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69)
2023(6234)
2022(5393)
2021(4945)
2020(4096)
2019(9910)
2018(9541)
2017(18660)
2016(10341)
2015(11148)
2014(11099)
2013(11107)
2012(10511)
2011(9297)
2010(9178)
2009(8313)
2008(7903)
2007(6818)
2006(6039)
2005(5266)
作者
(29840)
(24766)
(24554)
(23618)
(15785)
(12388)
(11314)
(9826)
(9651)
(8768)
(8692)
(8378)
(8023)
(7855)
(7675)
(7547)
(7476)
(7347)
(7225)
(7157)
(6393)
(6078)
(6002)
(5750)
(5647)
(5498)
(5419)
(5369)
(5003)
(4958)
学科
(46026)
经济(45998)
管理(23671)
(20444)
方法(18016)
数学(16592)
数学方法(16389)
地方(15701)
(15181)
企业(15181)
中国(13927)
(11568)
(9642)
环境(8695)
业经(8678)
(8373)
农业(7922)
城市(7691)
地方经济(7241)
(6979)
产业(6391)
(5959)
(5917)
资源(5627)
城市经济(5621)
结构(5579)
(5467)
理论(5236)
(5139)
贸易(5135)
机构
大学(139418)
学院(139032)
(55074)
经济(53640)
研究(52564)
管理(51446)
理学(44439)
理学院(43681)
管理学(42706)
管理学院(42436)
中国(38135)
科学(35604)
(32201)
(26789)
研究所(24783)
(24037)
中心(23949)
(22626)
业大(22296)
(21819)
师范(21635)
(21466)
(20389)
北京(20172)
农业(18838)
财经(18384)
师范大学(17940)
(17465)
(16701)
经济学(16640)
基金
项目(102164)
科学(80813)
基金(73738)
研究(71057)
(65459)
国家(64992)
科学基金(55848)
社会(45297)
社会科(42996)
社会科学(42982)
基金项目(40731)
(40280)
自然(37519)
自然科(36597)
自然科学(36591)
自然科学基金(35876)
(34762)
教育(31234)
资助(29358)
编号(27501)
重点(23750)
(23399)
(21462)
成果(20685)
(20232)
课题(20057)
计划(19744)
科研(19392)
创新(19202)
国家社会(18779)
期刊
(61412)
经济(61412)
研究(40991)
中国(27553)
科学(22494)
学报(22178)
(19856)
(16723)
管理(16259)
大学(16019)
学学(15068)
农业(13607)
技术(12187)
资源(12029)
教育(11925)
问题(9903)
业经(9535)
(9339)
金融(9339)
城市(9061)
经济研究(9055)
(9051)
财经(8176)
(8042)
统计(7795)
(7224)
(7217)
技术经济(7114)
现代(7044)
科技(6980)
共检索到204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文升  蒋华雄  曾菊新  朱丽霞  王晓芳  
采用结构调整系数定量描述工业结构调整度,引入地理联系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考察工业空间分布变动情况,然后建立工业结构调整度和工业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耦合模型。以武汉市1995—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强度(耦合强度C)和交互协调关系(耦合协调度D),据此划分不同的耦合水平,并分析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工业结构较初期发生了较大变化;2)工业分布长期呈现非均衡性,经历了由郊区向城区转移的过程;3)工业耦合协调类型大部分时期处于拮抗阶段,工业增长和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作用强度、耦合协调关系紧密相连。因此,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空间优化要协同进行,以取得结构调整和空间优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奉林  郭力娜  姜广辉  曲衍波  
为分析中小尺度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与交通条件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河北唐山市为案例区,选取交通网密度、加权平均时间距离、最短距离模型三个指标测算各县级行政单位交通差异性及综合交通优势度,进而对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现状与交通条件的空间耦合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唐山市休闲农业园区数量分布与各单因素交通条件有较明显相关性,但与综合交通优势度相关性不明显;各区县交通优势度与园区分布现状耦合度与协调度一般,仅丰润区两者耦合协调度较高,达到高度协调水平;说明目前休闲农业和交通发展水平相互促进力度较差,交通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建议在休闲农业园区分布密集地区加快交通建设,着重开发交通便利地区及辐射带附近优质农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佘冰  朱欣焰  呙维  徐晓  
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经过多年运行积累了大量历史事件数据,这类事件数据在空间上呈现明显集聚分布。确定事件发生的空间分布以及衡量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能够为城市管理资源的合理调配、划分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本文应用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对2011年1-8月间武汉市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的两类主体事件(占道经营和垃圾处理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占道经营事件的"热点"区域1-8月总体呈减少趋势,而垃圾处理事件的"热点"区域整体呈递增趋势;两类事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其特征空间尺度都为1000 m左右。研究表明,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能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一种针对城市事件空间集聚模式的直观的可视化分析手段,以及对空间集聚程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可为进一步统计建模分析奠定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祚  李江风  刘艳中  黄琳  
通过对1999年至2007年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分布情况的分析,初步探究了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空间分布情况的变化特点,着重分析了2007年武汉市在建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空间分布"集中化"和"边缘化"的新特点。结论为,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合理分布,能够避免"经济适用房阶层"的空间、心理隔离以及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党丽娜  梅杨  廖祥森  刘颖颖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环境问题,其不仅直接破坏环境质量,还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和分布状况具有一定的意义。选取武汉市不同交通圈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表土中Ni、Cd、Cr、Cu、Pb和ZN 6种重金属元素的累积状况和污染来源,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生态危害等级,并运用ArC GiS空间插值得到元素的空间分布图。得出以下结论:(1)就平均值而言,Ni、Cr、Cu 3种元素均在省背景值以内,Cd平均值约是国家二级标准的10倍,累积最为严重;(2)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种元素可聚类为两类,Ni、Cr和Cd、Cu、PN、ZN,前者主要污染源为气候、母质、年代等成土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珮珩  陈奕云  汤坤  余梦颖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结合路网修正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综合医院的可达性,分析包含未成年人群、老年人群在内的不同年龄结构人群的空间公平。结果表明:综合医院的可达性总体呈现长江西岸较高、东岸较低的特征,且各社区到达综合医院的便捷性差异较为明显。根据路网距离对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修正可以提高结果精度。多数综合医院的分布对高比例未成年人群社区和高比例老年人群社区无明显倾向性,未成年人群面临较严重的不公平问题。仅有少数综合医院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全局性和前瞻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梅  邹涛  
