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27)
- 2023(12724)
- 2022(11133)
- 2021(10530)
- 2020(8718)
- 2019(20578)
- 2018(20620)
- 2017(40331)
- 2016(21807)
- 2015(24501)
- 2014(24746)
- 2013(24305)
- 2012(22026)
- 2011(19861)
- 2010(19917)
- 2009(18220)
- 2008(17888)
- 2007(15529)
- 2006(13446)
- 2005(11611)
- 学科
- 济(94936)
- 经济(94836)
- 管理(63146)
- 业(59639)
- 企(50811)
- 企业(50811)
- 方法(45516)
- 数学(39363)
- 数学方法(38677)
- 中国(23988)
- 农(22346)
- 业经(20945)
- 财(20210)
- 地方(19873)
- 学(19675)
- 理论(17617)
- 农业(14815)
- 贸(14654)
- 贸易(14647)
- 和(14610)
- 技术(14230)
- 易(14117)
- 制(14110)
- 环境(13875)
- 务(13250)
- 财务(13176)
- 财务管理(13151)
- 产业(13142)
- 划(12376)
- 企业财务(12222)
- 机构
- 大学(311788)
- 学院(310906)
- 管理(128117)
- 济(123789)
- 经济(120998)
- 理学(112214)
- 理学院(111014)
- 管理学(108830)
- 管理学院(108287)
- 研究(99856)
- 中国(71853)
- 京(66812)
- 科学(63014)
- 财(53638)
- 所(48892)
- 业大(45558)
- 研究所(44819)
- 农(44604)
- 中心(44472)
- 财经(43999)
- 江(43205)
- 北京(42088)
- 范(41217)
- 师范(40903)
- 经(39907)
- 经济学(36992)
- 院(36748)
- 州(35954)
- 农业(34894)
- 经济学院(33296)
- 基金
- 项目(216814)
- 科学(171442)
- 研究(158110)
- 基金(157462)
- 家(136123)
- 国家(135062)
- 科学基金(117646)
- 社会(99498)
- 社会科(94426)
- 社会科学(94401)
- 省(84834)
- 基金项目(83853)
- 自然(77455)
- 自然科(75671)
- 自然科学(75658)
- 自然科学基金(74260)
- 教育(72575)
- 划(70998)
- 资助(65741)
- 编号(64666)
- 成果(51271)
- 重点(48029)
- 部(47084)
- 发(46005)
- 创(44967)
- 课题(44320)
- 创新(41838)
- 科研(40866)
- 教育部(40674)
- 国家社会(40251)
- 期刊
- 济(131441)
- 经济(131441)
- 研究(89586)
- 中国(52569)
- 管理(46382)
- 学报(45453)
- 科学(43618)
- 财(39723)
- 农(39602)
- 大学(34743)
- 教育(33993)
- 学学(32693)
- 技术(28285)
- 农业(27992)
- 业经(21997)
- 经济研究(21205)
- 融(20908)
- 金融(20908)
- 财经(20734)
- 问题(18512)
- 经(17788)
- 图书(16003)
- 技术经济(15979)
- 科技(15257)
- 统计(15079)
- 理论(15004)
- 现代(14597)
- 业(14378)
- 商业(14262)
- 策(13798)
共检索到435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潘洁云
自从新经济地理学出现以后,产业集聚成为研究热点,而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研究却不甚明朗。本文整理了城市经济学下城市成本与新经济地理学下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演进,并且着重提出了地租对于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影响。根据学者的研究,空间上存在产业最优集聚的水平,级差地租是集聚出现的前提条件,同时级差地租可以成为度量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变量。最后文章总结提出有关产业集聚最优规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敏 刘冰 黄雄
以我国211个主要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除拉萨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以及176个地级市。收集了1989-2003年及2000-2005年各城市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Panel-data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估算了各城市的相对规模收益和相对外部成本,然后通过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分析,判断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找出城市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换的城市规模。研究发现:目前,除上海市处于扩散阶段外,我国其它城市都处于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在这些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的规模收益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外部成本。
关键词:
规模收益 外部成本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440;通勤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城市总产出,中原城市群目前并未存在明显抑制集聚的拥挤效应。最优规模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均低于城市最优规模,户籍制度造成了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市场化促进了城市群内的每个城市自发地向最优规模演进,差距年均缩小2.6%;2006—2011年,政府规划新城加速了这一差距的缩小,但同时郑州和洛阳的城市规模出现了"过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桂新 武俊奎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等283个城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产业集聚程度提高1%,城市碳排放下降8.33%~10.57%;(2)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规模 碳排放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强
集聚理论认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的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低碳企业的集聚也应具有外部性,但是城市规模和企业规模变量会影响到集聚效应的类型。因此,本文选取了2009年的160个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利用计量回归模型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低碳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中所具有的不同类型的集聚效应。结果表明:低碳企业在我国城市中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和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具体说来,就低碳产业而言,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马歇尔外部经济;特大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就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小型低碳企业显著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但大中型低碳企业很少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
关键词:
低碳产业 城市规模 集聚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长全
