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62)
2023(2689)
2022(2196)
2021(2062)
2020(1594)
2019(3750)
2018(3668)
2017(7280)
2016(3859)
2015(4445)
2014(4416)
2013(4587)
2012(4092)
2011(3726)
2010(3776)
2009(3362)
2008(3434)
2007(2993)
2006(2507)
2005(2177)
作者
(10735)
(8804)
(8801)
(8489)
(5893)
(4196)
(4150)
(3598)
(3308)
(3156)
(3132)
(2995)
(2917)
(2719)
(2664)
(2592)
(2573)
(2559)
(2543)
(2432)
(2158)
(2094)
(2083)
(1929)
(1911)
(1903)
(1889)
(1855)
(1803)
(1798)
学科
(22839)
经济(22807)
管理(12529)
中国(10020)
城市(8647)
城市经济(6915)
方法(6691)
数学(6338)
数学方法(6313)
地方(5537)
(5505)
地产(5359)
(5359)
房地(5359)
房地产(5359)
人口(5316)
(3955)
经济管理(3805)
(3561)
环境(2849)
(2826)
企业(2826)
(2795)
(2732)
农业(2727)
(2566)
方城(2552)
工作(2503)
财政(2130)
(2071)
机构
大学(57472)
学院(55591)
(24998)
经济(24285)
管理(23621)
研究(20487)
理学(20195)
理学院(19896)
管理学(19699)
管理学院(19557)
中国(14421)
(12680)
(11547)
科学(11079)
(9652)
中心(9371)
财经(9296)
(8577)
研究所(8564)
经济学(8514)
(7866)
北京(7863)
师范(7834)
经济学院(7744)
(7740)
(7345)
业大(7061)
财经大学(7054)
(6706)
师范大学(6662)
基金
项目(39315)
科学(32208)
基金(30703)
研究(28026)
(26345)
国家(26150)
科学基金(23403)
社会(20732)
社会科(19687)
社会科学(19683)
基金项目(16872)
自然(14465)
自然科(14206)
自然科学(14206)
自然科学基金(13940)
(13458)
(12039)
资助(11673)
教育(11588)
编号(10580)
国家社会(9316)
(8769)
成果(8463)
重点(8097)
(8054)
教育部(7813)
人文(7645)
(7199)
(7185)
大学(7111)
期刊
(25857)
经济(25857)
研究(19438)
中国(9280)
(8197)
科学(7729)
城市(7002)
管理(6174)
学报(5913)
问题(5545)
(5337)
大学(4856)
学学(4732)
(4625)
金融(4625)
财经(4617)
(4597)
图书(4221)
(4033)
经济研究(3946)
人口(3844)
书馆(3531)
图书馆(3531)
现代(3491)
农业(3402)
业经(3246)
发展(3108)
(3108)
理论(3031)
技术(2930)
共检索到81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黎嘉辉  
文章基于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导致这些城市房价持续上涨的特征事实,利用2012年和2014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与城市房价及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房价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一系列变量的前提下,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具有倒U形影响。据此,文章试图从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品需求的角度进行解释。城市房价与城市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之间正相关。由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拐点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子女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时房价拐点最高。按流动人口年龄分别回归后发现,35-45岁的流动人口中房价拐点维持在较高的位置。这恰恰对应了大部分流动人口生育第一个子女后,子女进入教育阶段的年龄。流动人口为了子女能享受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愿意承受更高的房价。上述分析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辉  王良健  
近年来房价迅速上涨,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新挑战。文章从理论上探讨房价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机理,然后将2015、2016年31 403个流动人员样本与177个地级以上城市房价数据进行匹配,采用含内生变量的Probit两步估计模型检验房价和房价收入比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并加入相关变量的交叉项进一步检验影响效应的个体差异和城市差异。结果表明:①房价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影响不显著,房价收入比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存在显著负影响。②附着在房价之上的城市公共服务有助于减弱房价收入比上涨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负效应。③房价收入比上涨对未打算在城市购房的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的消极效应大于打算在城市购房的流动人口。此外,房价收入比上涨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的影响效应还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流动距离差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晖  李靖  
研究城市房价、教育水平与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关系,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probit与ordered probit模型探究受教育水平差异视角下房价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房价对受教育水平高的流动人口呈现出先“锁定”后“挤出”的倒“U”型影响,对受教育水平中、低的流动人口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2)调节效应显示:流动人口的收支水平、住房差异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对房价的挤出效应与锁定效应存在调节作用。(3)进一步分析表明:受教育水平中、低的流动人口在面对高房价时倾向于把流入地看作赚取工资的“临时居住地”,而受教育水平高的流动人口则更倾向于选择永久定居。基于此,在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把房价稳控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从建立“两多一并”住房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就业增收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中国人口流动已经由劳动力个人流动模式转变为家庭流动模式,进入了人口迁移的第二个过程,即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流入城市长期定居,进行永久迁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28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通过群体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对城镇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更强,而在农民工群体内,与第二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进一步通过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入时间越长、收入水平越高、拥有自有住房、家属随迁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需求更大,永久迁移意愿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进而遏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规模两极分化,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祝仲坤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共健康教育、健康档案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均能显著提升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在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并进行遗漏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对老一代及跨省流动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可以通过提升健康水平、增强城市归属感间接提高农民工留城意愿,其中城市归属感发挥的间接效应更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审视并理清公共卫生服务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策效应,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铺就农民工市民化道路提供证据支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兆媛  王子敏  
