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39)
2023(3774)
2022(3144)
2021(2737)
2020(2255)
2019(5020)
2018(4899)
2017(9298)
2016(5061)
2015(5532)
2014(5408)
2013(5456)
2012(4950)
2011(4497)
2010(4477)
2009(3879)
2008(3822)
2007(3274)
2006(2858)
2005(2460)
作者
(14868)
(12462)
(12386)
(11871)
(7984)
(6168)
(5721)
(4842)
(4827)
(4411)
(4309)
(4228)
(3981)
(3950)
(3841)
(3734)
(3672)
(3639)
(3625)
(3596)
(3001)
(2992)
(2952)
(2873)
(2828)
(2780)
(2708)
(2590)
(2531)
(2451)
学科
(21440)
经济(21384)
管理(10537)
(9419)
中国(9360)
方法(8385)
数学(7811)
数学方法(7763)
地方(6601)
城市(6343)
(5596)
(5540)
企业(5540)
(5158)
(4971)
城市经济(4630)
(3906)
环境(3724)
农业(3715)
收入(3470)
(3328)
(3148)
人民(3134)
业经(3129)
税收(3094)
(3061)
(2955)
银行(2950)
(2853)
地方经济(2686)
机构
大学(71569)
学院(70527)
(28398)
经济(27467)
研究(27224)
管理(26365)
理学(22836)
理学院(22443)
管理学(22028)
管理学院(21874)
中国(19838)
科学(17624)
(15670)
(13351)
(13005)
中心(12985)
研究所(12357)
(11588)
(10915)
师范(10828)
财经(10630)
(10554)
业大(10368)
(10252)
(9775)
北京(9609)
经济学(9464)
师范大学(9215)
农业(9055)
经济学院(8581)
基金
项目(53104)
科学(43232)
基金(40957)
(36671)
国家(36365)
研究(35592)
科学基金(31607)
社会(25129)
社会科(23730)
社会科学(23724)
基金项目(22614)
自然(21155)
自然科(20707)
自然科学(20706)
自然科学基金(20306)
(19361)
(17304)
资助(15719)
教育(15464)
编号(13215)
重点(12202)
(11661)
(11536)
国家社会(11102)
科研(10514)
(10117)
计划(9958)
教育部(9877)
创新(9639)
成果(9607)
期刊
(29932)
经济(29932)
研究(22366)
中国(12663)
科学(11893)
学报(11011)
(9279)
(8290)
大学(8227)
学学(7994)
管理(7305)
城市(7041)
农业(6072)
问题(5721)
(5634)
金融(5634)
(5157)
经济研究(5081)
资源(5001)
财经(4838)
(4230)
业经(4138)
教育(4028)
现代(3848)
技术(3784)
统计(3761)
地理(3600)
(3396)
(3227)
发展(3218)
共检索到100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晓路  
本文基于北京市新建商品房小区、混合社区、单位大院、旧城街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6个典型社区的问卷调查结果,构建了基于结合分析的偏好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偏好特征和不同类型社区的差异。结果表明,(1)老年人对公办养老机构的需求比例为40%左右,70%的老人期望收费在2000元/月以下,高端民办养护设施2/3布置在郊区,1/3布置在中心城区。(2)不同社区的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性质、区位、服务标准和收费的偏好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这种取向与社区构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以上研究成果为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比例和空间布局,制定适宜的设施供给标准,从而有效避免供需错位和资源浪费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慧玲  
掌握城市居民对旅游目的地偏好的差异,利于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调查了长沙居民,通过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计算其偏离度发现:清静乡村型旅游目的地偏好的性别和学历分异明显,男性比女性更加偏好,研究生层次的消费者对清静乡村型旅游目的地表现出最强偏好;在自然山水旅游目的地类型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或大专文化程度的消费者表现出很强的偏好;在热闹都市旅游目的地类型中,高中、中专或职高层面的消费者相对于其它文化程度的消费者来说,偏好最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铭杰  刘宣  
选取2011年6月—12月广州市10个新建商品住宅项目的销售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结合Hedonic模型理论对城市住宅结构特征的居民偏好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1城市购房主体人群首先倾向于选择中大户型住宅,进而考虑中高层和南向等结构位置的住宅,最后才会关注卫生间数量、阳台数量和实用率等结构特征;2中心区位与郊区区位的住宅购买者偏好差异不大,而城市近郊住宅购买者偏好集中在建筑面积和房间数量两个方面,证明其投资倾向略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详实的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居民实际的区位选择。首先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研究支付意愿与区位选择差异性的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和区位选择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高收入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种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市场力量已经在居住区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量住房流动性低和一部分居民的融资能力不足仍阻碍了其自由的区位选择。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崔怡  陈力朋  贺敏  
房地产税是直接面向居民征收的财产税,因此,在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和设计税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居民对房地产税制设计的偏好。本文的调查显示:关于征税方案,当前我国居民比较偏好于"只对符合条件的豪宅、别墅、经营性用房进行征税";关于税率与免征面积,当前我国居民比较偏好于"低税率"和"高免征面积"的税制设计;关于开征时间,当前我国居民比较偏好于在未来十年内开征房地产税。此外,不同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住房面积、房产数量和还贷压力的居民在房地产税制设计偏好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当前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中国居民房地产税制设计偏好的现状,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崔怡  陈力朋  贺敏  
房地产税是直接面向居民征收的财产税,因此,在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和设计税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居民对房地产税制设计的偏好。本文的调查显示:关于征税方案,当前我国居民比较偏好于"只对符合条件的豪宅、别墅、经营性用房进行征税";关于税率与免征面积,当前我国居民比较偏好于"低税率"和"高免征面积"的税制设计;关于开征时间,当前我国居民比较偏好于在未来十年内开征房地产税。此外,不同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住房面积、房产数量和还贷压力的居民在房地产税制设计偏好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当前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中国居民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振坡  游斌  王丽艳  
