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91)
2023(4363)
2022(3608)
2021(3137)
2020(2443)
2019(5433)
2018(5195)
2017(9978)
2016(5277)
2015(5505)
2014(5273)
2013(5165)
2012(4619)
2011(4375)
2010(4479)
2009(4056)
2008(3830)
2007(3307)
2006(3032)
2005(2562)
作者
(15809)
(13314)
(13074)
(12582)
(8387)
(6308)
(5739)
(5037)
(4992)
(4516)
(4467)
(4349)
(4157)
(4129)
(4022)
(3914)
(3892)
(3811)
(3756)
(3725)
(3263)
(3033)
(3009)
(2982)
(2981)
(2809)
(2802)
(2719)
(2641)
(2591)
学科
(25456)
经济(25435)
管理(18923)
环境(14778)
(11538)
方法(9467)
中国(9017)
(8818)
企业(8818)
数学(8339)
数学方法(8290)
地方(7808)
(7482)
(6637)
生态(6449)
规划(6435)
环境规划(6284)
城市(6152)
资源(5598)
(5491)
(5182)
(4748)
业经(4617)
城市经济(4475)
(4305)
(3887)
区域(3884)
农业(3769)
区域环境(3617)
地方经济(3560)
机构
学院(78538)
大学(77838)
(33742)
经济(32961)
管理(30390)
研究(27770)
理学(26903)
理学院(26538)
管理学(26152)
管理学院(26019)
中国(18806)
科学(18454)
(16516)
(13693)
(13207)
中心(12413)
研究所(12381)
业大(11902)
财经(11831)
(11771)
经济学(11310)
(10922)
(10910)
(10900)
(10831)
师范(10828)
经济学院(10440)
北京(9959)
农业(9140)
师范大学(8988)
基金
项目(60902)
科学(49510)
基金(46580)
研究(41593)
(41461)
国家(41201)
科学基金(36244)
社会(29989)
社会科(28666)
社会科学(28657)
基金项目(25770)
自然(23534)
(23159)
自然科(22875)
自然科学(22870)
自然科学基金(22406)
(19882)
资助(17396)
教育(17097)
编号(14312)
(13977)
重点(13925)
国家社会(13663)
(12892)
(12274)
创新(11584)
科研(11485)
发展(11197)
计划(11195)
(11087)
期刊
(34680)
经济(34680)
研究(21523)
科学(12245)
学报(12179)
中国(11131)
(9218)
(9131)
大学(8976)
学学(8823)
管理(8820)
资源(6947)
城市(6802)
问题(6470)
农业(6436)
业经(5614)
财经(5507)
经济研究(5342)
生态(5170)
(4861)
(4856)
技术(4314)
现代(4295)
(4022)
金融(4022)
科技(3942)
(3493)
林业(3486)
(3481)
环境(3448)
共检索到103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龙斌  曾辉  
城市形态是城市实体的空间构成,特定的城市形态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生态与环境效应。文章通过总结整理前人的研究,把城市形态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归纳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类,其中直接效应包括微气候效应、水文效应以及生物效应,间接效应包括生态足迹、碳排放、空气污染等。城市形态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上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宏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主要影响栖息地面积、景观连接度等,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主要影响地表气温、水文、生态足迹、碳排放等,微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主要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地表气温等。造成这些效应的具体作用过程以及效应的定量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爽,王进,詹志勇  
早在19世纪末生态思想就开始用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如今景观生态学关于格局与过程的生物空间理论,已成为城市自然景观组织和生态景观建设的主要理论支撑。本文探讨了生态景观的含义及建设途径,以南京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城市形态可持续格局,分析高密度开发条件下城市自然或近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环境整合方法,并提出了在大都市区、主城区、街区三个不同尺度上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模式:绿楔与星形放射状城市相嵌、绿径网络与街区路网纹理相伴、须状绿色延伸与邻里环境相融。为城市景观生态重建和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双成  赵志强  王仰麟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速度过快、地域差异显著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城市化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应,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出现了耕地资源流失、水资源稀缺、能源压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区域生态占用扩大等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表覆被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城市水土资源等问题,但多侧重单要素、单城市、单学科研究,缺乏多尺度机理性的研究。鉴于此,提出若干未来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方向与议题,归纳为:(1)中国城市化过程多尺度定量模拟与监测研究;(2)阐明城市化影响下地表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3)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情景及其风险评估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亚莉  刘友兆  龙开胜  
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增长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各项活动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量,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或干扰。通过阐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化的关系,从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个方面构建生态环境效应的指标体系,并对2002-2011年我国省会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对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其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正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负相关;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性,西部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蔺雪芹  方创琳  
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建设和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目前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已从产业部门发展、结构变动、布局调整、产业集群建设等多个角度对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以能值、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投入产出法、灰色系统分析和多目标规划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模拟及情景预测之中。当前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理论研究欠缺,方法应用有限。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基于城市群空间特性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多学科融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及与实践的结合将得到加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勇  王楠  宋瑜  
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台北和拉萨除外)、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定量评价城市形态和城市环境支出绩效的指标。城市形态的定量指标设计为"紧凑率"和"伸延率",统计结果表明:城市紧凑率的均值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城市伸延率呈现出较大波动。城市环境支出绩效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设定评价指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评价模型,对各城市的环境支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绩效较好的城市不足40%,且大部分城市的环境支出绩效值都在0.8以下。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环境支出绩效的关联机理,采用面板分析模型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勇  王楠  宋瑜  