工业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和使用是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分新增、准存量和存量工业用地三个层次分析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确定工业用地底线空间、分类优化空间布局和细化工业用地政策等3个方面提出了引导工业用地集聚发展的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基于脆弱性与耦合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低耦合度意味着高脆弱性和不协调性,没有或低脆弱性则意味着高耦合度和协调度,从脆弱性的视角剖析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特征。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借助物理学中的容量模型,选取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经济转型试点城市——阜新市为样本城市,进行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时序动态耦合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从各子系统的序参量来看,系统内部结构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向协调、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变的趋势,且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经济主宰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内在关联;(2)从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来看,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由前期拮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经南  陈舒怡  王国恩  
选取武汉市沌口东风阳光城及青山区108街坊两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出行冷热点分析,对其土地利用、路网密度以及社会经济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社区在家庭出行碳排放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居住小区的土地混合度越低,家庭碳排放量越高;路网密度越大,公共交通站点越密集,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小;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差异与二者不同的开发历史、空间布局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最后,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雷  周敬宣  李湘梅  
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信息熵原理,通过计算生态经济熵、生态功能熵和城市生态系统总熵变,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规律;利用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两个指数,建立城市生态水平评价的定量模型。以武汉市1988~2004年城市生态系统发展为例,评价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熵、生态功能熵和城市生态系统总熵变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城市健康、有序水平不断提高;(2)武汉城市生态系统在经历了1988~1991年停滞发展期后,从1992年开始,生态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增加,近10年来都保持在基本协调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渠丽萍  张丽琴  胡伟艳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与规划因素;然后利用武汉市1993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主成分回归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增长、城市非农化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增量供给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选择土地产出率较高的工业用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促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和构建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细归  吴清  廖天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1982~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耦合程度呈现"圈层式"的分布特征,区县人口与经济呈集中化态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趋于一致;其人口与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不断向以武汉为核心区的"内圈"方向集聚,这种空间趋同和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研究阶段内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武汉主城区内,并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及其变化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党丽娜  杨勇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分析表层土壤中5种重金属(Pb、Zn、Cu、Cr和As)元素的含量水平及累积状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武汉市主城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生态危害等级,同时运用Arc GSI空间插值并绘制出5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内Pb、Zn、Cu、Cr、As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湖北省背景值,各元素的超标率分别为38.9%、62.2%、85.5%、83.3%、98.9%,As、Zn、Cu、Cr的累积较为明显;Zn变异系数最大,表现出强变异,Cu、Cr、As为弱变异,空间分布均一.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表明,各元素的污染指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三秀  常金奎  
鉴于目前各地低保标准计算方法不一,相关部门无所适从的现状,设立了可操作性强、数据易取性强的指标,对几种经典的低保标准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在综合了几种经典低保标准计算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从相关部门的应用需求出发,重构了低保标准的计算方法,并以武汉市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更科学地计算与确定低保家庭的低保标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鹏  胡守庚  杨剩富  成佩昆  
精准刻画城市住宅地价分布特征,对于科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有效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住宅地价与其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给地价分布精细模拟带来了挑战。论文旨在探索基于地理大数据和集成学习的城市住宅地价分布模拟方法体系,以满足快速、精准监测地价动态变化的需要。选取武汉市为典型区,以住宅用地交易样点、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 POI)和夜间灯光影像为数据源,以500 m分辨率网格为估价单元,提取POI核密度和夜间灯光强度作为住宅地价预测变量,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和bagging、stacking集成方法构建住宅地价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其精度。研究发现:(1)单个机器学习算法中,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预测精度最高,接下来依次是k最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k-NN)、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GPR)和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BP-NN);(2)在提升单个算法预测精度方面,stacking方法的性能优于bagging方法,使用stacking集成SVR和k-NN的地价预测模型精度最高,其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仅为8.29%,拟合优度R~2达0.814;(3)基于论文所构建模型生成的城市住宅地价分布图能有效表征价格圈层分布特征和局部奇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住宅地价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