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二手商品住房市场截面数据,基于Hedonic价格模型,对城市居民住房市场需求偏好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便捷公共交通、医疗服务设施、居住环境、住房规划设计等住房品质要素有较高偏好。在我国住房市场由数量供需平衡向品质供需结构匹配的转型期,相关各方应从不同层面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共同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赵春玲  
通过在新古典经典消费跨期模型中引入具有中国居民消费时间偏好特征的认知偏差系数,构建了适合中国居民"重未来,轻现在"的跨期消费决策模型,并以此剖析了中国居民跨期消费时间偏好的形成机制。论文认为,传统文化价值观是跨期消费时间偏好形成的重要因素,跨期消费存在的"认知偏差"是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根本内因,利率对消费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金山  贺琛  
时间偏好在诸多经济问题上起着基础性作用,由众多行为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整体时间偏好对资源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整体社会贴现率取值的确定上,对社会贴现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探讨及社会贴现率的区际差异分析亟需完善。数据表现与影响因素入手的区际差异分析为我国分地区采用差别社会贴现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数值参考,并为针对性调控我国社会贴现率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社会贴现率数值各异,且资本社会机会成本(SOC)、加权社会贴现率(SRTP-SOC)存在地域递减的分布特征;收入增长率、死亡率、消费边际效用弹性、消费增长率及市场利率均会对我国社会贴现率产生影响,且西部地区社会贴现率对居民消费特征及资本市场的变化反应更为敏感,东部地区社会贴现率长期均衡水平不受居民收入增长率及市场利率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韡韡  常超  
文章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结合养老机构相关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分析比较北京市17个区县的服务效率情况。通过K-means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再通过回归分析找出养老机构与选择偏好之间的关系。发现影响养老机构的因素为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床位数,并研究得出影响养老机构效率的不同因素。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吉飞  张学敏  杜彬恒  
农民工对不同类型城市表现出异质性偏好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特征,公共品供给和职业层次承载着异质性偏好的民生本源。文章基于偏好分层理论,运用泊松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工对不同类型城市偏好及一致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等仍是影响农民工对不同城市偏好的基本因素,公共产品及职业特征指标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2)农民工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越高,则其对大城市的偏好程度越弱,从而提高农民工偏好务工的一致性;(3)职业层次特征对农民工关于城市偏好的影响呈U形特征,对偏好务工一致性的影响呈倒U形态,中层职位农民工一致性较强。在推进市民化进程中,政府强化公共品供给的杠杆作用时,应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翔实的社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影响支付意愿相对水平的各项因素。首先,本文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是家庭个体特征,一组是城市形态特征,同时分析了支付意愿梯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高收人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另外,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子英  郑艳  
[目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出境游发展更是十分迅速。截止2017年6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游消费国。进行出境游选择偏好影响因素研究,对于经营出境游业务的旅行社业务决策以及政府部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以长沙市、株州市、湘潭市(以下简称长株潭城市)居民为例,以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探析影响长株潭城市居民的出境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在研究中利用理论假设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原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与熵权法等方法。[结果]得出影响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因素、景区吸引力因素、旅游成本因素和个人因素,而宏观环境因素与景区吸引力因素是影响出境游目的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0. 335%和24. 458%。通过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发现假设H_1与H_3成立,假设H_2与H_4不成立。通过熵权法发现,各影响因子对出境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其中国家关系居于首位。[结论]宏观环境因素和景区吸引力因素是影响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发现长株潭城市居民在出境旅游市场中有很大发展潜力,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年轻人获取信息以互联网为主,游客在做出游行为决策、选择出境游目的地时会受到周围环境、个人收入的高低、游客闲暇时间的长短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营营  王振坡  范晓莉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比较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偏好,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及收入等因素与居民住房需求偏好显著相关;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时关注的公共服务配套受年龄、婚姻状况、有无中小学生等因素影响;无住房公积金、非本地户籍人口通常选择租房,并且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其购房意愿越强烈;租房或拥有保障性住房家庭的居住面积普遍小于拥有商品房的家庭。提出应加大对居民住房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等相关对策建议,为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营营  王振坡  范晓莉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比较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偏好,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及收入等因素与居民住房需求偏好显著相关;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时关注的公共服务配套受年龄、婚姻状况、有无中小学生等因素影响;无住房公积金、非本地户籍人口通常选择租房,并且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其购房意愿越强烈;租房或拥有保障性住房家庭的居住面积普遍小于拥有商品房的家庭。提出应加大对居民住房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等相关对策建议,为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提供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