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95)
- 2023(18456)
- 2022(16062)
- 2021(14820)
- 2020(12551)
- 2019(29345)
- 2018(28798)
- 2017(55461)
- 2016(30367)
- 2015(34221)
- 2014(34302)
- 2013(33927)
- 2012(31234)
- 2011(28111)
- 2010(28032)
- 2009(25917)
- 2008(25428)
- 2007(22427)
- 2006(19525)
- 2005(16887)
- 学科
- 济(126143)
- 经济(126012)
- 管理(85924)
- 业(80761)
- 企(65911)
- 企业(65911)
- 方法(61065)
- 数学(53437)
- 数学方法(52786)
- 农(33563)
- 中国(32035)
- 财(31667)
- 地方(28465)
- 学(27978)
- 业经(26673)
- 贸(25164)
- 贸易(25157)
- 易(24398)
- 农业(22663)
- 环境(21500)
- 理论(19953)
- 务(19935)
- 制(19897)
- 财务(19855)
- 财务管理(19808)
- 和(19069)
- 企业财务(18726)
- 技术(18286)
- 划(16974)
- 融(16726)
- 机构
- 大学(435552)
- 学院(435312)
- 济(172201)
- 管理(171620)
- 经济(168396)
- 理学(149575)
- 理学院(147806)
- 管理学(144985)
- 管理学院(144215)
- 研究(144068)
- 中国(105268)
- 京(92785)
- 科学(92734)
- 财(77197)
- 所(72495)
- 农(72332)
- 业大(67328)
- 研究所(66549)
- 中心(66367)
- 江(65841)
- 财经(63146)
- 范(58292)
- 北京(57778)
- 师范(57694)
- 经(57417)
- 农业(56928)
- 院(52916)
- 经济学(52508)
- 州(51435)
- 经济学院(47846)
- 基金
- 项目(304466)
- 科学(239210)
- 基金(221541)
- 研究(217011)
- 家(194174)
- 国家(192666)
- 科学基金(165673)
- 社会(136799)
- 社会科(129723)
- 社会科学(129688)
- 省(119245)
- 基金项目(118370)
- 自然(110202)
- 自然科(107600)
- 自然科学(107572)
- 自然科学基金(105618)
- 划(100408)
- 教育(99841)
- 资助(92288)
- 编号(87559)
- 成果(69304)
- 重点(68373)
- 部(66724)
- 发(64752)
- 创(62174)
- 课题(60167)
- 科研(58850)
- 创新(58105)
- 教育部(56791)
- 国家社会(56248)
- 期刊
- 济(181064)
- 经济(181064)
- 研究(120390)
- 中国(74750)
- 学报(71576)
- 科学(65123)
- 农(63913)
- 管理(58766)
- 财(58369)
- 大学(53348)
- 学学(50494)
- 农业(44186)
- 教育(42274)
- 技术(37273)
- 融(32860)
- 金融(32860)
- 业经(30554)
- 财经(29839)
- 经济研究(28611)
- 问题(25551)
- 经(25473)
- 业(23099)
- 图书(21714)
- 资源(21306)
- 统计(21227)
- 技术经济(21056)
- 版(20648)
- 科技(20393)
- 理论(19878)
- 商业(19432)
共检索到616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益 罗胤晨 李兆辉 文传浩
长江上游地区是支撑我国腹地经济的重要区域,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深化阶段,工业生态集聚是其工业转型的重要路径。依据工业生态集聚的内涵,本文从工业规模化集聚、创新化集聚和绿色化集聚三大维度构建工业生态集聚指标体系,利用2009-2019年长江上游地区3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地理探测器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生态集聚空间差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生态集聚水平逐年增强,具有“中心-外围”梯度式递减扩散的分布特征,呈现“东北区域高、西南区域低”的空间格局;(2)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生态集聚系统内部绝大多数驱动因子通过显著性检验,按照作用强度均值排序依次为工业创新化集聚因子驱动力>工业规模化集聚因子驱动力>工业绿色化集聚因子驱动力;(3)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生态集聚系统内部不同驱动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增强关系,且双因子增强关系的交互结果多于非线性增强关系的交互结果;(4)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生态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环境规制、信息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产业结构和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外生交互效应。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饶光明
基于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以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为线索进一步研究了产业创新问题。产业创新是指一个构成产业自身发展所需的各要素的创新和系统与环境创新的集合;产业创新的实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极化和边缘化效应:产业创新兴起与产业成长循环互动使产业集聚萌芽并优化;产业创新极化与产业繁荣循环互动使产业集聚强化;产业创新边缘化与产业衰退循环互动使产业集聚衰落分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春风 陶和平 刘斌涛 史展 郭兵 华娟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长江上游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库,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对土壤质地进行转换,采用EPIC模型计算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采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各亚类的可蚀性K值,将其链接至长江上游土壤图的属性表,得到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图,进而探讨土壤可蚀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土壤可蚀性以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三峡库区区域土壤可蚀性明显高于四川盆地地区;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游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谷地;平均K值为0.239 0,最大值0.41,最小值0.07土壤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欧阳婉桦 涂良军
运用多项式模型对长江上游地区工业三废污染进行EKC检验,并借助Logistic模型分析EKC拐点的时间路径,同时对污染的影响因素作面板数据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污染指标的选取不同,工业污染与人均GDP的关系也不同,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三废综合值与人均GDP分别是倒N型、倒N型、直线型、倒N型的曲线关系;不同曲线拐点对应的人均GDP、到达时间各不相同;长江上游地区三废减排难度也不等同。因此,政府应因地制宜,针对性地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长江上游地区 工业污染 EKC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叶明霞 罗国云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向前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文章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研究与量化分析,对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状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达到全载或超载状态,形势依然严峻。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提升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
长江上游地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 指标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立力 孙畅
本文利用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指标,对长江上游各地区36个二位数工业门类的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测度;同时,根据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产业集聚强化、形成、退化和劣势四个部分,并对4个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
