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64)
- 2023(5999)
- 2022(5037)
- 2021(4701)
- 2020(3683)
- 2019(8402)
- 2018(8333)
- 2017(14870)
- 2016(8336)
- 2015(9534)
- 2014(9998)
- 2013(9549)
- 2012(8776)
- 2011(7894)
- 2010(8230)
- 2009(7369)
- 2008(7383)
- 2007(6971)
- 2006(6339)
- 2005(5441)
- 学科
- 济(30960)
- 经济(30933)
- 管理(23613)
- 业(15935)
- 中国(14648)
- 企(12581)
- 企业(12581)
- 地方(11743)
- 农(9087)
- 方法(8769)
- 财(8033)
- 学(7274)
- 业经(7188)
- 理论(7157)
- 城市(7064)
- 数学(6761)
- 数学方法(6630)
- 环境(6526)
- 制(6222)
- 农业(5884)
- 发(5742)
- 教育(5503)
- 和(5314)
- 工作(5114)
- 教学(5113)
- 城市经济(5006)
- 银(4732)
- 银行(4726)
- 地方经济(4515)
- 行(4489)
- 机构
- 学院(114567)
- 大学(112502)
- 管理(40073)
- 研究(38680)
- 济(37938)
- 经济(36389)
- 理学(32741)
- 理学院(32169)
- 管理学(31384)
- 管理学院(31156)
- 中国(29575)
- 京(26362)
- 科学(25177)
- 江(20581)
- 财(20182)
- 中心(18935)
- 范(18853)
- 所(18794)
- 师范(18671)
- 州(17199)
- 北京(16832)
- 研究所(16543)
- 农(15590)
- 业大(15236)
- 院(15075)
- 师范大学(14953)
- 技术(14747)
- 财经(14721)
- 省(13704)
- 经(13156)
- 基金
- 项目(73236)
- 科学(56810)
- 研究(55840)
- 基金(49968)
- 家(43259)
- 国家(42869)
- 科学基金(36989)
- 社会(33633)
- 社会科(31705)
- 社会科学(31699)
- 省(29967)
- 基金项目(27202)
- 教育(26135)
- 划(24995)
- 编号(24645)
- 自然(23430)
- 自然科(22836)
- 自然科学(22834)
- 自然科学基金(22375)
- 成果(20571)
- 资助(19003)
- 课题(18115)
- 重点(16646)
- 发(16115)
- 年(15144)
- 创(14459)
- 部(14433)
- 项目编号(14187)
- 规划(13962)
- 大学(13590)
共检索到186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戴慎志 刘婷婷
慢行交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交通模式,也是连接城市公共避难空间的主要通道。本文针对当前城市灾害频发、公共避难空间资源有限、可达性较差等问题,提出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避难空间整合建设的思路。为实现慢行交通空间的安全性和安全避难空间的系统性,文章从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文明
认为一味追求城市机动化交通,忽视慢行交通,会助长车辆消费的攀比之风,会加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与生活幸福。因此,应当对交通方式进行理性的思考与选择,重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慢行交通系统 以人为本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小汽车涌入人们家庭。机动车的过快增长,使道路设施不堪重负,造成许多大城市交通拥挤、停车困难、环境恶化。此时,曾经占主导的慢行交通又重新被提及。慢行交通为目前的交通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与发展方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游憩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游憩点对游憩流的集散能力,但公共交通系统压缩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值,从而提升游憩点的游憩集散能力。(3)在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游憩流模式以"点对点"单一目的地游憩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为主,游憩空间呈现"双核"格局;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游憩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线型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游憩空间呈现"多核"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龚小林 过秀成 陈玥 朱光远
基于南京六合生活片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分析生活片区慢行交通现状问题,提出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确定城市内部慢行出行的主要脉络,进行慢行系统结构性布局;遵循城市功能、慢行出行特征差异,进行慢行分区划分与慢行交通设施分类分级;结合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合理配置慢行交通设施。最后强调在"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理念下,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引导居民公交+慢行方式出行,将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安全视角对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少丽 陆玉麒 顾小平 裴友法 刘涛
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效果。以徐州市为例,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五个指标分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相对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重叠率偏高;各组团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服务范围大致相当,服务人口的数量有较大差异;分区尺度上,居民接近应急避难场所的机会相对均等,需要调整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分区较少。相关结论可为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调整与优化及新建设施提供可靠的布局参考。
关键词:
应急避难场所 空间布局 网络分析 合理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严亚丹 过秀成 孔哲 李岩
新加坡有着世界级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采取很多有效的政策与措施。论文简要介绍了新加坡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历程,并从公共交通网络、设施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概括了新加坡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持续实施城市的公交政策及发展目标、多模式的公共交通体系,及健全的公交运营监管体系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庆洁 温家洪 尹占娥
作为城市最基层的防灾单元,社区应急避难地对于人们能否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逃生和安全避难至关重要。以上海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该社区的遥感影像图,并对其进行监督分类和矢量化。根据对图像中社区土地利用分类的分析,以及反映应急避难地供求状况的指标的计算,得出潍坊街道的避难用地面积为29808.45平方米,居住用地避难规模密度为0.82%,服务供求比率为0.24,说明潍坊社区在面临灾害时防灾能力较差。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供求比率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土地利用视角下社区防灾能力的量化方法,可为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地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芝霞
城市应急避难基地是城市为抵御诸如地震、火灾、爆炸和洪水等灾害而修建的安全场所。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基地是提高城市整体防灾能力的途径之一。应急避难基地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以长屿硐天应急避难基地为例,初步探讨了建设应急避难基地的必要性和建设原则。
关键词:
长屿硐天 应急避难基地 规划原则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长坤 何凡 赵冬月 谢明峰
为科学定量评估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构建了基于系统机能曲线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评估模型,并提出了一种量化系统韧性的方法。模型中包含公交车系统和出租车系统两个维度,并采用城市公交车服务率和出租车在线率来表征其系统机能,能够综合评估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用该方法对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的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郑州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处于中等韧性水平,且不同的恢复方案对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力均会产生影响。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描述系统从受到扰动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各个段的机能水平,从而定量计算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该方法适用于单一灾害作用情景和多种灾害耦合作用情景,可为提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应对不确定性扰动的能力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范凌云 雷诚
首先回顾了现代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认为未来城市步行交通必将走多元和谐之路。其次通过介绍现代交通系统的多层次内涵拓展,进而解析多元和谐发展的原则,认为宜将人性化、生态化、景观化融为一体。最后,提出建立融"空间规划、交通组织、土地利用、景观设计、行为感知"五个方面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步行交通体系规划的理论,并通过深圳市和重庆市两个步行规划的案例分析,比较和构建了城市步行环境与设施设计的指引,从控制城市步行环境质量方面指导下阶段的具体规划设计。
关键词: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多元和谐 规划指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