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3)
- 2023(13808)
- 2022(11983)
- 2021(11558)
- 2020(9469)
- 2019(22150)
- 2018(21803)
- 2017(41873)
- 2016(22767)
- 2015(25536)
- 2014(25413)
- 2013(25265)
- 2012(23512)
- 2011(21293)
- 2010(21147)
- 2009(19416)
- 2008(19043)
- 2007(16494)
- 2006(14537)
- 2005(12844)
- 学科
- 济(95912)
- 经济(95810)
- 管理(62457)
- 业(57214)
- 企(46987)
- 企业(46987)
- 方法(43643)
- 数学(38057)
- 数学方法(37608)
- 中国(28842)
- 农(23539)
- 财(21406)
- 学(21289)
- 地方(19286)
- 业经(19258)
- 贸(18576)
- 贸易(18567)
- 易(18050)
- 制(16887)
- 农业(15376)
- 理论(15074)
- 环境(14896)
- 和(14748)
- 银(13622)
- 银行(13580)
- 融(13159)
- 金融(13157)
- 务(13010)
- 行(12999)
- 技术(12990)
- 机构
- 大学(330592)
- 学院(324579)
- 济(133480)
- 经济(130620)
- 管理(126945)
- 研究(114778)
- 理学(110403)
- 理学院(109028)
- 管理学(107071)
- 管理学院(106498)
- 中国(84838)
- 京(72287)
- 科学(71535)
- 财(57992)
- 所(57568)
- 研究所(52847)
- 中心(50385)
- 农(50029)
- 财经(47514)
- 业大(47458)
- 北京(46236)
- 江(44887)
- 范(44870)
- 师范(44474)
- 经(43418)
- 院(42003)
- 经济学(41167)
- 农业(39297)
- 经济学院(37082)
- 州(36740)
- 基金
- 项目(223889)
- 科学(176602)
- 基金(164760)
- 研究(161841)
- 家(144251)
- 国家(143146)
- 科学基金(122636)
- 社会(103313)
- 社会科(97978)
- 社会科学(97951)
- 基金项目(87826)
- 省(83513)
- 自然(79915)
- 自然科(78119)
- 自然科学(78100)
- 自然科学基金(76700)
- 教育(73423)
- 划(71850)
- 资助(68200)
- 编号(63949)
- 成果(52338)
- 部(50165)
- 重点(49870)
- 发(47299)
- 创(45370)
- 课题(44240)
- 国家社会(43108)
- 教育部(43014)
- 科研(42534)
- 创新(42485)
- 期刊
- 济(143556)
- 经济(143556)
- 研究(99694)
- 中国(58754)
- 学报(52654)
- 科学(49574)
- 管理(46412)
- 农(44853)
- 财(41735)
- 大学(39797)
- 学学(37251)
- 教育(34949)
- 农业(31736)
- 技术(26344)
- 融(24955)
- 金融(24955)
- 经济研究(23513)
- 财经(23434)
- 业经(20852)
- 问题(20262)
- 经(20151)
- 图书(17822)
- 业(16865)
- 贸(15770)
- 技术经济(15737)
- 科技(15687)
- 理论(15561)
- 资源(15006)
- 现代(14773)
- 世界(14663)
共检索到472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尚意 柴彦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开泳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生活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城市空间的优化调控。文章从功能空间和本体论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城市生活空间的内涵以及研究城市空间的新视角。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活空间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发现,城市生活空间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内容,研究尺度从宏观向微观转化,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评价是当前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方法外,还出现了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以及借用文化生态学和后现代主义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结合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生活空间的具体类型以及形成演化机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积极探索更多的规划手段和调控机制,不断优化城市的生活空间格局。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城市生活空间 回顾 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峰华,王兴中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指出中国对该论题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 7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 ;3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 ;4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5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研究 ;6城市生活空间发展变化的研究 ;7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与自然的和谐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社区系统要素的整合 ;3城市生活空间整合和社区融合 ;4城市生活情境空间和社区情境空间的总体艺术布局 ;5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设计 ;6城市生活信息空间和智能环境社区。总之 ,创建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是 2 1世纪诸多相关学科共同研究的主题。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健文 苏攀予 谢涤湘 郭焕宇
近年来,广州城市更新致力实现“老城区,新活力”的发展目标,深入认识旧城社区活力特征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础。依托哲学社会学领域、历史研究领域及建成环境领域的经典理论回顾,通过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进行近15年来“日常生活空间”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阐述与城市更新实践结合的新指向,并结合“社区街市”概念从多元服务价值、典型功能要素及建成环境量化三方面,梳理提出“社区街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关键词:
日常生活空间 社区街市 国内外研究 述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春江 张艳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对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时间地理学及时应对了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转向。论文梳理了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基本特征,包括破碎化、多任务与时空替代等方面。相关实证研究试图回答ICTs是否以及如何改变日常生活,但是忽略了对其内在机制的阐释。时间地理学应对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最新研究包括理论扩展与可视化及分析工具发展等方面,这为理解与刻画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有效工具。研究发现,首先,经典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可扩展应用于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时空间去耦合是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内在机制。其次,基于GIS开发了物质—虚拟混合空间行为的可视化和测度方法。最后,新时间地理学对日常活动复杂情境的分析直观揭示了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时空去耦合机制与破碎化、多任务、时空替代等基本特征,并提出前后台活动、ICT介导的活动束、ICT介导的秩序口袋等理解移动ICTs影响下日常活动转型的创新概念。最后,以时间地理学为基础,提出以实虚活动系统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研究框架,并从数字生活、智慧社会和安全城市等方面讨论未来研究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珣
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对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调查中“活动指标”的分析王珣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日本高龄化综合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问题的课题研究。就此,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于1990年8月在天津、杭州、无锡三个城市的市区组织了问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兴中