长江上游地区 产业集聚 比较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师长兴
针对一般编制输沙模数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主要基于侵蚀量加权平均绘制输沙模数图的方法。利用1956~1987年152个水文站输沙资料和其他相关数据,将各水文站观测数据插补延长到同样的长度,通过侵蚀量加权空间插值制作了长江上游输沙模数分布图。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输沙模数插值结果要优于直接插值法的结果。所绘制的输沙模数图显示长江上游高产沙区主要集中于两个条带:一个是从北向南沿陇南和川滇山地延伸,另一个是从秦巴山地向东南,过川中丘陵北部,至黄陵背斜。同时,该图也揭示出在低产沙区存在局部高产沙斑块或条带;在高产沙区则存在局部低产沙斑块。充分反映了长江上游强烈的产沙空间变异性。
关键词:
长江上游 输沙模数 空间插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滕祥河 王钰莹 程莉 文传浩
环保投入不仅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战略基点,有助于引领推动由"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转变。文章以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为例,从环保投入切入,利用1997-2014年相关数据,首先分析了重庆市环境投入状况,然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重庆市环保投入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与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庆环保投入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环保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但对社会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环保投入 经济增长 社会就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滕祥河 王钰莹 程莉 文传浩
环保投入不仅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战略基点,有助于引领推动由"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转变。文章以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为例,从环保投入切入,利用1997-2014年相关数据,首先分析了重庆市环境投入状况,然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重庆市环保投入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与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庆环保投入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环保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但对社会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环保投入 经济增长 社会就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旭 汪怡鑫 赵菲菲
文章运用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沿线核心城市2007—2018年的工业生态效率(IEE),分析其时空跃迁特征,并引入莫兰指数与SDM模型实证检验IEE的空间相关性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时空特征来看,研究期内长江沿线核心城市IEE可分为工业快速起步、粗放同质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三大阶段,并出现由西向东、由上游向下游逐层递减的梯级分布特征;长江沿线核心城市IEE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低聚集、低高聚集的空间俱乐部现象;IEE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提升R&D投入能有效增强本地-邻地的IEE水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廷海 王点
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具有空间差异性。基于ESDA分析方法,建立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考察我国省际工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偏微分法对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呈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态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聚态势更加明显;工业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他地区会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性,从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勇辉 沈波澜 林森
本文使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测度模型,绘制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及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趋势图,检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的空间关联性,采用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得到如下结果:①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②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通过空间关联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也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多样化集聚不利于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发展,也对其邻近城市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③从地理区位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内陆城市技术创新进步,而多样化集聚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经济发达城市创新发展,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发达城市创新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上述研究对于城市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推动城市群跨地域创新活动开展,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小芳 赵宇鸾 李秀彬 薛朝浪 夏四友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系统聚类等方法,探讨其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呈"少强多弱"的特征,空间上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区向外围区域呈递减的趋势,且低值区总体成片分布;(2)生态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经济发展矛盾明显;(3)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4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丽岗
文章采用2005~2011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企业和家庭选址的视角,分析了大城市的集聚溢出效应对工资和住房价格分布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工资和住房价格均随(与高层级城市)距离的增加逐步减少;工资与房价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规模越小、层级越低,距离产生的负效应越大;与工资相比住房价格对距离更加敏感。
关键词:
集聚溢出效应 距离 工资 住房价格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段小梅 张耀华 赵旭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交流、融合,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这种差别是城乡之间合作、互通的基本动力,而且在科学合理的配置安排下可以转化为各自特色,促进协调发展。研究发现,在长江上游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庆和四川走在了云南和贵州的前面;处于城乡一体化的中高等级水平的地区比例,重庆和四川分别占到56.41%和42.85%。
关键词:
长江上游地区,城乡一体化 判断 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