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10)
2023(9107)
2022(7496)
2021(6931)
2020(5650)
2019(12693)
2018(12608)
2017(22927)
2016(12877)
2015(14529)
2014(14449)
2013(13726)
2012(13145)
2011(11918)
2010(11909)
2009(10816)
2008(10577)
2007(9229)
2006(8257)
2005(7257)
作者
(38612)
(32513)
(31903)
(30610)
(20764)
(15634)
(14549)
(12577)
(12525)
(11758)
(11414)
(11048)
(10685)
(10234)
(10117)
(9960)
(9642)
(9546)
(9371)
(9321)
(8126)
(8117)
(7852)
(7601)
(7256)
(7256)
(7203)
(7079)
(6676)
(6580)
学科
(47784)
经济(47727)
管理(30284)
(23958)
(17501)
企业(17501)
中国(16694)
(15075)
地方(14985)
方法(14763)
(14215)
数学(12397)
数学方法(12178)
业经(10400)
农业(10003)
(9806)
(9435)
理论(9274)
环境(8831)
(8205)
(7645)
金融(7636)
城市(7498)
(7431)
银行(7400)
(7198)
(7191)
贸易(7188)
(7144)
教育(6857)
机构
学院(177399)
大学(176893)
研究(69213)
(62006)
经济(60203)
管理(59269)
理学(50447)
中国(50098)
理学院(49525)
管理学(48194)
管理学院(47854)
科学(47262)
(39936)
(36617)
(36209)
研究所(33457)
中心(31298)
业大(29931)
农业(29253)
(29111)
(28989)
(28922)
师范(28643)
(26090)
北京(24669)
师范大学(23269)
(22697)
财经(22500)
(22204)
技术(21338)
基金
项目(125062)
科学(96947)
研究(88821)
基金(88024)
(79379)
国家(78737)
科学基金(65610)
社会(53687)
(50623)
社会科(50494)
社会科学(50476)
基金项目(47560)
自然(43925)
(43137)
自然科(42844)
自然科学(42829)
自然科学基金(41988)
教育(40476)
编号(36167)
资助(34402)
成果(29742)
重点(29304)
(27998)
课题(26922)
(25766)
(25229)
计划(24492)
科研(23762)
创新(23743)
大学(22067)
期刊
(74193)
经济(74193)
研究(52891)
中国(38956)
学报(34537)
(33277)
科学(30998)
大学(25029)
教育(23975)
学学(23519)
农业(22833)
(21845)
管理(19948)
技术(14184)
(14092)
金融(14092)
业经(12400)
(12158)
资源(12020)
经济研究(11316)
问题(10986)
(10731)
财经(10204)
(10097)
图书(9605)
业大(9591)
科技(8946)
(8857)
城市(8716)
现代(8225)
共检索到272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晓国   江天兵   王思怡   王淑芳   杨红刚  
藻源异味污染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水体,严重影响水质和水体的景观价值。为研究城市景观水体月湖的藻源异味污染时空变化、来源及驱动因子,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进行了为期1 a的逐月采样,分析了水中4种主要藻源异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的胞外浓度,以及水质指标和藻类组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异味来源和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月湖近岸区域受藻源异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污染较严重,年平均浓度高达35.04和8.58 ng/L。高浓度污染主要出现在6~9月。2-甲基异莰醇可能主要来自Oscillatoria、Pseudanabaena和Anabaena;土臭素可能来自Anabaena、Aphanizomenon、Pseudanabaena和Oscillatoria;而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并非主要来自藻类。PLS-SEM结果表明,气象条件(辐射和蒸发)是月湖藻源异味的主要驱动力,而养分(总氮和总磷)的影响相对较弱。气象条件除了对藻类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外,还对养分和藻类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对藻类和异味物质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气象条件主要是通过影响藻类的生长,而非直接影响异味的生成来驱动异味污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启姣  段吕晗  汪正祥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体现,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对热场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选用2016年7月23日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武汉主城区景观类型划分和地表温度反演,从斑块、斑块类型、景观水平3个级别选取所有常见景观指数表征城市景观格局特征;按3 km×3 km大小的网格将武汉市主城区进行格网划分,构建格网内各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并进行主成分综合回归分析,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影响夏季热场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76%的景观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线性关系在0.01的置信水平是显著的,但各景观指数之间相关性较强,信息交叉重叠严重。(2)在所有景观指数中,对地表温度影响最大的依次是水体斑块类型面积(CA_W)、建设用地斑块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_C)、绿地类型核心斑块占景观面积比(CPLAND_G)、绿地类型相似度均值(SIMI_MN_G)及绿地类型邻近指标均值(PROX_MN_G)。(3)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格网内建设用地每增加10%,地表温度上升1.0℃;水体面积每增加10 hm2,地表温度下降0.2℃;绿地核心面积比例每增加10%,可降温1.0℃;相似度均值和邻近度均值每增加0.1,可降温0.09和0.08℃。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静  龚健  李靖业  
