(3202)
2020(2508)
2019(5672)
2018(5655)
2017(10327)
2016(5833)
2015(6534)
2014(6835)
2013(6356)
2012(5817)
2011(5324)
2010(5434)
2009(5016)
2008(4849)
2007(4447)
2006(3815)
2005(3352)
作者
(17639)
(14606)
(14370)
(13816)
(9354)
(6882)
(6667)
(5757)
(5711)
(5147)
(4975)
(4905)
(4719)
(4673)
(4552)
(4490)
(4328)
(4262)
(4247)
(4095)
(3574)
(3570)
(3565)
(3470)
(3292)
(3204)
(3164)
(3111)
(3044)
(3005)
学科
(21982)
经济(21941)
管理(14873)
中国(11068)
(10153)
(7288)
企业(7288)
地方(7111)
方法(6459)
城市(6081)
(5876)
(5834)
(5598)
数学(5532)
数学方法(5475)
(5264)
理论(4755)
(4743)
城市经济(4403)
(4068)
(4066)
金融(4059)
银行(4055)
(3935)
业经(3815)
环境(3809)
教育(3590)
农业(3564)
(3526)
体制(3019)
机构
学院(80921)
大学(80913)
研究(31483)
(29878)
经济(28843)
管理(27840)
理学(23360)
理学院(22960)
中国(22662)
管理学(22420)
管理学院(22257)
科学(20039)
(18830)
(15855)
(14896)
研究所(14454)
(14199)
中心(14106)
(13050)
(12690)
师范(12523)
业大(12432)
(12022)
农业(11779)
北京(11687)
财经(10894)
(10444)
师范大学(10148)
(9895)
技术(9822)
基金
项目(56376)
科学(44415)
研究(40397)
基金(40297)
(35898)
国家(35574)
科学基金(30235)
社会(25707)
社会科(24247)
社会科学(24243)
(22025)
基金项目(21365)
自然(19554)
(19200)
自然科(19148)
自然科学(19142)
自然科学基金(18757)
教育(18699)
编号(16275)
资助(15952)
成果(13671)
重点(12802)
课题(12445)
(12140)
(11909)
(11030)
国家社会(10710)
(10561)
计划(10412)
创新(10403)
期刊
(35029)
经济(35029)
研究(26178)
中国(19231)
学报(14235)
(13429)
科学(12940)
教育(11666)
(10572)
大学(10522)
管理(9988)
学学(9965)
农业(8702)
(7130)
金融(7130)
技术(6784)
城市(6751)
问题(6345)
(5682)
业经(5557)
经济研究(5412)
财经(5369)
(4747)
(4302)
(4194)
现代(4085)
业大(3843)
职业(3836)
图书(3757)
资源(3691)
共检索到125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石长慧  
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现有理论,探讨了流动少年的身份认同情况及其对内、外群体的评价。研究发现:第一,制度与文化因素对流动少年形成身份认同均有重要影响,在文化意义上,流动少年群体可以划分为城市化中的流动少年与城市化了的流动少年两个类别;第二,在社区评价方面,流动少年在自然和生态维度上给予农村积极评价,在社会经济维度上则给予城市积极评价;第三,在社群评价方面,流动少年在品德维度上积极评价农村人,同时承认城市人在个人素质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更有优势;第四,处于弱势地位的流动少年同时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偏好,这说明,对于流动少年而言,系统正当化理论较之社会认同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立  
以110名企业农民工为样本,采用心理学的内隐态度研究范式,考察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自我认同、群体偏好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农民工对市民群体所持态度相对更积极(内隐外群体偏好),更倾向于认同自己作为"农民工"这一群体身份(内隐内群体身份认同),并对自身持有积极的认同(内隐自我认同);(2)较低的内群体身份认同与较高的外群体偏好相联系;(3)自我认同在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与群体偏好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对"农民工"这一身份的认同度越低,其自我认同也越积极,对市民群体的偏好程度也越强;(4)新生代农民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向阳  白丽群  杨颂  
基于消费者角度,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将感知威胁和原型性作为区域品牌口碑数量的影响因素,剖析文化认同、内群体偏好对区域品牌口碑传播的影响。研究发现,内群体更加倾向传播有关区域品牌的正面口碑;文化认同程度越强,内群体对区域品牌就越偏好,进而给予区域品牌更多正面评价,更加愿意传播区域品牌的正面口碑信息;感知威胁和原型性都与区域品牌正面口碑信息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俊波  李文达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杜凤娇  段万春  
针对团队合作中管理冲突不断、协作效率低下、个体自利行为等管理问题,从微观心理视角分析团队主体产生外群体偏好对于团队高效协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共识性歧视、社会优势取向、系统公正动机三类影响外群体偏好的关键变量入手,划分出主体主观认知因素、主体客观异质因素、外部情境感知因素,并构建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团队协同高效合作提出管理启示。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侠  樊治平  
