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52)
- 2023(17664)
- 2022(14699)
- 2021(13593)
- 2020(11141)
- 2019(25431)
- 2018(25350)
- 2017(48370)
- 2016(26495)
- 2015(29052)
- 2014(29404)
- 2013(28407)
- 2012(25823)
- 2011(23175)
- 2010(23077)
- 2009(21074)
- 2008(20370)
- 2007(18022)
- 2006(15815)
- 2005(13747)
- 学科
- 济(101084)
- 经济(100964)
- 管理(76649)
- 业(72242)
- 企(60466)
- 企业(60466)
- 方法(43917)
- 数学(36764)
- 数学方法(36349)
- 中国(30731)
- 农(27521)
- 财(24832)
- 业经(24454)
- 学(24054)
- 地方(22209)
- 技术(20957)
- 制(19885)
- 理论(19526)
- 农业(18663)
- 银(16440)
- 银行(16391)
- 和(15924)
- 环境(15819)
- 贸(15677)
- 行(15672)
- 贸易(15665)
- 融(15617)
- 金融(15609)
- 务(15571)
- 财务(15492)
- 机构
- 大学(367811)
- 学院(367397)
- 管理(143351)
- 济(138886)
- 经济(135573)
- 研究(124365)
- 理学(124154)
- 理学院(122625)
- 管理学(120362)
- 管理学院(119673)
- 中国(90333)
- 科学(80175)
- 京(79132)
- 财(64323)
- 所(62035)
- 农(60656)
- 研究所(56954)
- 业大(55966)
- 中心(55769)
- 江(54472)
- 财经(51760)
- 范(51638)
- 师范(51070)
- 北京(49634)
- 农业(47569)
- 经(47103)
- 院(45951)
- 州(44434)
- 经济学(41418)
- 师范大学(41262)
- 基金
- 项目(257411)
- 科学(203047)
- 基金(186155)
- 研究(186124)
- 家(163445)
- 国家(162076)
- 科学基金(139490)
- 社会(117506)
- 社会科(111283)
- 社会科学(111257)
- 省(101889)
- 基金项目(99684)
- 自然(91426)
- 自然科(89353)
- 自然科学(89332)
- 自然科学基金(87717)
- 划(85897)
- 教育(85481)
- 资助(74885)
- 编号(74869)
- 成果(60574)
- 重点(57493)
- 创(56196)
- 部(55263)
- 发(54831)
- 课题(52583)
- 创新(51868)
- 科研(48882)
- 国家社会(48380)
- 大学(47282)
- 期刊
- 济(151627)
- 经济(151627)
- 研究(106346)
- 中国(71819)
- 学报(61345)
- 科学(56346)
- 农(55024)
- 管理(52898)
- 财(47522)
- 大学(45834)
- 教育(45384)
- 学学(43045)
- 农业(37960)
- 技术(31465)
- 融(29323)
- 金融(29323)
- 业经(26010)
- 财经(24504)
- 经济研究(24033)
- 问题(21105)
- 经(20981)
- 业(20031)
- 科技(19641)
- 图书(19617)
- 版(17609)
- 技术经济(16899)
- 现代(16455)
- 理论(16426)
- 商业(15939)
- 资源(15914)
共检索到531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解长雯 晏雄 韩剑磊
在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将废弃的工业厂房、仓库和传统社区转型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创旅游空间。然而,当前中国城市文创旅游空间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地方特色符号挖掘不足、管理不够细致有效、游客体验真实性相对薄弱等。通过对昆明云纺文创园进行实证研究,从游客视角对文创旅游空间的符号化建构进行深度解读,探究不同维度的符号感知如何影响体验真实性,进而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实现,并分析游客涉入度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以构建符号感知—体验真实性—游客满意度的互动机理模型。结果表明:工业与历史符号感知对客观真实性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建构真实性体验有显著抑制作用;文化与创意符号感知对客观真实性体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建构真实性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与环境符号感知对客观真实性体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建构真实性体验和存在真实性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验真实性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符号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中介效应;游客涉入度在体验真实性和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以期改善游客体验质量,助力城市特色旅游品牌的塑造,推动城市文创旅游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并持续激发城市活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邹积艺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彦君 彭丹
本文认为旅游现象的内核是旅游体验,而旅游体验在本质上可以看成是旅游者对符号的解读,将符号的解读和建构纳入旅游体验的研究视野当中,这在国外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议题。为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和旅游符号学的研究成果,发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还比较薄弱,尤其就国内而言,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对旅游体验的关注也远远不够,迫切需要更多学者将目光投射到这两个领域当中来。
