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33)
- 2023(2978)
- 2022(2490)
- 2021(2292)
- 2020(1709)
- 2019(4035)
- 2018(3625)
- 2017(6796)
- 2016(3721)
- 2015(4071)
- 2014(3933)
- 2013(4033)
- 2012(3769)
- 2011(3589)
- 2010(3546)
- 2009(3307)
- 2008(3246)
- 2007(2816)
- 2006(2612)
- 2005(2259)
- 学科
- 济(16890)
- 经济(16865)
- 管理(9532)
- 中国(8467)
- 业(7009)
- 城市(5989)
- 地方(5914)
- 农(5131)
- 方法(4683)
- 环境(4403)
- 城市经济(4330)
- 数学(4323)
- 数学方法(4281)
- 农业(3822)
- 企(3511)
- 企业(3511)
- 学(3457)
- 发(3246)
- 业经(2998)
- 贸(2821)
- 贸易(2821)
- 易(2716)
- 资源(2554)
- 收入(2528)
- 财(2488)
- 方城(2474)
- 划(2468)
- 地方经济(2124)
- 土地(2110)
- 发展(2093)
- 机构
- 学院(55960)
- 大学(55186)
- 济(22837)
- 研究(22448)
- 经济(22117)
- 管理(18780)
- 理学(15741)
- 中国(15615)
- 理学院(15470)
- 管理学(15202)
- 管理学院(15101)
- 科学(14591)
- 京(12424)
- 所(11447)
- 研究所(10459)
- 农(9696)
- 中心(9615)
- 财(9103)
- 院(8718)
- 范(8663)
- 师范(8602)
- 江(8591)
- 业大(8587)
- 北京(7701)
- 农业(7674)
- 经济学(7507)
- 财经(7485)
- 科学院(7169)
- 州(7135)
- 师范大学(7104)
- 基金
- 项目(40034)
- 科学(31459)
- 基金(29005)
- 研究(27971)
- 家(25859)
- 国家(25647)
- 科学基金(21772)
- 社会(19045)
- 社会科(18089)
- 社会科学(18085)
- 基金项目(15723)
- 省(15362)
- 自然(13792)
- 自然科(13377)
- 自然科学(13372)
- 划(13189)
- 自然科学基金(13091)
- 教育(12049)
- 资助(11032)
- 编号(10708)
- 发(9330)
- 重点(8999)
- 部(8422)
- 国家社会(8381)
- 成果(8223)
- 课题(7889)
- 创(7604)
- 发展(7562)
- 展(7475)
- 计划(7241)
共检索到82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岚 宫浩钦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源自于制度缺失、集体无意识以及社会失范等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应采取建立准则、完善制度,大力宣传、普及教育以及明确主体、分工协作等对策。
关键词:
工业遗产保护 问题 对策 社会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丽华
引入路径依赖理论框架,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工业遗产社区在一系列正增长机制影响下,形成"单位制"、"政府主导"保护路径,并衍生出体制、政策、主体及资金方面的负锁定效应。在以旧城改造为主导模式的城市更新进程中,应通过构建多元化保护主体,创建遗产保护政策体系,建设社区商业综合体,创新产业化利用方式等路径,突破目前保护路径的闭锁效应,实现工业遗产社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韩福文 何军 王猛
目前,我国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模式仍以工业建筑(群)或工业遗产片区保护模式为主。在对中外工业遗产保护模式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进行详细评述的基础上,本文对沈阳老工业城市的物质性工业遗产和非物质性工业遗产进行了分析,提出沈阳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应选择城市意象保护模式,这种模式符合沈阳老工业城市实际,对沈阳老工业城市建设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邓清华 千庆兰 黄婷薇 周涛
目前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功能定位主要存在功能单一、效益低下和功利性较强的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的准确把握。本文认为工业遗产再利用功能定位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的因素: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区域产业因素、城市规划限制、区位条件、生态环境、公众意愿、本体条件、企业与开发商行为七个方面,再利用功能定位时应该综合分析这些因素。
关键词:
工业遗产 再利用 功能定位 影响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昕 柴琳
回顾了鼓浪屿将核心价值确定为国际社区的发展过程,指出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提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社区文化遗产在本质上属于易损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共区域,作为对历史文化土地市场失灵的一种矫正,有关保护活动必须把建立适宜的保护商业模式放在核心位置。保护商业模式的滞后是制约我国社区遗产保护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摆脱困境鼓浪屿宜尽早建立船票一门票商业模式。
关键词:
鼓浪屿 社区文化遗产 保护商业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锐 李早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是顺应存量规划需求的重要实践。在当代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工业地块和遗产的置换再利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主题之一。通过历史论证与实践分析,以上海市为空间范围,以工业厂区的生成语境与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把握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转型前的工业遗产主要呈现为以传统生产业为主导的封闭厂区和废弃污染的工业棕地。提出经济方面产业融合、联动再生,空间方面异质同构、秩序重组,文化方面内涵延续、品位提升,以及生态方面集约协同、绿色低碳的工业遗产转型路径,进而由路径建立链接关系,形成以经济转型为基础,空间、文化和生态转型相互作用关联的再生运作机制,为工业遗产的科学转型提供指导依据,推动其向协同可持续的后工业园区的转型再生。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马克和 吕江
开征遗产税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特别是当前在国际税收竞争、全球减税浪潮和我国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探讨遗产税,其气氛虽显得不太友好,但鉴于我国居民收入和财产差距日渐拉大的社会现实,开征遗产税应考虑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我国开征遗产税面临税制要素不够明确、隐性合法遗产(资产)不易显性、征税技术存在障碍、征税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和国民尚存抵触等系列难题。未来应从完善遗产税税制要素、隐性合法遗产(资产)显性化、提升征税技术水平、提高征税效应和增强全民纳税意识等方面入手,逐步为我国开征遗产税打好基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新军 阙维民 孙怡
