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60)
- 2023(17797)
- 2022(14932)
- 2021(13694)
- 2020(11091)
- 2019(25338)
- 2018(25226)
- 2017(48062)
- 2016(26053)
- 2015(28860)
- 2014(29122)
- 2013(29123)
- 2012(27252)
- 2011(24954)
- 2010(25145)
- 2009(23069)
- 2008(22358)
- 2007(19707)
- 2006(17589)
- 2005(15976)
- 学科
- 济(126479)
- 经济(126360)
- 管理(71648)
- 业(67803)
- 企(54099)
- 企业(54099)
- 方法(47098)
- 数学(40664)
- 数学方法(40236)
- 中国(35122)
- 地方(31936)
- 农(29997)
- 业经(28002)
- 学(27233)
- 财(24758)
- 农业(20901)
- 制(19823)
- 贸(19056)
- 贸易(19040)
- 融(18452)
- 金融(18450)
- 环境(18311)
- 易(18296)
- 银(18254)
- 银行(18207)
- 地方经济(17830)
- 行(17578)
- 理论(17571)
- 和(17507)
- 技术(16888)
- 机构
- 大学(381242)
- 学院(379038)
- 济(157922)
- 经济(154474)
- 管理(145161)
- 研究(138347)
- 理学(124708)
- 理学院(123141)
- 管理学(120978)
- 管理学院(120276)
- 中国(101600)
- 科学(86153)
- 京(83256)
- 所(71075)
- 财(70079)
- 研究所(64733)
- 农(63714)
- 中心(60754)
- 业大(56453)
- 江(56127)
- 财经(55755)
- 北京(53314)
- 范(52354)
- 师范(51850)
- 经(50615)
- 院(50307)
- 农业(49716)
- 经济学(48234)
- 州(45946)
- 经济学院(43090)
- 基金
- 项目(256978)
- 科学(201819)
- 基金(185953)
- 研究(185422)
- 家(163357)
- 国家(162022)
- 科学基金(138141)
- 社会(117986)
- 社会科(111853)
- 社会科学(111824)
- 省(99751)
- 基金项目(98572)
- 自然(89462)
- 自然科(87379)
- 自然科学(87361)
- 自然科学基金(85760)
- 划(84455)
- 教育(83646)
- 资助(76268)
- 编号(74202)
- 成果(60418)
- 发(58422)
- 重点(57887)
- 部(55853)
- 创(52520)
- 课题(51961)
- 创新(49118)
- 国家社会(48959)
- 科研(48899)
- 教育部(47469)
- 期刊
- 济(181501)
- 经济(181501)
- 研究(118146)
- 中国(75375)
- 学报(62001)
- 农(58004)
- 科学(57580)
- 管理(54359)
- 财(50879)
- 大学(46214)
- 学学(43488)
- 教育(41381)
- 农业(40283)
- 融(34748)
- 金融(34748)
- 技术(32441)
- 经济研究(29710)
- 业经(28336)
- 财经(27612)
- 问题(24251)
- 经(23776)
- 图书(20845)
- 业(20837)
- 技术经济(19415)
- 科技(18242)
- 理论(17641)
- 资源(17448)
- 现代(17379)
- 商业(16879)
- 版(16712)
共检索到574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杰 李卫东 张杰斐 刘文杰
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划分超大和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种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组别,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但城市之间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不同程度地减弱,造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首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炳南 王宇 张浩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收敛性。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格局,东部城市群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群总体的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主要来源是群间差异,而群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小;各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延展性和极化特征;十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关中、山东半岛和北部湾城市群存在σ收敛,同时所有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佟孟华 褚翠翠 李洋
研究目标:测度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进趋势、地区差异、结构差异、收敛性和障碍因素。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法、定基功效系数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通过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σ收敛、β收敛以及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测度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表现出“发展水平提升、绝对差异缩小”的特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四大区域间的发展差异,结构差异的主要来源由生态环境差异转变为增长动能差异;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波动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创新:将共同富裕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识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转变的关键节点,并在全面把握其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研究价值:有助于把握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水平和分布特征,为明确当前乃至未来阶段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着力点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地区差异 收敛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晨辉 宋晓明 田泽 邢迎春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水平测度 时空格局 空间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晨辉 宋晓明 田泽 邢迎春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水平测度 时空格局 空间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杰 刘传明
平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经济高质量运行目标的达成。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之上,围绕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等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上升,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异呈“N+V”型的变化趋势;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内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内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表现为东-西差异最大、中-西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是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异、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相对较小;考察期内的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两极化或多极化趋势明显。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地区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庞钰凡