关键词:
旅游体验 符号 旅游符号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闫红霞
遗产地的商业化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旅游符号学的理论和视角,通过对少林寺的案例研究,认为遗产地的商业化是遗产地符号建构的结果,而广大游客是遗产地符号建构的真正拥护者,符号建构大大强化了遗产地的商业化过程;同时,遗产地在遗产旅游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是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遗产旅游 符号化 商业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焦彦 臧德霞
真实性是旅游体验和动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以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更加受到"真实性"研究的青睐,而作为旅游配套设施的"真实性"则往往被忽略。文章以入境游客在历史建筑类酒店的住宿体验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游客在权威旅游网站自主完成的住宿体验评价作为主要原始资料,识别和提炼出游客对旅游配套设施的真实性体验规律。研究发现,入境游客在体验旅游配套设施时,(1)真实性体验与现代性体验相辅相成;(2)文化真实性体验与情感真实性体验彼此强化;(3)游客在动静环境中多感官体验文化真实性;(4)游
关键词:
现代性 真实性 入境游客 旅游配套设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健华 陈秋华
我国早期建设的乡村旅游地已显衰败迹象,而对游客体验的忽视是其衰败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对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作一个初步的探讨,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在借鉴大量国外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对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动机、游客体验类型及游客体验管理。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游客管理 体验管理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贺新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处于从资源旅游到品牌旅游的转型期,旅游品牌已成为旅游企业竞争的利器。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游客出游是为了获得所期望的体验,因而游客体验成为旅游企业品牌塑造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以游客体验为核心塑造旅游品牌的动因,通过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相关文献回顾,给出了影响游客体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以游客体验为核心旅游品牌塑造的实施方略,最后,为以游客体验为核心塑造旅游品牌的旅游企业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旅游企业品牌塑造的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
体验经济 游客体验 品牌塑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立彬 江林 张永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消费文化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消费者独立性也逐渐丧失,越来越受到外在信息的影响。由于消费者知识的有限性、认知的局限性,产品价值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被外部信息构建的过程,这就使得当今社会产品符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产品符号化的发展对产品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产品创新的企业来说需要加深对产品符号化本质的认识,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合理运用符号化操作方法提高产品创新的效率,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促进消费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石丽璠
游客体验理念下的乡村旅游服务是"人本关怀"的体现,也是突破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一个有效手段。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拓展游客的想象力,提升体验满意度和舒适度。乡村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应贯穿游客体验的全过程,即游览前提供细致的资讯、游览时提供便捷的服务、游览后及时评价和反馈。
关键词:
游客体验 乡村旅游 智能化 满意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小艳 刘英
在符号消费背景下,符号化运作是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符号内涵解读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号化运作的模式。符号化运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三个方面。六个步骤即调查了解遗产旅游者的符号价值→挖掘遗产旅游地的符号价值→耦合旅游者和旅游地的符号价值→选择合适载体展示符号价值→选择合适媒介传播符号价值→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符号互动;三个方面即符号生产、符号营销、符号消费。从长远来看,这一符号化运作过程又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选择典型案例地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符号化运作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可为其他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提供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婷 苗莉 李春