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台北和拉萨除外)、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定量评价城市形态和城市环境支出绩效的指标。城市形态的定量指标设计为"紧凑率"和"伸延率",统计结果表明:城市紧凑率的均值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城市伸延率呈现出较大波动。城市环境支出绩效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设定评价指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评价模型,对各城市的环境支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绩效较好的城市不足40%,且大部分城市的环境支出绩效值都在0.8以下。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环境支出绩效的关联机理,采用面板分析模型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的紧凑率与城市环境支出绩效显著正相关,而城市伸延率与城市环境支出绩效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最后,提出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推行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旨在提高城市的环境支出绩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岩  钱璞  
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过程。城市形态的变迁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城市交通方式的变革则为城市规模的扩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城市用地功能、人口密度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对城市现行的交通体系提出了挑战。在研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交通匹配城市形态演化并与之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报告了我国核心城市形态的演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交通应坚持系统性和整体规划的原则,认为根本性措施在于体制创新。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核心是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不同出行时段的交通特性和不同目的的出行需求,以差别化供给方式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服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俊  贾天明  
文章在表征污染物排放量与外资企业投资额以及内资企业投资额之间关系的函数基础上,建立以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因变量,以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和内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为自变量的协方差回归方程。实证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产环境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就外商直接投资对三大地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而言,东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是中部和西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新惠  李艳  余迩  杨佳钰  李懿  王诗逸  
探讨土地利用转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测度结果,揭示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识别其显著区域。结果显示:(1)2000~2018年,农业生产用地转为生活用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特征,共计转出3 054.3 km~2。生态用地总体变化缓慢,但水域生态用地面积波动较大。苏南城市郊区土地系统有序程度快速提高,研究区东北部和南部土地利用无序程度增强;(2)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0.407持续下降至0.392。区域生境质量由0.328降至0.303;固碳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苏州东北部;水资源供给总量由157.33亿m~3升至165.41亿m~3;游憩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和太湖周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太湖中心以及嘉兴东南部;(3)区域生态综合指数均值下降0.026,苏州中部下降最为严重,形成大面积块状冷点,张家港市东部、溧阳市西部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形成多个局部热点区域;(4)识别出土地利用转型影响生态环境的四类区域:LC-EC区域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LH-EC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郊以及部分农村;LC-EH区域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无锡市以及太湖风景区;LH-EH区域主要分布在张家港市以及湖州市。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超  戴雪荣  
地貌环境与城市化相互关系是城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从城市地貌学角度分析了上海城市地貌特点和地貌形变过程,探讨了城市地貌形变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地貌形变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如城市防汛压力增大、地面积水愈加严重、城市河流淤积加厚、城市植被生境趋于单一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应对策略:(1)在黄浦江下游河口尽早修建挡潮闸;(2)沿黄浦江、苏州河修建生态防汛墙;(3)及时进行城市规划调整,在再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规划城市水面率和城市蓝线宽度,依据地貌形变的强弱来增加负地形(河流、湖泊)的比例,使已经损失的地面标高得到一定的补偿。上海只有充分重视城市地貌特点才能走上安全、健康、持续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天祥  黄就顺  
一、城市性质的演变澳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四百多年来,城市性质几度变化。 1557年葡人占据澳门以前,澳门是我国沿海渔舟停泊场所,盛产鱼(虫毫),是个渔港,兼有一些对外贸易,1553年(明穆宗隆庆初年)澳门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中站。 1557~1840年,澳门是欧亚贸易中心之一,是一个贸易商业城市,1557~1685年期间是我国唯一对外口岸。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澳门虽然是个自由港,但是英国占据我国香港以及我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强  高楠  
文章基于2000~2013年中国34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城市蔓延影响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及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蔓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负,对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正面影响,表明城市空间快速且低密度的扩张即城市蔓延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减轻了城市环境污染。研究还表明,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正,意味着中国当前还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的左侧,尚未达到碳排放峰值,同时,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解决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立国  周国华  
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根据1992、1999、2007年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整体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内部形态演化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比较明显,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圈层,而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大,公共设施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小;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文辉  
设计控制是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好的城市形态的追求是控制目标。因而,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形态是设计控制的基础。从城市空间外部特征来看,结构与脉络反映了城市形态基本的网状与线性特征,对于研究城市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设计控制角度出发,重点分析结构与脉络的内涵、层次、形态等特点。认为设计控制的目标应当超越一般意义上公共利益,对"目标的目标——好的城市形态"的追求才是其根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设计控制的工具目标与价值目标,即:工具目标——作为规划管理过程对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利益"的追求;价值目标——建立在好的城市形态理解上的对设计控制本身目的的追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