城市经济理论在空间外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共同构成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研究范式与特点、空间外部性的提出与发展、空间外部性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外部性假设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及主要结论等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经济 空间外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媛玉 杨开忠
城市生产率的提高与城市规模的集聚效应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分布等遥感影像数据重新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通过建立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非线性模型,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测算所得的城市规模数据,已达到最优规模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分时段、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呈现增强趋势,东南半壁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优于西北半壁城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素 廖冰雅
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城市结构 产业集聚度 城市能耗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卢迪 吴昊
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关联集聚模式为视角,采用中间产品模型实证检验分析东北地区地级市发展的规模效应。计量估计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集聚与城市人均产出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且低于最优人口规模的集聚损失要大于超过最优人口规模的集聚损失;城市服务业和制造业结构与人口规模扩张对产出效率的作用机制存在协同效应,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规模收益存在人口规模的最低门槛要求,小城市过高的服务业与制造业比会对产出收益造成损失。东北地区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人口规模仍然小于最优规模且低于产业调整收益的最低门槛,因此大城市应进一步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强化,中小城市在推动人口集聚的同时应注重当地制造业的集聚发展。
关键词:
产业关联集聚模式 东北地区 城市规模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武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分析区域内部城市地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均衡及其最优集聚规模,旨在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空间经济维度的决策参考。首先,基于经济集聚最优规模形成机理,构建了城市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城市经济集聚关系的二次函数动态面板模型;其次,利用我国地级市市辖区的Panel Data,采用GMM法实证检验了城市非农就业密度对城市平均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发现确实存在一个使城市集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最优集聚规模;最后,估计了我国城市经济整体及分第二、三产业的最优集聚规模,发现第二产业的最优集聚规模小于第三产业。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实际集聚水平低于最优水平,城市地区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集聚效应主导的阶段。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武俊奎 姜惠敏 王桂新
我国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并对城市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在此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重要作用。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利用产业集聚的"节能效应"实现低碳的城市规模扩张,引导和促进产业在较大的城市集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规模 碳排放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江金启 陈婧文 张锦梅
产业集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产业集聚经典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重点从地方经济、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社会网络等方面关注以新产业区为对象的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新进展,以及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的分工和协作形成是新产业区成功的最主要经验,是现代产业集聚的主要特征,对中国工业园区特别是政府推动的工业园区发展极具启示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洁 汪甜甜 陈浩
本文基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探讨产业集聚模式对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存在互相影响的作用规律,多样化产业集聚对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独立效应分别表现出不显著和显著促进的特征,协同效应依次起到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而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独立效应和协同效应均不显著;进一步引入城市规模的虚拟变量,多样化产业集聚至少对中等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的一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专业化产业集聚只对小城市释放了经济发展红利。因此在比较优势下,中等及以上城市应选择多样化的产业集聚模式,"小而精"的专业化产业集聚模式与小城市发展更为契合。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李玉双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从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综合视角探讨了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有助于提高本市人口规模,但对周边城市却产生了负向空间外溢效应,且专业化集聚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多样化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提高了本市和周边城市人口规模,而且能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与产业集聚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民生类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且产业集聚模式越符合当地优势条件,其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发挥得就越充分。其中,专业化集聚主要基于第一自然集聚优势、劳动力蓄水池效应和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空间共享机制而发挥作用,而多样化集聚则主要基于中间服务的空间共享机制和空间技术外溢效应而产生影响。在适宜性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多数Ⅰ型及以上大城市拥挤效应得到明显缓解,依然具有很强的人口吸纳能力;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与城市规模特征更为匹配,有助于扭转结构错配、持续推进人口城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