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4)
2023(13637)
2022(11728)
2021(10736)
2020(8928)
2019(20367)
2018(19829)
2017(37700)
2016(20856)
2015(23044)
2014(22808)
2013(22556)
2012(20512)
2011(18426)
2010(17944)
2009(16223)
2008(15657)
2007(13305)
2006(11420)
2005(9567)
作者
(62234)
(51531)
(51052)
(48589)
(32788)
(24784)
(23084)
(20402)
(19659)
(18003)
(17522)
(17356)
(16339)
(15991)
(15856)
(15831)
(15585)
(15324)
(14757)
(14558)
(13104)
(12445)
(12247)
(11675)
(11573)
(11398)
(11323)
(11213)
(10423)
(10258)
学科
(80025)
经济(79936)
管理(59125)
(54841)
(44825)
企业(44825)
方法(38241)
数学(33475)
数学方法(33146)
中国(22939)
(20891)
(19451)
(18968)
业经(17549)
地方(17300)
(15283)
贸易(15274)
(14786)
农业(14324)
环境(13788)
技术(12963)
理论(12881)
(12733)
财务(12671)
财务管理(12654)
(12497)
(12397)
企业财务(12005)
(11430)
(10572)
机构
大学(294577)
学院(291870)
管理(117720)
(111545)
经济(109039)
理学(103724)
理学院(102530)
管理学(100713)
管理学院(100216)
研究(98336)
中国(69329)
科学(65480)
(62789)
(53936)
业大(50261)
(49529)
(47502)
研究所(46004)
中心(43858)
农业(43022)
(40126)
财经(39588)
北京(38985)
(38191)
师范(37703)
(36282)
(36180)
(32975)
经济学(32742)
师范大学(30885)
基金
项目(214669)
科学(167437)
基金(155721)
研究(149666)
(138689)
国家(137586)
科学基金(117347)
社会(94006)
社会科(89159)
社会科学(89133)
基金项目(84278)
(83900)
自然(79585)
自然科(77718)
自然科学(77695)
自然科学基金(76271)
(71607)
教育(67833)
资助(63082)
编号(59674)
重点(48099)
成果(46136)
(46012)
(45397)
(44562)
科研(41638)
创新(41598)
计划(41098)
课题(40729)
大学(38883)
期刊
(112845)
经济(112845)
研究(80899)
学报(54152)
中国(49232)
(47227)
科学(47148)
大学(39560)
管理(39526)
学学(37607)
(33521)
农业(32933)
教育(29059)
技术(22759)
(19371)
金融(19371)
业经(19314)
经济研究(18457)
财经(18038)
(16868)
问题(16493)
科技(15990)
(15271)
图书(14861)
业大(14831)
(14546)
理论(13737)
资源(13468)
技术经济(13349)
商业(13006)
共检索到400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范晨璟  田莉  李经纬  
我国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空气质量恶化现象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探索城市扩张与空气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成为热点话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空气质量与城市形态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同时对与空气质量相关的探索性城市形态指标研究进行了梳理。现有文献表达了以下观点:(1)不同城市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空气污染排放,工业、能源、居住污染排放可以通过规模类形态指标测度,交通污染排放可以通过密度类、形状类、功能结构类城市形态指标测度;(2)通过优化建筑形态、强度、布局,以及构建城市通风廊道有助于降低城市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慧   唐静   祝树森   邱朝乐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慧   唐静   祝树森   邱朝乐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梦雨  张建华  
根据产业集聚与空气污染理论模型,当技术进步的作用强于产业规模与经济结构的作用时,产业集聚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反之亦然。以开发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将开发区数据与各城市每日API数据相匹配,利用83个城市的月度数据建立了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来看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空气质量,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空气质量度量的异质性、剔除严重污染城市与直辖市的数据后依然稳健。此结论具有区域差异,在中东部地区成立,在西部地区不成立。以技术进步为传导机制进一步分析产业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空气质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纯  张世秋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雾霾天气现象,严重影响公众健康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综述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相关文献,分析和识别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国背景下大都市圈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的研究框架。通过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献综述发现,空气污染物来源和作用机制迥异;空气质量受到城市密度、土地开发模式和交通布局等城市形态因素的综合、复杂影响;低密度、机动车导向的蔓延城市形态被认为不利于空气质量。中国目前针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空气质量影响研究主要从气象学和环境科学视角切入,集中在污染源的识别、源强及扩散等方面,也有地理学者关注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但尚缺乏对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基于上述国...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郭际  郭莹莹  吴先华  
"政治性蓝天"等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中的独特现象。为了研究这种重大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持续期,以及影响的空间范围等,本文采集了我国140 个城市2015年1月2日到2018年11月28日的日度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合成空气质量指数的单项污染物浓度等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国家层面的政治会议、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重大活动涉及到的城市空气质量在重大活动期间显著改善。(2)从单项污染物浓度来看,重大活动期间,颗粒物降低得最为明显,其次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3)在重大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指数和各个单项污染物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趋势,甚至超过平常时期的水平。(4)重大活动不仅会影响活动举办城市的空气质量,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每次重大活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范围大约在活动城市周围800公里以内,且距离主办城市越远影响越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方怡青  曲凌雁  
