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69)
- 2023(7183)
- 2022(5957)
- 2021(5595)
- 2020(4455)
- 2019(10323)
- 2018(10228)
- 2017(19011)
- 2016(10706)
- 2015(12151)
- 2014(11938)
- 2013(11483)
- 2012(10776)
- 2011(9221)
- 2010(9234)
- 2009(8105)
- 2008(8074)
- 2007(6984)
- 2006(6250)
- 2005(5519)
- 学科
- 济(35019)
- 经济(34976)
- 管理(19798)
- 业(17016)
- 企(13509)
- 企业(13509)
- 中国(13207)
- 方法(13139)
- 地方(12763)
- 银(12058)
- 银行(12048)
- 行(11172)
- 制(11015)
- 农(9786)
- 理论(9487)
- 数学(9377)
- 学(9376)
- 数学方法(9241)
- 业经(8707)
- 度(7543)
- 制度(7534)
- 业务(7403)
- 融(7240)
- 金融(7238)
- 农业(7157)
- 城市(7024)
- 银行制(6385)
- 环境(6347)
- 财(6313)
- 和(5932)
- 机构
- 学院(135238)
- 大学(133449)
- 研究(48295)
- 管理(45486)
- 济(43436)
- 经济(41845)
- 中国(40885)
- 理学(37781)
- 理学院(37067)
- 管理学(36235)
- 管理学院(35941)
- 科学(33373)
- 京(29925)
- 农(25145)
- 所(24147)
- 中心(23899)
- 范(23620)
- 师范(23333)
- 江(22830)
- 财(22323)
- 研究所(22112)
- 农业(19821)
- 业大(19815)
- 师范大学(19177)
- 州(19148)
- 北京(18701)
- 院(18189)
- 财经(17342)
- 银(16890)
- 技术(16331)
- 基金
- 项目(93242)
- 科学(72572)
- 研究(67285)
- 基金(65800)
- 家(58027)
- 国家(57494)
- 科学基金(48964)
- 社会(40549)
- 社会科(38209)
- 社会科学(38201)
- 省(37876)
- 基金项目(36475)
- 自然(32734)
- 划(32370)
- 自然科(31902)
- 自然科学(31894)
- 自然科学基金(31282)
- 教育(30817)
- 编号(27874)
- 资助(25523)
- 成果(22362)
- 重点(21627)
- 发(21381)
- 课题(20379)
- 创(18994)
- 部(18661)
- 计划(17773)
- 科研(17768)
- 创新(17680)
- 大学(17251)
共检索到213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薛岚 李品清
伴随城市文化旅游市场的日趋繁荣和疫情期间本地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微旅行活动迅速崛起,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新选择。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收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多元数据收集方法,围绕城市微旅行产品的生产与实践过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探究了城市微旅行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表征及解说员带领游客参与其中的具体实践。研究发现:城市微旅行通过对城市文化物质空间、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多样性表征,超越了传统旅游形式对城市的文化建构;通过主题与小众的空间组织、真实与在场的文化展演、漫游与凝视的具身体验,带给游客深度且具有启发性的旅游体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微旅行这一新兴旅游活动,并为文旅融合和城市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深度旅游 文化表征 城市微旅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尹铎 钱俊希 朱竑
本文基于表征与非表征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新区作为"家"的表征与实践过程。研究发现:针对康巴什新区,外部媒介与地方政府以表征手段建构了截然不同的"家"的意象。其中,BBC、Times等外媒将康巴什新区描绘成充满荒凉景观的"鬼城"和不健康的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而在地方政府的重构中,康巴什新区则充满了生态栖居必备的城市景观并成为了先进的城市文化空间。而作为"家"中的居住者,康巴什居民"家"的营建经历了从陌生到认同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转换与情感边界的构建。不同行动者共同塑造了康巴什新区多元的、充满矛盾意义的"家"的空间身份。本文旨在丰富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家"的地理学研究视角与类型,回应"鬼城"话语对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无家"的质疑,亦是城市新区社会文化研究的有益拓展与补充。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军
本文以上海春秋国旅为例,对大型旅行社企业信息化的历程、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关键成功因素以及物流、电子支付和安全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探讨大型旅行社与旅游电子商务相结合后的发展策略与盈利模式。
关键词:
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网站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羽蘅 赵磊
在生态旅游国内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识别与分析国际旅游者对我国生态旅游地的需求与行为规律成为重要话题。文章基于跨文化视角,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在探寻国内外旅游者对我国生态旅游地视觉表征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社会构建循环模型。研究发现:(1)自然景观、人造景观、人物、休闲活动、户外活动与旅游支持系统是国内外旅游者最为关注的6大生态旅游地节点类目。(2)相较之下,国内旅游者热衷于表征生态旅游地的休闲活动和旅游支持系统,视觉呈现简洁且聚焦,而国际旅游者则更关注人物与户外运动,常运用复杂视觉元素的叙事手法。(3)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社会构建是一个以“即时互动”为核心诉求,包含表征感知、表征确认、表征探新与表征修正的4个阶段动态演化过程。依赖传统目的地营销组织、互动平台受限与需求差异不清是我国生态旅游地国际化发展的阻滞因素。文章结论丰富了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拓展了视觉表征与社会构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礼彬 宋莉
自"意象"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中以来,对于旅游意象的多角度解读不断涌现。为建立城市旅游意象符号的表征系统,基于网络文本资料,以青岛市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及符号学理论,通过Nvivo 11软件的编码分析,对城市旅游意象的符号表征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城市旅游意象符号的表征系统分为直指系统与涵指系统两部分,直指系统包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自然环境、社会空间、社会形态、社会行为6个维度,涵指系统包含隐含义、迷思、象征3个维度;城市旅游意象符号表征存在共性与个性、投射与感知、表征与意指、同时性与历时性的二元性特征以及文化隐喻属性;通过城市旅游意象符号表征系统得到的青岛城市旅游意象为"海洋城市、德式风情、静享惬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青 焦岩岩
省域城乡师资失衡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城市高与农村低"的情况,而是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的不平衡。与城市相比,农村表现出"显性"超编与"隐性"缺编、"显性"缺编与"隐性"缺编共存的局面;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低,低学历、低职称教师比例大的特征;性别结构优于城市,年龄结构劣于城市,学科的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造成城乡师资失衡的原因主要是关系教师配置、教师需求、政府责任与动力的政策设计缺陷。改进策略包括:建立"省级统筹"分类实施的城乡师资均衡推进政策;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政策;建立保障教师利益表达权的教育基层民主制度;建立教育投入向教师倾斜的激励政策。