针对群决策中基于区间数偏好信息的共识性问题,给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首先给出了有关区间数和区间数决策矩阵的定义及若干性质;然后,通过定义有关专家群体判断关于方案针对指标的落影函数和专家群体关于方案针对指标的重心值,给出了群决策中基于区间数决策矩阵的共识性的分析方法和非共识的调整方法。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给出的分析方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宋唯实  
本文利用P2P网站"人人贷"的实际交易数据,探究P2P借贷模式下投资者群体的风险偏好。实证结果表明,P2P借贷中投资者群体是风险厌恶型的,当利率大于11%时,投资者群体的风险厌恶特性会显著表现出来。当投资者群体显著表现出风险厌恶特性时,随着利率的升高,投资者对优质标的的筛选力度变大,使得成交标的中借款人的潜在违约风险不再随利率上升而上升,标的的实际违约率同样不再与利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利率对违约率反映能力的部分失效,造成产品收益与产品风险的失衡。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宋唯实  
本文利用P2P网站"人人贷"的实际交易数据,探究P2P借贷模式下投资者群体的风险偏好。实证结果表明,P2P借贷中投资者群体是风险厌恶型的,当利率大于11%时,投资者群体的风险厌恶特性会显著表现出来。当投资者群体显著表现出风险厌恶特性时,随着利率的升高,投资者对优质标的的筛选力度变大,使得成交标的中借款人的潜在违约风险不再随利率上升而上升,标的的实际违约率同样不再与利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利率对违约率反映能力的部分失效,造成产品收益与产品风险的失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九茹  李心广  李霞  
文章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构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模型针对决策者对于偏好的差异程度和在意程度,利用各方案之间效用的差异系数和偏差系数作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的系数;针对决策者对于方案的偏好顺序,把方案偏好顺序的系数作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的系数,然后将两阶段的系数进行整合,得到的效用值作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的结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敬嵩  王霞  
本文探讨当前我国不同劳动群体闲暇偏好及其偏好变化对相关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初级劳动者来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收入,满足他们对商品的需求;对于大部分处于中间层的劳动者来说,提供休假制度比降低日工作时间更有意义。为延长高层群体的劳动时间又缩小高低收入群体收益分配的差距,较合适的办法是降低劳动所得累进课税的税率而提高资本所得累进课税税率。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杨雷  姜明月  
群体决策往往是一个动态过程,个体间的知识转移会使决策者的偏好改变,因此对决策过程进行动态考量更切合实际。提出了基于惯性粒子群算法的偏好收敛模型,探讨知识转移对群体决策动态偏好收敛过程的影响。将知识分为内部自有知识和外部转移知识,分别讨论了这两类知识及不同知识转移量对偏好收敛速度产生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确定与随机因素条件下收敛次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群体内知识转移速度越大,那么群体最终达成观点一致性的程度越高。随机性模型比确定性模型经过更多次的仿真步长才能达到群体观点一致收敛。计算实例表明本文提出的偏好收敛动态模型可应用于员工绩效考核,能够为动态群体决策偏好收敛分析和评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静霞  何金廖  黄贤金  
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构建城市舒适性视角下的人才流动区位偏好影响因素的多层次分析模型,并采用履历分析、多指标综合分析以及多元回归等方法,探究我国"青年千人计划"引进的青千学者流动的空间偏好以及与城市舒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全国城市舒适性水平差异显著,东部发达地区、直辖市和省会等高行政等级的城市舒适性水平较高,舒适性结构差异较大;(2)我国青千学者的就业主要集聚在东部一线城市以及少数中西部核心城市,就业单位的等级层次较高;(3)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国际学校数量、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及居民素质、单位等级、是否母校等指标是影响青千学者区位偏好的关键要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伯努瓦·科尔  司马亚玺  
微观和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完善金融监管框架以及保证预防性的外汇储备及进行国际合作将有助于为全球流动性管理提供统一的政策框架引言近年来,国际清算银行(BIS)与欧洲中央银行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曹清玮  梁昌勇  吴坚  丁勇  
研究了决策者的偏好信息以区间互反判断矩阵和区间互补判断矩阵形式给出的群决策问题。首先将区间互反判断矩阵转换为区间互补判断矩阵;然后利用可能度计算公式得到相应的模糊判断矩阵,并得到各个专家的排序向量;然后基于投影模型将各个专家的排序向量规范化为群体最优排序向量。最后通过算例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