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聚焦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以城市自身的自组织机制解决产生于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基于现有研究,本文首先对城市形态及空气质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选取了现有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它们进行表征,分别总结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指标例如城市规模、城市密度、城市形状与空气质量之间关系,并梳理了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其他城市特征。继而从交通、住房和产业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相关性背后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一个以概念界定、指标选取、相关性分析和机制探究为内容的研究框架,并指出了这个问题未来的研究前景与重点方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婷  顾建福  
本文采用2009~2020年254个企业OFDI及所处城市空气污染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 OFDI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显著为负,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地区空气质量;(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存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OFDI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等方式改善空气质量存在最优区间;(3)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环境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就东道国而言,对高度开放且环境规制程度良好的东道国进行投资能有效降低母国的空气污染水平;就母国而言,处于严重空气污染地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使空气质量得到更显著的改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知  李浩然  
为改善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特别是减少北方地区供暖季节的雾霾天气,国务院于2013年提出了治理空气污染问题的"大气十条"政策。本文利用258个地级市的数据,对"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助于减轻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对其空气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地区层面因素、秸秆燃烧点、其他能源使用量、各种气象条件、节假日因素以及各种固定效应后,冬季供暖确实显著加重了北方地区的空气污染。相对于南方地区,实施"大气十条"政策显著减轻了北方地区冬季空气污染程度,但是这一作用仅在供暖季节显现,这说明"大气十条"政策主要是通过与供暖相关的机制改善了北方地区冬季的空气质量。本文进一步设置"煤改气"指标,发现"煤改气"虽然可以改善北方地区冬季空气质量,但是通过测算可知其使用成本远远高于燃煤供热。更进一步地,本文将发电用煤作为清洁用煤的代理变量,发现清洁用煤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如果用先进燃煤锅炉集中供热,减少散煤和燃煤小锅炉,将有效改善北方地区冬季空气质量,而且更加符合中国"富煤、少油、缺气"的现实资源禀赋状况,长期看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莉  王五一  廖永丰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是污染物产生的健康效应评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空气质量健康影响评估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风险评估。完整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框架包括危害鉴别,剂量—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四个环节。作者对城市空气质量数值模拟、人口暴露、大气污染物毒理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现状分别阐述,从研究尺度,研究方法和健康效应的量化指标角度剖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的趋向及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学渊  李婧薇  赵连阁  
文章从城市人口规模与房地产及商业市场动态变化的现实条件出发,阐释地铁开通的交通替代和交通创造效应的作用机理,基于2014~2018年中国21个城市19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日度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新开通地铁线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通替代效应与交通创造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地铁开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异质性:(1)在常住人口规模为400万~700万的城市,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地铁开通提升了空气质量;(2)当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700万~900万之间时,交通替代效应可能被交通创造效应抵消,地铁开通并未明显改善空气质量;(3)在常住人口规模大于900万的城市,交通创造效应超过交通替代效应,空气质量在地铁开通之后不升反降。因此,对于交通需求不断增加的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来说,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周边的职住平衡,实施污染型交通方式的绿色化升级,激励居民的绿色出行,是治理交通污染的根本性举措。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肃昌  马素琳  
建立了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结果显示,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城市产业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正向的;城市公共交通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总体上是显著的;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总体上会降低空气质量;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城市绿化因素的作用均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力  
本文将模糊数学理论运用于对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之中 ,构建出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模糊评价的数理经济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