论文基于2017年Landsat 8遥感影像,通过GIS技术选取城市地表温度、源汇景观密度、源汇景观贡献度和景观效应指数,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汉市局部源汇景观格局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贡献及其效应。结果表明:①武汉市城区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热岛强度大、范围广,呈"大"字型分布,工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产生的UHI更显著;②武汉市城区平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在距市中心约8 km处达到峰值后沿城乡梯度逐渐下降,呈现"倒钩型"特征,这一现象与景观密度变化密切相关;③LST与源(正向)、汇(负向)景观密度存在极强相关性,不透水表面是城区热岛的主要贡献因子;④相同密度的水体和绿地,水体更具有削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⑤一般当汇-源景观面积比>0.89(汇区密度>0.47)时,局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有缓解作用,且局部汇区越集中缓解效果越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宏  邓良基  吴金涛  
本文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成都市双流县1996年~2003年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研究采用斑块总面积、破碎化指数和分维数对县域各景观要素进行动态分析,引入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区域破碎度和城市化指数研究县域内4个代表性乡镇的综合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会生产时空上的变异: ①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景观格局呈现有规律的变化。1996年~2003年,水田和菜地的斑块总面积在不断下降,而城镇居住用地和工矿用地的面积却不断上升;所有斑块要素的破碎化指数除了城镇居住用地,均为下降;河流和交通廊道的分维数最大,是由于它具有最复杂的斑块形状; ②不同区域在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雪松  王云冬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导致大量生态景观日益破碎,分析城市扩张与生态景观的时空异质性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采用景观扩张指数(LEI)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研究武汉市城市扩张与生态景观时空异质性特征,并通过建立多环缓冲区分析城市扩张类型与生态景观类型变化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扩张类型中边缘式扩张处于主导地位但扩张速度逐渐减慢,飞地式扩张数量减少,分布于远城区且分散较广,填充式扩张则较集中连片,主要集中于江岸区等中心城区;(2)不同圈层的城市扩张类型和生态景观类型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差异显著;(3)生态景观类型以景观核心区为主,中心城区景观核心区面积随城区扩张减少,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生态景观总体上越加破碎,边缘式扩张会加速生态景观核心区减小,飞地式扩张加剧景观单元的破碎化,填充式扩张则会弱化生态景观的破碎。本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中提供决策参考,并对中部快速城市化地区同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朋  苏业旺  张雅  石明明  李星谕  刘力  邢新丽  李淼  余海阔  余悦  胡天鹏  祁士华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为探究汤逊湖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情况,于2020年8月采集汤逊湖表层沉积物样品23个,使用GC-MS分析16种优控多环芳烃含量。结果表明:汤逊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介于219.13~3 917.36 ng·g~(-1)之间,平均含量715.58±809.80 ng·g~(-1),外湖污染程度高于内湖。沉积物中TOC含量与PAH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与高环PAHs相关性最为显著。表层沉积物中PAHs以4~6环化合物为主,占∑_(16) PAHs总量的78.05%,单体成分以Fla、Phe、Pyr、BhiP和Chr等占比最高。与国内其他湖泊相比,汤逊湖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利用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线性回归法(PCA-MLR)进行PAHs源解析,结果表明,汤逊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以燃烧源为主(石油燃烧、煤炭及生物生物质燃烧),少部分来自石油产品泄漏,其中交通排放源贡献率为62.62%,煤炭和天然气燃烧及石油泄漏混合源贡献率为37.38%。沉积物质量标准法(SQSs)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沉积物PAHs整体呈较低生态风险水平,存在部分中等风险区域,有关部门需对中等污染区域加强监控和治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隆杨  刘胜华  李健  
城市生态用地是维持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力,将为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该文以武汉城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2002、2014年等3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矩阵量化数量变化,景观格局指数量化空间格局变化,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和InVEST模型量化质量变化,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和梯度分析法量化相关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生态用地总面积持续下降,累计减少239.55 km~2,其中水域为主要转出地类;生境质量下降24%;生态用地斑块破碎度提高,"孤岛化"现象逐渐显现;坡度、建设用地的最小距离、建设用地增长、GDP增长和道路密度是驱动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向三环线外扩张,三环线以外的生态用地面临较高的生态转化风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学东  邹利林  
运用景观指数、GIS空间分析和Fragstats分析等方法,以长江经济带的武汉市为例,从生态优先视角下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武汉市生态用地规模、空间形态与格局逐步稳定,人工干预明显,生态保护政策取得一定的效果;在生态用地持续增长约束下,耕地规模减少但降速放缓,空间形态趋向规模化与规则化,而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加快,区域斑块分割与镶嵌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协同发展特征;武汉市土地利用格局在中心-远郊空间层面呈现差异化演变特征,主城区建设用地集中,景观同质化和集聚化增强,多样性降低但稳定性提升,远城区土地利用行为愈加无序复杂,稳定性降低,多样性增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是在区域资源禀赋约束、经济要素投入、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运行方式以及政策制度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鹏  胡守庚  杨剩富  成佩昆  
