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5)
- 2023(12143)
- 2022(10692)
- 2021(9899)
- 2020(8274)
- 2019(19462)
- 2018(19152)
- 2017(37949)
- 2016(20537)
- 2015(23219)
- 2014(23142)
- 2013(23028)
- 2012(21286)
- 2011(19250)
- 2010(19114)
- 2009(17456)
- 2008(17100)
- 2007(14731)
- 2006(12986)
- 2005(11066)
- 学科
- 济(87461)
- 经济(87351)
- 管理(59163)
- 业(56370)
- 企(46092)
- 企业(46092)
- 方法(43780)
- 数学(38630)
- 数学方法(38250)
- 中国(23155)
- 农(21899)
- 财(21358)
- 学(18756)
- 地方(18276)
- 业经(17684)
- 农业(15033)
- 贸(14495)
- 贸易(14490)
- 易(13957)
- 理论(13923)
- 制(13694)
- 环境(13554)
- 务(13366)
- 财务(13303)
- 财务管理(13278)
- 和(13062)
- 企业财务(12679)
- 技术(12641)
- 融(11730)
- 金融(11728)
- 机构
- 大学(302037)
- 学院(297730)
- 管理(121430)
- 济(118633)
- 经济(116035)
- 理学(106671)
- 理学院(105480)
- 管理学(103666)
- 管理学院(103142)
- 研究(97730)
- 中国(69755)
- 京(63844)
- 科学(61456)
- 财(53638)
- 所(48188)
- 农(45809)
- 业大(44707)
- 财经(44569)
- 研究所(44324)
- 中心(43433)
- 江(41448)
- 经(40690)
- 范(40086)
- 北京(39964)
- 师范(39747)
- 经济学(36315)
- 农业(36054)
- 院(35580)
- 州(33987)
- 财经大学(33563)
- 基金
- 项目(211026)
- 科学(167064)
- 基金(155319)
- 研究(152443)
- 家(135011)
- 国家(133934)
- 科学基金(116036)
- 社会(97241)
- 社会科(92226)
- 社会科学(92201)
- 基金项目(83437)
- 省(80711)
- 自然(76623)
- 自然科(74875)
- 自然科学(74858)
- 自然科学基金(73514)
- 教育(69931)
- 划(68724)
- 资助(64329)
- 编号(61134)
- 成果(49281)
- 部(47170)
- 重点(46661)
- 发(43865)
- 创(43250)
- 课题(41711)
- 教育部(40733)
- 创新(40336)
- 科研(40283)
- 国家社会(39905)
- 期刊
- 济(122589)
- 经济(122589)
- 研究(87136)
- 中国(47725)
- 学报(47218)
- 科学(44022)
- 管理(41598)
- 农(40310)
- 财(37857)
- 大学(35671)
- 学学(33655)
- 教育(30041)
- 农业(28105)
- 技术(23793)
- 融(22730)
- 金融(22730)
- 财经(21370)
- 经济研究(19587)
- 业经(19428)
- 经(18083)
- 问题(18038)
- 图书(15328)
- 理论(14965)
- 技术经济(14257)
- 科技(13963)
- 实践(13756)
- 践(13756)
- 业(13708)
- 现代(13585)
- 版(13353)
共检索到414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详实的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居民实际的区位选择。首先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研究支付意愿与区位选择差异性的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和区位选择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高收入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种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市场力量已经在居住区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量住房流动性低和一部分居民的融资能力不足仍阻碍了其自由的区位选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翔实的社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影响支付意愿相对水平的各项因素。首先,本文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是家庭个体特征,一组是城市形态特征,同时分析了支付意愿梯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高收人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另外,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
关键词:
居住区位 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梯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本文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居住区位调查数据,利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研究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可归纳为家庭层面和城市层面两部分,前者包括收入、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等,后者则包括住房价格、城市扩张程度、郊区市政设施便利程度等,实证结果表明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且符合理论预期。收入较高的群体仍喜好选择距离城市中心偏近的居住区位,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向郊区转移的主要因素。这些实证结论能够对城市发展布局和居住用地的规划开发起到决策支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旺 张文忠
随着我国城市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居民由被动的接受住房转变为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主动的选择,消费者在住房市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文章以“万科青青家园”为例,采用比奇的分异度指数和GIS分析方法,对购房者的社会属性特征、工作地、原居住地等微观因素与居住地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上,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趋向于选择相同的居住区位,社会经济属性的作用和居住分异现象在居住区位选择中开始凸显;受房价和经济实力的约束,年轻型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方向已向郊区外移;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则是居住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时间对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原居住地、消费观念和信息搜寻等对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居住区位 选择行为 微观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武永祥 黄丽平 张园
基于交通资源、商服资源、小区品质、自然环境等四个维度的宜居型特征构建区位选择集,从居住基本需求和居住实现能力两个维度个体自身属性特征阐述区位选择驱动因素,提出假设,建立了居住区位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最后结合哈尔滨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找出居民不同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和住宅开发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宜居性特征 结构方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洁
