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5)
2023(7825)
2022(6544)
2021(5912)
2020(4731)
2019(10772)
2018(10847)
2017(20727)
2016(11494)
2015(12968)
2014(13102)
2013(12752)
2012(11512)
2011(10412)
2010(10681)
2009(9193)
2008(8990)
2007(8162)
2006(7127)
2005(6077)
作者
(33432)
(27818)
(27732)
(26222)
(17668)
(13169)
(12630)
(11028)
(10609)
(9891)
(9595)
(9394)
(8716)
(8682)
(8668)
(8476)
(8401)
(8140)
(8064)
(7855)
(6880)
(6854)
(6716)
(6373)
(6317)
(6128)
(6120)
(6118)
(5557)
(5485)
学科
(53696)
经济(53662)
管理(33325)
(24205)
方法(23868)
数学(21662)
数学方法(21100)
(19856)
企业(19856)
地方(15365)
中国(14810)
环境(13852)
(11368)
(10165)
理论(9230)
业经(9138)
地方经济(8721)
(8550)
(8224)
(7663)
资源(6960)
城市(6887)
农业(6797)
(6724)
教学(6461)
(6426)
贸易(6422)
技术(6228)
(6118)
(5966)
机构
学院(161911)
大学(158018)
管理(62617)
(61149)
经济(59507)
理学(54070)
理学院(53385)
研究(52774)
管理学(51904)
管理学院(51623)
中国(38508)
科学(35504)
(34419)
(26317)
(24934)
中心(24583)
业大(24490)
研究所(24231)
(24185)
(24067)
(22051)
师范(21841)
北京(21295)
财经(20304)
(20086)
(20083)
技术(19631)
农业(18941)
(18286)
经济学(18246)
基金
项目(115165)
科学(91296)
基金(82202)
研究(81802)
(72355)
国家(71854)
科学基金(62570)
社会(50984)
社会科(48510)
社会科学(48496)
(47526)
基金项目(43569)
自然(41849)
自然科(40934)
自然科学(40926)
自然科学基金(40054)
(39881)
教育(38409)
资助(33728)
编号(33277)
重点(26454)
(25817)
成果(25089)
课题(23913)
(23809)
(23637)
创新(22345)
计划(22092)
科研(21711)
国家社会(20952)
期刊
(65383)
经济(65383)
研究(41936)
中国(30679)
学报(23530)
科学(23218)
管理(22173)
(20475)
教育(19198)
(18252)
技术(17800)
大学(17648)
学学(16709)
农业(14326)
统计(11410)
(10527)
业经(10477)
(10238)
金融(10238)
经济研究(9964)
资源(9687)
决策(9526)
问题(9385)
财经(8734)
技术经济(8497)
(8306)
(8281)
科技(8048)
(7602)
城市(7529)
共检索到229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宇翔   曾勃   李海龙   郭振伟   魏慧娇   何莹   丁宏研   刘原鑫  
碳排放计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实基础,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是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城市建筑领域碳排放计算模型至关重要。梳理了影响建筑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构建了建筑领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通过情景分析预测了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仅推行高节能率的节能建筑,碳排放将持续增长,至2035年达到924.94万t;单独依靠能源供应端或消费端的绿色化发展虽可有效抑制碳排放,但依然未见峰值,而协同发展下,不仅可将碳排放削减至612.10万t,且可实现在2034年碳达峰。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妍  欧国立  
气候变化问题十分复杂,涉及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因素,交通排放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该文聚焦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在交通政策研究中的应用,共采集涵盖科学引文数据库、科学指南、中国知网等主要数据库的78篇实证研究文献,其中超过50%的文献关注了低碳交通政策的影响。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低碳交通政策评估领域的CGE模型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低碳交通CGE模型建模可从政策研究、模型构建和协同效益3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文提出了将“避免型/转换型/改善型规划/制度/经济/信息/技术(avoid/shift/improveplanning/regulatory/economic/information/technological, ASI-PREIT)”结构的低碳交通政策矩阵纳入可达性因素的空间可计算一般均衡(spatial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SCGE)模型的建模思路,并进行了协同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低碳交通广义协同效益研究,为拓展低碳交通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力军   冯江林   孙玉璇  
我国于2020年明确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但学术界在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构建和实现路径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为探索和构建更为有效、准确的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并提出可行的实现路径,首先,分析和选取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与指标,建立起STIRPAT拓展模型;其次,依托排放系数法及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来计算历史数据,运用岭回归算法得出STIRPAT拓展模型中各个指标的弹性系数;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区域碳排放量进行不同发展情景的预测。其中,预测模型采用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21年)的数据,预测天津市未来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峰值和碳达峰时间,进而深入探索区域实现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以期为区域碳排放达峰的预测理论拓展和实践,以及绿色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辅助,为实现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路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力军   冯江林   孙玉璇  
我国于2020年明确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但学术界在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构建和实现路径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为探索和构建更为有效、准确的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并提出可行的实现路径,首先,分析和选取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与指标,建立起STIRPAT拓展模型;其次,依托排放系数法及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来计算历史数据,运用岭回归算法得出STIRPAT拓展模型中各个指标的弹性系数;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区域碳排放量进行不同发展情景的预测。其中,预测模型采用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21年)的数据,预测天津市未来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峰值和碳达峰时间,进而深入探索区域实现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以期为区域碳排放达峰的预测理论拓展和实践,以及绿色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辅助,为实现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路径参考。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昀  胡珉  塔娜  孙海涛  郭毅峰  周武爱  郭昱  张皖哲  冯建华  