精准刻画城市住宅地价分布特征,对于科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有效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住宅地价与其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给地价分布精细模拟带来了挑战。论文旨在探索基于地理大数据和集成学习的城市住宅地价分布模拟方法体系,以满足快速、精准监测地价动态变化的需要。选取武汉市为典型区,以住宅用地交易样点、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 POI)和夜间灯光影像为数据源,以500 m分辨率网格为估价单元,提取POI核密度和夜间灯光强度作为住宅地价预测变量,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和bagging、stacking集成方法构建住宅地价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其精度。研究发现:(1)单个机器学习算法中,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预测精度最高,接下来依次是k最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k-NN)、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GPR)和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BP-NN);(2)在提升单个算法预测精度方面,stacking方法的性能优于bagging方法,使用stacking集成SVR和k-NN的地价预测模型精度最高,其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仅为8.29%,拟合优度R~2达0.814;(3)基于论文所构建模型生成的城市住宅地价分布图能有效表征价格圈层分布特征和局部奇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住宅地价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晓蕾  孟凡生  梁朱明  张家胜  薛浩  张铃松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了解CDOM动态对水生态系统管理至关重要。基于2021年秋季黄盖湖及入湖河流24个采样点位的水质数据,运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分析了黄盖湖水体CDOM组成特征及潜在来源。结果表明:黄盖湖水体中CDOM主要由3种荧光组分组成,分别为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240,310/390)、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2(265,350/460)和蛋白质荧光组分C3(220,280/320),3种组分占总荧光强度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39.58%、29.34%和31.08%。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和腐殖化指数(HIX)结果表明,不同湖区间腐殖度差异性显著(ANOVA,p中部湖区>东部湖区。相关性分析表明,C1与C2显著正相关(R=0.55,P<0.01),黄盖湖水体中C1类腐殖质组分可能来源于水中微生物对C2类腐殖质组分的转化或藻类活动。黄盖湖水体CDOM以新近自生源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主要来源可能为流域内生活污水、使用家禽粪便的农田渗滤液以及微生物对残留浮游植物和陆源腐殖质组分的生物降解。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亚平  卢有朋  单卓然  周敏  
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需要借助情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大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演化的基础上,指出市场力的变迁促使主导功能要素升级,而政府力则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与制度框架干预空间资源配置。随后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市场力与政府力的现状特征识别出三大空间发展驱动力,并生成三种情景空间布局方案,在综合比对分析后提出了整合性方案,对多元驱动力下城市空间布局情景规划方法做了初步探索。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亚平  卢有朋  单卓然  周敏  
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需要借助情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大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演化的基础上,指出市场力的变迁促使主导功能要素升级,而政府力则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与制度框架干预空间资源配置。随后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市场力与政府力的现状特征识别出三大空间发展驱动力,并生成三种情景空间布局方案,在综合比对分析后提出了整合性方案,对多元驱动力下城市空间布局情景规划方法做了初步探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帅强  邓运员  
根据景观基因理论,选取15项国家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深入分析,界定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方法;通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演变特征、传承特征、民俗特征四个方面,构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挖掘指标体系,挖掘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所表达的意象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新通  朱鹤健  
用景观格局指数与GIS方法,记录了大南坂农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在42 a期间的变化,并赋予其时空分布的内涵。研究结果除了定量反映景观类型和景观类型格局的变化外,还跟踪了不同时期的变化与引起这些变化的驱动因素之间的联系。为闽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生态设计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梦海  李慷  张文博  俞雪钧  湛嘉  吴宗文  刘利平  
为获知不同罗非鱼养殖方式下水体中异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于2013年5月、8月和10月期间对海南文昌1座水库和6处全投料精养池塘,以及广东茂名3座水库、6处全投料精养池塘和6处立体养殖池塘(罗非鱼和家猪立体养殖)的养殖水体进行采样,利用吹扫捕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T-GC-MS)对水体主要土腥味物质: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结果发现:2-Mib为两地养殖水体中主要致嗅物质,含量为0~65.61μG/l;少量采样点检出GSM,含量为0~11.77μG/l。在3种养殖模式(水库、精养池塘和鱼猪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