文章采用2013—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代替传统GDP统计指标重新度量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首先通过核密度估计法与椭圆标准差法分析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然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子群分解的方法探究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来源,最后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开展空间依赖机制识别。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东密西疏”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主要由群间差异与超变密度的交叉重叠现象引起,总体差异水平虽逐年下降,但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马太效应”标志着未来城市群间的经济发展分化将愈加明显;(2)除哈长、天山北坡与晋中城市群外,其余城市群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层级”空间依赖特征;(3)按“地理区位”制定的城市群经济发展政策并不能对城市群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增大起到显著遏制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瑞 王琴梅
文章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围绕数字物流创新安全、结构优化、绿色高效、开放合作和环境共享五个维度梳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0年我国省级层面数据,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法和空间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东部发展水平最高,且拉动全国平均水平上升,西部最低,东北和中部次之。(2)就地区差异来看,区域内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区域间差异表现为东部与其他地区差异一直较大,西部与其他地区差异逐年拉大;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3)就空间收敛性来看,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结果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趋向稳态。
关键词:
数字物流高质量发展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台德进 蔡荣
文章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和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显示,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分布格局;虽然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但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且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小;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秀 张耀峰 张志刚
本文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客观赋权法测度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五大维度中创新发展指数最小。除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增大外,全国整体与其他三大区域均呈现“水平上升,差距缩小”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各区域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并且全国、中、东北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分区域研究中,东部、东北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本文的研究为合理缩小区域差异,助推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意见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裴璇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5~2017年中国23个省份26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单中心、双中心的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测度模型对其差异进行测度,借助σ和β收敛模型、OLS面板回归模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β收敛速度最快、西部地区β收敛速度最慢。空间效应对中部、西部、东北β收敛产生了抑制作用,对东部β收敛产生了促进作用;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随两者距离增加而呈现梯度递增,收敛速度呈现梯度递减;当中心城市辐射距离超过200千米时,中心—外围经济发展差异高于全国均值。在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范围下,都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以中心—外围为视角,将空间效应、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距离纳入收敛分析。研究价值: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外围城市 经济发展差异 收敛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超 赫宇昕 罗子健
文章基于共享性、富裕性、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对我国各省份2011—2020年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考察,并揭示了地区差异的来源,从地区、时空多维度刻画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2011—2020年四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排序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共同富裕水平的不平衡程度逐渐增强,区域间差异是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的贡献最低;(3)共同富裕水平呈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具有马太效应;(4)只有全国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全国及四大地区均存在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武 许红丹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特征,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构建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不同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政府干预程度、科技创新水平、人口密度和制度质量对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魏守华 方聪波
基于1990-2017年中国25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首位城市集中度和首位/次位城市规模比两个指标测度城市首位度的演变特征,并计量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中心分布的影响。统计描述显示,中国省区的城市首位度呈分化特征,内陆省区"一城独大"且首位度偏高、沿海省区"双城记"而首位度相对合理。计量结果发现,城市首位度受经济发展水平倒U型影响,与政治中心分布集中度正相关,还受表征区域特征的城镇总人口、国土面积和对外开放度的影响。计量结果还表明,沿海省区相对合理的城市首位度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率先超越临界值、多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内陆省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达到临界值、单一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而城市首位度高。这一结果有助于解释中国省区城市首位度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在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政策启示是省级政府应科学认识城市首位度,不必千篇一律地追求过高的城市首位度,避免"一城独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