文章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了住房公积金对城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得出:参与住房公积金缴纳会增强城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加入控制变量与虚拟变量以后,结果依然是成立。文章进一步选用倾向匹配得分法纠正了样本选择上可能存在的偏误,利用含内生变量的probit模型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分样本进行研究得到:缴纳住房公积金对于80后与90后及在本地流动时间长达五年的城城流动人留城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住房公积金的缴纳对于本地没有住房的城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本地有房的人口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巧  陈诚  
从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两个维度出发,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高经济集聚度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更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房价对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呈正U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但对于一般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以及高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仅能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兵慧  李薇  马慧强  
探究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对推进国家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高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支撑。利用2021年太原市六区调查数据,从教育机会、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质量、教育管理及教育效果5个维度构建教育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将长期居住意愿、户籍迁入意愿及本地购房打算3个指标等权加总测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探究教育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效应及不同衡量维度下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变化显著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中等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有显著正向影响;班师资源配比及教师教学能力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正向作用更明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祝仲坤  
本文结合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缴存住房公积金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显著提升5.3%,这一结果在加入控制变量、地区虚拟变量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性偏误,利用Bioprobit模型和CMP方法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所得结论依然稳健。分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缴存住房公积金对"80后"和在当地居留满5年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住房公积金呈现出"嫌贫爱富"特征,其对高收入新生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郡郡  刘玉萍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使用模糊数学法对流动人口的可行能力进行测度和比较,并采用考虑样本选择偏误的"两步法"估计框架,实证检验了可行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可行能力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福利状态较好,但政治参与方面的福利状态较差,且不同城市流动人口的可行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可行能力不仅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当前居留选择有显著影响,亦是流动人口在进行居留时限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党云晓  戚伟  刘倩倩  
流动人口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其定居意愿特征分析对制定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中国4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城市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特征及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评价分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自然环境舒适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城市安全性"的递减特征;(2)中国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等4个维度城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藏媛  郝枫  
构建异质劳动力跨期效用模型,匹配CMDS-2017与286个地级市统计数据,采用IV-logit模型考察空气质量变化对流动人口城市留居意愿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质量改善会增强流动人口留居意愿强度,但提升能力边际递减;对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和城市类型,空气质量改善效应均存在明显的群组异质性;5条中介路径中,劳动时间的中介效应最强,且劳动时间和收入水平分别是前端和末端主导中介变量;流动距离越短,空气质量改善对身心健康和劳动时间的提升作用越明显。故应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提升城市吸引力与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文哲  边彩云  董丽霞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城镇化主要通过农村人口流动推动,进而导致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房价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滞后。本文以2011—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城市层面数据分析了城市房价上涨对农村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影响。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房价升高造成的生活成本增加使农村流动人口更不愿意落户现居城市,同时,女性、高学历、参加过技能培训、高收入、有保险、有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社会融合度较高、幸福感更强、跨省流动以及居留时间更久的农村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更强,年龄与落户意愿呈倒U型关系。但是,城市房价升高对落户意愿的影响与人群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关,无房、流向普通城市、省内流动、未婚、低学历、年龄小、女性的流动人口对于城市房价上涨更加敏感。基于此,笔者指出,要进一步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抑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是必要之举,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冬梅   刘艺铭   李兵  
基于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本文证实了城市昂贵的住房成本会增加流动人口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的可能性,且这一影响在处理内生性之后,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高房价会增加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和工作时间,使得流动人口将子女留守在家;但是城市优质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房价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收入、低经济地位、低教育水平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对于子女是否留守的决策更容易受到城市房价的影响;在户籍制度更严格的地区这种影响也更明显。研究结论揭示了造成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动因,在追求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大目标下,为决策者制定城市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