“烟火气”是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词汇,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烟火气”为城市休闲、游客体验注入了新颖活力,然而,目前“烟火气”尚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也成为了旅游体验理论可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关键方向。该研究透过“烟火气”这一滤镜去审视城市游客体验,建构了传统文化意蕴下的“烟火气”作为城市目的地文化符号的意象和学术内涵,运用深度访谈法获悉游客体验“烟火气”的过程,基于“认知-情感-行为”体验的框架,构建了城市“烟火气”游客体验的理论模型,实现了城市旅游体验研究新思想的创新;揭示了“烟火气”游客体验的过程,丰富了基于游客情感体验的基础性理论;通过发现“烟火气”感知下的游客“家乡”情结在目的地地方认同形成机理中的关键作用,为城市游客地方感研究的深化做出了理论贡献。此外,该研究也提出了打造“烟火气”体验消费等有益的实践启示,以及跨文化情境下烟火气感知差异等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烟火气 游客体验 情感体验 食物 地方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力 陈浩
通过对590位有过安徽汤池旅游经历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使用多元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温泉旅游地认知形象对游客体验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旅游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温泉旅游地认知形象对游客体验和游后行为意向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的认知形象因子有着不同的影响模式和效应,总体而言,旅游设施与活动和温泉品质2个形象因子的影响效应要大于旅游交通和整体环境2个形象因子的影响效应;旅游动机在特定形象因子影响游客满意和重游意向的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地说,旅游动机正向调节了旅游交通形象对游客满意的影响,负向调节了设施与活动形象、正向调节了温泉品质形象对游客重游意向的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韦健华 王尔大
鉴于传统旅游承载力以游客数量作为承载对象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以环境状态作为承载对象的旅游承载力定义。在评价方法上,在可接受变化限度理论框架下,运用陈述性偏好方法,根据游客在游憩活动中的成本效益作为环境状态可接受程度的评价标准。通过选择试验和条件logit模型得出潜在环境状态下游客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边际效用和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拥挤程度"最为敏感,其次是"人文景观的保护程度",而"植被覆盖率"对游客效用的影响较弱。另外,给出了25个潜在环境属性集的环境状态情况,包括承载力状态,最优与最差状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肖帆 张梦 刘娜 施思 温俊杰
随着二次元流行文化的发展,以拍照还原、模仿扮演、体验虚拟的圣地巡礼日益成为“打破次元壁”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寻求现实与幻想融合的“超真实”体验是游客出游的关键动机,然而,游客如何获得这种真实性体验及其具体维度如何,学术界很少关注。文章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收集网络文本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识别出圣地巡礼游客真实性体验的结构维度,并进一步基于认证理论阐释了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实现路径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圣地巡礼游客真实性体验是一种多重真实,它通过不同认证方式实现和深化,即游客通过事实的认证、想象的认证、社会的认证和自我的认证,实现景观真实性、乌托邦真实性、部落真实性和自我真实性体验。该研究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对旅游真实性体验的理解,同时,也为企业优化游客三维与二维世界的“破壁”体验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少峰 胡雨 徐红罡
存在真实性为理解非原真空间的体验提供了新视角。以往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多从客观或建构的角度讨论文化景观修复的原真性,常与舞台化和商品化相联系,存在真实则不再关注客体的真实,强调体验的真实。文章以创意型怀旧消费空间长沙文和友为案例,援引存在真实性理论,采用网络资料、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探讨游客在该非原真消费空间中的体验。研究发现,游客在该空间存在真实性的实现是通过身体体验获得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在自我认知的建构中感受形神兼备的阈限空间,因同伴纽带获得个体关系的情感增进,在社群交际的互动中感受真诚与界限。文章不仅丰富了内省真实性与人际真实性的相关实证,也拓展了人们对游客在异地生产的非原真空间中如何产生存在真实性提供新的认知,同时为快速工业化下城市新型消费空间如何打破商品化与原真性的悖论,以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新的展演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