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79)
2023(11473)
2022(10232)
2021(9607)
2020(7968)
2019(18601)
2018(18545)
2017(35965)
2016(19701)
2015(22009)
2014(22041)
2013(21730)
2012(19811)
2011(17614)
2010(17432)
2009(15766)
2008(14818)
2007(12593)
2006(11073)
2005(9220)
作者
(54969)
(45551)
(45130)
(43102)
(29245)
(21997)
(20559)
(17912)
(17363)
(15998)
(15994)
(15159)
(14475)
(14146)
(14029)
(13799)
(13547)
(13546)
(13093)
(12879)
(11260)
(10915)
(10808)
(10362)
(10194)
(10106)
(10012)
(10004)
(9100)
(9023)
学科
(76997)
经济(76916)
管理(51762)
(48010)
(38512)
企业(38512)
方法(35425)
数学(30181)
数学方法(29845)
中国(22834)
(20628)
地方(19998)
业经(16875)
(16816)
(16008)
农业(14437)
理论(13576)
环境(13116)
(12210)
(11939)
贸易(11931)
(11450)
技术(11192)
(10913)
(10389)
(10039)
财务(9981)
财务管理(9966)
教育(9753)
地方经济(9392)
机构
大学(269081)
学院(268949)
管理(109549)
(99730)
经济(97237)
理学(95704)
理学院(94527)
管理学(92868)
管理学院(92367)
研究(87972)
中国(62675)
(58188)
科学(57786)
(43416)
(42855)
业大(40685)
(40540)
中心(39992)
研究所(39572)
(39160)
师范(38852)
(38169)
北京(36579)
财经(35863)
(33876)
(32805)
(32488)
师范大学(31729)
农业(31688)
经济学(28756)
基金
项目(193509)
科学(152253)
研究(141198)
基金(139641)
(121139)
国家(120146)
科学基金(104132)
社会(87943)
社会科(83204)
社会科学(83181)
基金项目(76748)
(76332)
自然(68999)
自然科(67355)
自然科学(67341)
自然科学基金(66077)
(64088)
教育(63871)
编号(58348)
资助(56482)
成果(45777)
重点(42446)
(41493)
(41295)
(39757)
课题(39645)
创新(36934)
科研(36678)
大学(35821)
国家社会(35316)
期刊
(107274)
经济(107274)
研究(76005)
中国(46530)
学报(41230)
科学(39711)
管理(36881)
(36129)
大学(30729)
教育(30272)
(30241)
学学(28684)
农业(25782)
技术(22600)
业经(18559)
(17405)
金融(17405)
图书(16189)
问题(15842)
经济研究(15839)
财经(15599)
资源(14617)
科技(13494)
(13166)
理论(13127)
(13095)
(12927)
现代(12473)
实践(12316)
(12316)
共检索到376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林敏慧  黄琳玉  郑嘉静  梁增贤  
本文对广州市不同类型旅游空间的非正规就业集聚机理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社会经济环境层面的拉动及非正规就业者个体层面的推动,加上城市旅游空间的吸引力,共同促进了广州市城市旅游非正规就业的形成。其中城市旅游地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旅游空间的功能特性、优越的区位空间、多头管理下的灰色地带及游客与居民双重作用下的庞大消费市场。非正规就业在城市不同类型旅游空间中呈现出不一样的集聚特征,针对这种集聚的异质性,文章最后对广州市旅游非正规就业的管制提出了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增贤  黎结仪  文彤  
以往关于旅游发展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研究中,将城市居民视为同质群体的做法既难以减少非旅游因素的干扰,又无法凸显旅游对生活质量的直接作用。文章以广州5个城市景区为例,聚焦于居民中的旅游非正规就业者,通过对151份便利和滚雪球抽样样本的分析,研究他们生活质量的构成领域,并比较不同就业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于其他居民,旅游非正规就业者更关注休闲娱乐、工作前景、家庭生活、工作状况、社会交际、消费与安全、能力发展和生活条件8个领域,解释量为58.3%。在解释量较大的领域,幸福感普遍较低。研究进一步表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孟威  
旅游非正规就业者对旅游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公众对该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认知。文章以广东海陵岛为案例,从污名化的视角研究公众对旅游非正规就业者的认知及该群体的应对策略。公众认知方面,总结了游客、居民、正规就业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等对旅游非正规就业者的污名化叙事及演变。研究发现,旅游非正规就业者在公众污名的压力下,并没有带来"高自我污名",而是形成了一种"低污名、高自尊"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分析了非正规就业者应对污名的策略,提出"个体-情境"解释框架。研究认为,在该框架下,非正规就业者不仅具有了生存技能、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能够适应旅游经济规律,掌握应对政府运动式治理的技巧,拥有了选择能力和对抗公众污名能力,保持了相对积极的状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为  秦宇  王丽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旅游非正规就业的研究文献,梳理了背后的研究脉络,构建了一个非正规就业的进入分析框架,提出了研究假说并进行了验证。文章以青岛和烟台的旅游非正规部门为例,利用第一手调研资料分析了旅游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和满意度,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首先,按照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阐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在开发阶段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为单节点的凝聚模式,在成长阶段为多节点并存的放射模式,在成熟阶段为板块旅游模式;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苏州市目前旅游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不利于城市旅游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苏州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为理想的板块旅游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延吉  秦波  
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就业统计数据,估测了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从事工业和生活服务业的非正规就业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各行业中的非正规就业均呈显著集聚的空间格局,其中,非正规工业的集聚程度最高,非正规生活服务业的集聚格局与人口分布最为接近,而各行业中正规就业的分布相对分散。由空间相异性指数可知,制造业和建筑业内部的正规与非正规就业之间表现出日益紧密的共栖关系,正规制造业、正规物流业、正规零售业、非正规工业与非正规生活服务业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共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谭佳欣  
系统审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对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模糊物元模型分别测度2010—2021年各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随时间变化不断提升,而旅游生态安全的区域差异则不断下降。空间分布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中高水平区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格局;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以武汉市、南昌市与长沙市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存在显著的互促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受自身影响最大,且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远大于旅游生态安全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谭佳欣  