关键词:
师资失衡 实践表征 政策归因 改进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昌应 石忆邵 王贺封 吴婕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Landsat7-ETM+影像反演地表温度,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道路交通网络数据计算城市景观形态参数以表征地表特征,从行政区(县)、5km间距同心环带和局部区块3个水平上划分空间单元建立数据样本,分析城市地表形态对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景观混合度和景观分裂度对地表温度有恒定的负向影响,区块连通性与地表温度负相关;(2)景观分裂度对热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地类属性:分裂度大的增温地类,地表增温效应弱;分裂度大的降温地类,地表降温效应强;(3)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可对地表温度产生恒定正向影响;(4)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比例和房屋建筑比例是分布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柯健 华哲铭 许鑫
“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的吸引力和旅游品质,有必要对城市旅游文化元素深入解构,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本文以上海为例,基于携程网站的上海游记文本,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三级编码过程生成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分类体系,并结合上海旅游文化元素关键词表,分析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各维度的作用和具体内容。研究发现:(1)城市旅游文化元素是一个由“资源—体验—获得”建构的完整体系,具体包含文化地标、居民生活、文娱活动、文化印记、文化感知5个主范畴。(2)文化地标奠定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基础,是吸引游客的旅游“第一空间”;居民生活加强游客地方性认知,文娱活动丰富游客多层次旅游体验,延伸文旅产业链,文化印记丰富文化叙事体系,提升文旅资源吸引力,这3个维度综合反映城市文化旅游“体验”的内容和过程;文化感知反映游客对文化识别、认知、感受、内化后的“获得”感。本文丰富了旅游地理学科中的旅游文化理论,有助于厘清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布局方向和着力点。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鹏 何友均 李智勇
基于森林公园、城市公园与附属绿地三类典型城市森林的300份生态文化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居民对城市森林生态文化的认知与需求。研究表明:(1)居民对各类城市森林生态文化认知存在显著差异,认知评价与满意程度由形态要素决定;(2)各类城市森林生态文化需求具有一定规律,与所在区域发展进程有关;(3)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形态要素需求高于非形态要素,附属绿地非形态要素需求高于形态要素。基于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生态文化 认知 需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山 蒋轶红 吴兵 杨晓曦
旅游感应空间可用旅游意境地图表达 ,旅游感应强度用来描述旅游意境地图中构成要素(点、线、面)的强弱。本文从《新民晚报》“天下游”版统计得到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重庆仍归入四川)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出现频次 ,以此频次来表征上海市民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感应强度。通过聚类分析法可发现上海市民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的感应空间特点 ,并从中揭示了旅游感应空间的一些规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伟胜
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上海市比乐中学希望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实现高境界的发展,本文结合该校实际及相关研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三种途径(理性思辨、历史叙事、主动创生)进行辨证分析,并尝试融合这三种途径,形成主动生成学校新文化的整体思路,将其落实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的切实改进之中。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顾守柏 龙腾 刘静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发展新特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海土地整治主动转变思路,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的平台作用,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城乡转型发展,进行全域土地整治创新与实践。通过联合攻关、自主创新、开放协作,上海在土地整治理论研究、规划创新、路径选择、机制建设和整治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全链式创新成果。全域土地整治的提出上海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早,且进行了较多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杜君英
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是落实社区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的根本。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建设主体、加大共建共享力度、创造性地实施好课程。
关键词:
社区教育课程 建设 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顾守柏 龙腾 刘静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发展新特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海土地整治主动转变思路,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的平台作用,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城乡转型发展,进行全域土地整治创新与实践。通过联合攻关、自主创新、开放协作,上海在土地整治理论研究、规划创新、路径选择、机制建设和整治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全链式创新成果。全域土地整治的提出上海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早,且进行了较多创
[期刊] 征信
[作者]
赵付春 汪晓菲
基于对上海征信服务企业的专项调研,从大数据来源和业务类别两个维度对大数据征信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归纳出四类大数据征信商业模式。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大数据对征信业务的创新性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相关效益。建议围绕征信建设核心目标,放开征信牌照限制,推行市场化运营,鼓励地方和行业的探索,以推进我国征信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市存量工业用地的发展权配置与不完全更新——以上海实践为例
论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上海电视大学为实践案例
近代文献缩微胶卷的数字化转换实践——以上海图书馆“缩微胶卷数字化”项目为例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目的地旅游标识牌解说效度研究——以上海历史街区为例
基于城市政体理论的工业园区文化导向的更新研究——以上海红坊为例
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一种后现代性——以“彝人古镇”为例
文化复兴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研究——以上海真如地区为例
基于IPA评价的会展旅游特征感知实证研究:以上海为例
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小学教师为例
社区治理的民情基础——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实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