城市可持续研究是上世纪后期至今学术界研究全球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环境、能源和经济层面,近十多年来已深入到以"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为方向的"空间可进入性"、"空间文化尊严"与"空间价值保护"等内容,研究方法也从宏观因素探讨转向微观认知结构领域。应用焦点已由城市空间功能规划转向如何衡量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空间与社会发展的社区规划及策略方面。国外学术界的研究已形成了"可持续城市主义"与"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有关的"社区公正规划"、"持续社区规划"的专著①,但还未完整深入到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体系的探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
关键词:
城市 城市规划 城市社会地理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明华 王立
城市经济空间扩展-聚合进程中社会-生活空间向阶层化方向演进,受阶层化生活行为区位结构的影响,生活空间(质量)体系不断发育。不同阶层工作、购物、家务及闲暇等空间行为界定的城市生活空间在空间重构过程中渐趋发育为城市生活空间体系。城市空间由工业化过程中的块状分化演绎发展为健全、完整的生活空间体系及差异化的生活空间质量体系。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以日常生活空间质量体系的认知扇状面和等级面为基础,选择其适宜的生活空间。在经济增长及生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城市生活空间的尺度逐步扩展至都市区、城市群、城市-区域层面。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立 王兴中
以新人本主义城市空间发展观及价值取向分析为基础,提出冲破现代主义城市功能分区藩篱、关注社会公平下,空间公正为方向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指出其理念核心为人本生活场所体系及城市社区体系公正结构的建构与重构,并进一步推演出城市社区体系规划的基本原理为:1)城市社会(居住)阶层化构成原理(城市公正规划);2)城市社区体系分异可获性原理(区域响应规划);3)社区空间质量构成原理(空间共享规划);4)文化生态景观情境认知原理(区位文化尊严规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汤新云
文章通过对中国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分析,发现城市环境属性会通过劳动和住房市场资本化为工资和住房价格。城市环境对住房市场的作用更为明显,住房价格对各城市环境因素也更为敏感。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分布表现出大型化、中心化、沿海化的特征,城市人口迁入也表现出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未来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城镇生活环境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晓 李朝阳 苗君强
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以合理实用为基础,以通用细致为方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营造了系统、精致、和谐的城市无障碍环境。通过分析新加坡居住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商业空间的无障碍细部设计,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速的社会现状和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需求增长,从社会观念、规划设计等方面探讨对我国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化与人性化的有益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无障碍体系建立及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城市生活空间 无障碍设计 通用化 人性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妍 张卫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方式,就长沙市宜居城市空间问题对19名在长沙居住的外籍专家不同城市的生活经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开放性佳、具有乡土特色的街区是最宜人的空间。然而在新一轮城市增长极的建设过程中,长沙的历史街区、现代混合居住小区正被封闭、功能单一的房地产所取代。城市化、当代城市规划理论等都是导致这些空间消失的因素,然而重塑并简化社会管理的国家意志以及软弱的公民社会是这一问题成为全球城市化问题的根本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塔娜 柴彦威 申悦
郊区化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生产与生活要素向郊区的加速集聚,郊区生活方式快速发展。作为世界的主要经济体,中美两国展现了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郊区生活方式演进的典型特征,深入研究两国郊区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演进特征,有利于中西方郊区理论的对话和为中国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论文从郊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中美郊区生活空间组织的演变,通过比较中美郊区居民的居住、出行与活动特征变化及其与郊区空间的关系,分析中国和美国郊区生活方式的演进,总结中美郊区生活方式差异性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中美郊区生活方式均体现出三阶段发展的特征,从单中心城市生活方式向郊区生活方式转变。中国郊区生活方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转变多,并逐渐展现出人口组成多样化、居住社区混合、向心通勤、公交出行、中心依赖的特征;而美国郊区生活方式发展较早,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多元郊区生活方式,并逐渐展现出人口组成多样化、居住社区区隔、侧向通勤、机动化出行、生活郊区的特征。比较发现,中美郊区生活方式的共性在于居住多样化和出行机动化,而差异性在于居住融合程度、机动化程度和日常生活郊区化程度,这一差异的形成受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都市区空间组织、交通发展和空间品质差异的影响,是居民行为主观决策与外部客观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国君 韩冬梅
城市生活污水管理绩效评估包括对污水排放、收集、处理效果、效率及公平性的评估。本文根据城市污水管理的目标建立了污水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人口覆盖率评估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标排放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理的首要目标;将负荷率作为污水处理厂建设评估的重要依据;以单位污染物削减成本作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效率评估的主要依据,以行业标杆企业的社会协议成本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成本估算和污水处理投入的主要依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金华 易佳慧 史峰雨
城市生活垃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控制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危害,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于2003年和2017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了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并且将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排放量有了很大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增长最为明显,并且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城市表现出更强的生活垃圾排放增长趋势,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排放差异性不断扩大。2)OLS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促进作用增强,并且城市人口规模是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3)GWR模型在解释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因素方面要优于OLS模型,并且GWR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并随时间发生了变化。根据研究结果和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各城市提出了控制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增长的针对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