大语言模型是自然语言处理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包括政务在内的诸多领域。首先,介绍了统计语言模型、神经网络语言模型等早期语言模型的研究进展;其次,重点综述了大语言模型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情况,包括政务文本分类、政务问答、政务命名实体识别、舆情风险识别和政务关系抽取,并提出政务大语言模型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数据多模态化、正确面对“模型即服务”趋势、注重数据高安全性、明确责任边界。此外,还提出了政务大语言模型研究的技术路径。大语言模型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及其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大语言模型将在政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秋贤  高志强  宁吉才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CO2排放也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作者认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应只体现在其绝对排放数量上,更要体现在其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兼容度差异上。因此本文首先运用IPCC2006清单法计算出了2010年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数量,然后对之进行了空间差异分析。接着在综合考虑碳排放的生态、公平和效率前提下,尝试性地构建了碳排放区域差异的3E模型体系,并用之进行了具体计算。结果表明,虽然广东、湖北、四川和黑龙江等省的碳排放绝对量大,但这些省份的Y3E值均大于1,表明这些区域的碳汇能力很强,无论从生态、公平还是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其碳排放都是在其省域的生态承载范畴之内。由此证明新构建的3E模型对...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叶少帅  
建筑产业能耗高,碳排量大,而施工过程的碳排又是建筑业碳排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基于国内施工阶段碳排研究现状,阐述施工碳排的计算方法,并从材料设备运输、施工现场、配套设施及施工废弃场四个方面建立施工阶段碳排计算模型,为量化国内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探讨建筑减排潜力提供参考。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李静  包昀培  
将物化阶段温室气体排放归结为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运输等三大碳足迹来源,以其构成建筑物物化阶段碳足迹,并基于BIM技术及《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获取建筑的材料及机械工程量清单,运用碳足迹因子法计算三类碳足迹,形成建筑物物化阶段碳足迹计算快速模型。结合案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可信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连  华欢欢  王世伟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提出直接碳排放效应和间接碳排放效应用来测算综合碳排放效应。通过行业的碳排放量和行业增加值之间的回归分析测算出直接碳排放系数,再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完全消耗系数乘以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两者相加得到综合碳排放效应,此种方法成功的回避了投入产出表编制量少及以往研究中缺少对二氧化碳吸收方面的弊端。并且通过2004—2012年碳排放量和人均产业增加值及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得出实证结论:2005年、2007年及2012年中由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作用使得建筑业人均产业增加值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就会综合引起碳排放量变化了21.29、25.80及25.69百分点;建筑业间接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较大;并且农林牧渔业消减了总效应的30.57%、8.19%和9.44%。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唐晓灵  刘嘉敏  
在对BP神经网络、LSTM网络和PSO-LSTM模型在碳排放预测方面进行对比选优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好的PSO-LSTM模型在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下,分别对建筑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的建筑碳排放峰值分别为226 774.56万吨、239 738.11万吨和253 379.47万吨;达峰时间分别为2029年、2032年和2033年。可见,在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下,仍难在2030年前实现建筑领域的碳达峰,还需采取相应的低碳措施来推进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亮   樊涛   慕群   周春雷   许中平  
基于“电—碳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和步骤,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自评估分析法和对比验证分析法,对模型输入指标、模型计算过程、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全过程、全环节评估,保障模型计算结果和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建立碳排放核算方法评估标准体系,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场景应用需求制定推广应用规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晓红  赵贺春  高诚  
本文以电解铝生产的碳排放数据为切入点,通过工业生产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边界的划定、确定优先序以及数据整理等,构建了符合该行业生产实际的低碳排放计量模型,对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准确测定与计量,并从计量参数的不确定性和计量模型的稳定性两个方面进行了检验,得出该计量模型可以相对有效且精确对该行业碳排放水平进行测定,及加快节能降耗等新技术的研发步伐是电解铝企业低碳生产重点的结论。弥补了现阶段该行业实际生产过程没有统一、定量、全方位考核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量方法的缺陷,并进一步为国家环保部门制定适宜该行业及配套相关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与测算方法,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宏  卢媛媛  蔡伟光  谢倩  
为了响应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有效的指导建筑碳排放交易工作的展开,实现建筑的节能降耗从而创造低碳城市,尝试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框架下,对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通过文献查阅法分析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特点,进一步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外现有实践进行对比,最后从减排性质、总量确定、实施路线、分配方法等方面提出初步建立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框架的建议,为推动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支撑。最终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序的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将会日益凸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如云  刘清  
研究碳税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是制定政府和企业双赢的碳约束政策的基础。建立了碳税约束的生产库存模型,讨论碳税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库存计划和碳排放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对碳税税率变动的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碳税政策下,企业可以主动调整生产和库存安排以减少运营中的碳排放,从而降低碳税成本;单位生产成本越高的企业对碳税的敏感性反而较弱,即碳税政策对该类企业减排的约束效果不好。最后依据研究结论,针对生产企业和碳约束政策的制定者分别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彦鑫  梁吉业  
生态城市已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五位一体"的生态城市系统理论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建立生态城市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城市理论。同时,以山西省11个地级城市生态城市建设为例,选取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山西省各市下一步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