城市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成为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文化地理学的"地方性"理念为再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贴近实际的遗产利用方案。在分析新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理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地方性"的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概念模型,并以英国凯瑟菲尔德市遗址城市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霞 李云开 杨亮 冯小航
加强建党建国历史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的保护传承,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名城保护传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将新中国时期的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外延拓展的重要对象,将其保护传承有机纳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两办意见”题中应有之义,契合高质量城乡建设工作方向。从背景和对象、工作基础、价值和名录、保护传承举措四个方面初步探讨“新中国城市型工业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传承框架构建思路,以期为建设更加全面、系统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添砖加瓦。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武乾 杨建宏 徐树文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空间资源,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现有工业遗产名单中部分案例,提出分类分级、以用促保、整体性保护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思路,构建业态选择、空间再造、社区重构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路径,希望为城市更新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贺海芳 郑侃 黄惠贞 李想
旨在对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后的环境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为城市居民判断其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以层次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采集到的数据为基础,运用AHP法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分析工业遗产项目再利用后运行过程中的规划布局、空间功能、环境品质及使用感受,选取南昌市2个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作为实证对象,对指标权重值、项目层评价以及方案层等综合评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对目前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丁新军
随着我国城市更新速度加快,保护市区重要工业遗存成为重要现实课题。发展旅游业,改造为开放式主题公园、城市历史公园等成为适应性再利用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理念,对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具有借鉴价值。本文基于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理学理论,探索性构建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概念性理论框架,并结合美国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国家历史公园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应兼顾文化的空间研究和空间的文化化研究,在促进"地方感"形成的同时,强化"地方认同",立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突出标志性构筑物、宏观可视性、情境化再现、形象意义认同和变化关系考量等视角介入,加强原有场所价值,凝聚"地方性"认同感,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贺海芳 郑侃 黄惠贞 李想
旨在对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后的环境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为城市居民判断其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以层次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采集到的数据为基础,运用AHP法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分析工业遗产项目再利用后运行过程中的规划布局、空间功能、环境品质及使用感受,选取南昌市2个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作为实证对象,对指标权重值、项目层评价以及方案层等综合评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对目前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2012年11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与会代表认识到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在城市科学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杨慧芳
自1958年荷兰首次开征遗产税以来,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征了遗产税。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开征遗产税的呼声很高,似乎开征遗产税已指日可待。然而,任何一种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离不开培植它的文化土壤,必须与其文化系统相容。现行文化条件下,我国开征西方模式的遗产税仍然存在不可行性,如中国人价值感的来源、对待财富的态度、继承的观念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国情不同,制度不能照搬,所以我国目前开征遗产税的条件尚未成熟。但作为一种完善税制、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调节收入差距税种,我国未来开征遗产税依然有其重要意义,应适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建立健全公民的死亡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和财产登记制度、个人...
关键词:
遗产税 文化差异 制度准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