居住区位在移民的社会融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代中国,大量移民迁居城市寻求机会,但大多数居住在相对落后的城市边缘地带。采用在上海展开的随机问卷调查,考察定居郊区对移民融入城市所产生的区位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影响的情况下,郊区移民不仅在收入上低于中心城区移民,而且建立群际间的社会关系的机会也显著降低。郊区居民几乎无望迁居资源更为丰富的中心城区,很可能长期困于郊区。应对新常态下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型,亟需为郊区移民聚居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给予移民在城市中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移民在城市中的融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刘旺
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影响着居住空间结构,城市社会分异、种族隔离、人口迁居和住宅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居民住宅区位再选择行为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居住区位对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西方城市居民居住区位再选择行为模型构建的基础和研究视角,并且重点介绍和评述了西方居住区位决策与再选择的主要模型。
关键词:
居住区位 选择行为 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武力超 杨帆 姜炎鹏 肖成琳
近几十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实施并购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区位选择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基于Probit模型,采用2004~2019年中国企业发起的2122件跨国并购数据,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与全球城市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异质性对企业全球城市的选择有积极的影响,而且随着东道国贸易开放度、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的提升,这种影响会更加显著。异质性的分组结果表明,企业所属行业的技术密集度、并购金额、企业估值、采取私募或风投方式进行融资对企业选择全球城市作为投资目的地有正向影响,相反,并购时采取完全控股方式则会削弱这种正向影响。文章认为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城市的独特属性所引起的,因为其具有的特性包括国际化的环境、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与其他地区的高连接度、世界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的控制点等,这使得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收集到与东道国相关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因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异质性而产生的外来者劣势。文章的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跨国并购 区位选择 异质性 全球城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扩展,郊区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收缩,城区商品房与混合居住区与工作日几无差异;(4)郊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显著大于城区居民,居住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具有正向影响;(5)住房属性是影响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重要变量,工作日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显著大于单位居住区居民,而休息日各类型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的差异缩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康琪雪
本文基于北京市调查数据,对城市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国外的支付能力指数测算了居民的区位支付能力水平,分析了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居民为满足其社会属性对区位的选择,还分析了居民的迁居意愿和社会排斥情况。结合分析结果,本文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得出了相关结论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区位特性 北京市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杜江 宋跃刚
本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制度距离对我国OFDI区位选择的非对称效应以及要素禀赋对我国OFDI区位选择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对于全部样本国家,制度距离对我国OFDI是负效应。同时也发现,非OECD国家的制度距离对我国OFDI区位选择是负效应,而OECD国家的制度距离是正效应。此外,非OECD国家和OECD国家的要素禀赋对我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非OECD国家自然资源的影响是正效应,而OECD国家资本要素的影响是正效应,但全部样本国家的劳动力丰裕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制度距离 非对称效应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铮 翟石艳
本文探讨了正在发展中的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建构,并提出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方法论进行发展。首先对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范畴、实验原则、技术路线进行界定,其中实验原则包括价值诱导原则、响应博弈原则、实验可控原则、结论统计原则、地理逼近原则、实验封装原则等。然后基于实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以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其初步结论为:①在居住区位选择过程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差异并未对被试者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②在两种典型城市空间结构下,被试者均表现出对居住区周边交通和学校因素最为关注;③房价因素对被试者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并没有引发被试者向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案例研究证实了在GIS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地理结构环境中,以实验内容为前制度框架,通过可控制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地模拟人类决策行为,进而研究人地关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静
我国城市居民在住房消费选择时是否偏好新建商品房?"新房偏好"效应有多大?文章采用上海市大型微观交易数据,分别建立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的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利用分位数回归进行参数估计,然后应用反事实分解方法,剥离新旧住房价格差异中的"特征差异",首创性地对高、中、低端不同价位层次住房的"新房偏好"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购置时存在明显的"新房偏好"消费特征,"新房偏好"是新旧住房价格差异的主要来源。随着房价从低至高,"新房偏好"程度呈U形,在低端住房(40%分位数以下)和极高端住房(9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静
我国城市居民在住房消费选择时是否偏好新建商品房?“新房偏好”效应有多大?文章采用上海市大型微观交易数据,分别建立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的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利用分位数回归进行参数估计,然后应用反事实分解方法,剥离新旧住房价格差异中的“特征差异”,首创性地对高、中、低端不同价位层次住房的“新房偏好”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购置时存在明显的“新房偏好”消费特征,“新房偏好”是新旧住房价格差异的主要来源。随着房价从低至高,“新房偏好”程度呈U形,在低端住房(40%分位数以下)和极高端住房(90%分位数以上)中“新房偏好”程度更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