系统审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对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模糊物元模型分别测度2010—2021年各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随时间变化不断提升,而旅游生态安全的区域差异则不断下降。空间分布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中高水平区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格局;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以武汉市、南昌市与长沙市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存在显著的互促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受自身影响最大,且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远大于旅游生态安全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耿志  薛德升  
流动摊贩的治理一直是我国城市管理的难题。通过对流动摊贩、疏导区摊贩和城市管理者的调查,研究了广州摊贩空间疏导的模式与效应。疏导区是一种通过发挥基层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把闲置空间资源转化为摊贩经营场所的治理模式。调查显示,83%的流动摊贩对疏导区持否定和怀疑态度。究其原因,疏导区存在正负效应,前者表现在为摊贩提供了稳定的经营场所、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扩大经营规模的机会,后者表现在租金商业化、空间固定化、区位限制和进入权不平等等剥夺了摊贩低成本、流动性等优势和降低了摊贩对政策的信任。寻求适度正规化,使摊贩进入疏导区后的收益大于损失,应是改善摊贩疏导政策的核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春霞   邓启贤   崔霞  
细化分析不同群体城市居民的出游意愿对乡村旅游地实施精准化营销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性别差异视角,以广州为例,对城市6大主城区的609位城市居民展开调研,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模分析方法,对影响男性和女性两大群体乡村旅游出游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男性出游意愿与乡村旅游地的服务水平显著负相关,与出游的整体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而女性的出游意愿则与其受教育水平、休闲时间显著正相关,与旅游地的治安条件、交通条件、服务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旅游地的住宿条件、特色商品及民风民俗三大要素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提升乡村旅游地针对不同性别群体的营销精细度与服务质量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麻学锋   赵洁  
在亟待增进民生福祉的背景下,揭示旅游产业集聚对民生福利的影响,对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厘清旅游产业集聚对民生福利的作用机理,利用区位商测度旅游产业集聚,构建民生福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湘西地区24个区县2006—2020年的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对旅游产业集聚的民生福利效应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略微下降,呈现波动发展趋势;民生福利水平大致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仅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大出现下降。(2)旅游产业集聚与民生福利的空间错位特征显著,前者较为突出的是永定区、武陵源区和凤凰县,而后者较高的是鹤城区、吉首市、永定区、慈利县、沅陵县和溆浦县。(3)民生福利各维度的障碍度排序整体为:社会有序>文化繁荣>经济宽裕>政府有为>生态文明;而各区县存在一定差异,尤以鹤城区政府有为对民生福利的作用显著。(4)总体上旅游产业集聚对民生福利具有负向作用,但其存在区域与时间异质性。区域上,怀化市旅游产业集聚对民生福利提升具有正向效应;时间上,2016—2020年旅游产业集聚对民生福利的影响转为正向。湘西地区应推动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增长,持续激发旅游产业集聚的积极效应,从而有效增进民生福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毅华  陈浩龙  林彰平  吴大放  
针对国内外对非正规经济空间研究的不足,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空间集聚及其功能分化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非正规经济在城中村集聚与碎片化现象并存,并产生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微观非正规经济空间集聚与分化行为,导致了城中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的变化,进而使得城中村中心迁移,空间发生重构,土地利用冲突明显。非正规经济空间形态及格局的演化在大学城城中村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双向建构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飞龙  
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旅游形象是提升城市地位,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文章首先对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概念进行了描述;再从城市形象的地缘、人文和政策三大识别系统出发,对广州的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分析,肯定了"花都、商都、岭南文化名城"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合理性;最后总结了广州市在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旅游形象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增贤  谢春红  
现有研究一般认为旅游非正规就业低收入、低门槛、不体面,仅能维持生计或增加收入。非正规就业是职业发展的末端,就业者是被"降级的劳动力"。文章通过珠海拱北口岸的实地调查和对44位旅游非正规就业者的访谈指出,旅游非正规就业是许多就业者的职业发展通道。就业者以中青年低层次劳动力为主,但也包括较高学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白领、个体经营户和大学生,他们通过亲缘或地缘组织介绍从事旅游非正规就业。文章进一步归纳总结了7种从业动机、6种从业规划和4种职业发展路径。研究表明,大多数旅游非正规就业者具有较为明确的从业动机、从业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为  厉新建  许珂  
文章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为背景,指出当GDP增长率降低到8%以下时我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通过文献的梳理,文章说明了在此期间,发展旅游业是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都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旅游正规部门的就业及其拉动效应上,而忽视了旅游非正规部门的就业。文章详细回顾了国内学者对旅游就业乘数的估算以及他们的结果与WTTC(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之间的差别,回答了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指出WTTC低估了2001年之后的旅游就业效应。在上述基础上,文章利用差值法计算了旅游非正规就业的总量及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