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22)
2023(16330)
2022(14302)
2021(13414)
2020(11269)
2019(26100)
2018(25770)
2017(50328)
2016(27107)
2015(30755)
2014(30771)
2013(30081)
2012(27537)
2011(24668)
2010(24601)
2009(22357)
2008(21790)
2007(19066)
2006(16591)
2005(14007)
作者
(77203)
(64381)
(63983)
(61113)
(41125)
(31008)
(29107)
(25514)
(24665)
(22864)
(21971)
(21642)
(20286)
(20141)
(20027)
(19695)
(19273)
(19193)
(18481)
(18402)
(15841)
(15675)
(15637)
(14764)
(14464)
(14238)
(14171)
(14144)
(12999)
(12746)
学科
(112785)
经济(112654)
管理(80366)
(74076)
(61741)
企业(61741)
方法(54780)
数学(48145)
数学方法(47334)
中国(28695)
(28377)
(27452)
业经(23418)
(22894)
地方(21587)
理论(19615)
农业(19133)
(18670)
贸易(18659)
(18253)
(18067)
(17184)
财务(17096)
财务管理(17056)
环境(16766)
(16733)
技术(16728)
企业财务(16125)
(15193)
(14946)
机构
大学(385123)
学院(384968)
管理(154841)
(150801)
经济(147457)
理学(135521)
理学院(134054)
管理学(131171)
管理学院(130504)
研究(122346)
中国(89596)
(80953)
科学(77597)
(67978)
(60024)
(59469)
业大(58126)
中心(56529)
财经(55825)
研究所(55041)
(54333)
(50850)
(50633)
北京(50374)
师范(50154)
农业(46695)
经济学(45829)
(44928)
(44418)
财经大学(41862)
基金
项目(270112)
科学(213299)
基金(197178)
研究(194271)
(171774)
国家(170365)
科学基金(147948)
社会(122669)
社会科(116323)
社会科学(116290)
(105265)
基金项目(104700)
自然(98276)
自然科(96106)
自然科学(96087)
自然科学基金(94311)
教育(90892)
(88501)
资助(82249)
编号(78973)
成果(62317)
重点(59889)
(59257)
(56162)
(55701)
课题(53916)
创新(51930)
科研(51712)
教育部(51223)
大学(50643)
期刊
(157702)
经济(157702)
研究(108251)
中国(66549)
学报(60785)
科学(56099)
管理(55613)
(52809)
(51119)
大学(46745)
学学(44165)
教育(42256)
农业(36702)
技术(35398)
(28483)
金融(28483)
财经(26473)
业经(26189)
经济研究(25826)
(22675)
问题(21662)
统计(19328)
图书(19123)
(18861)
技术经济(18810)
科技(18079)
(18005)
理论(17923)
(17559)
商业(17549)
共检索到540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静  
我国城市居民在住房消费选择时是否偏好新建商品房?"新房偏好"效应有多大?文章采用上海市大型微观交易数据,分别建立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的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利用分位数回归进行参数估计,然后应用反事实分解方法,剥离新旧住房价格差异中的"特征差异",首创性地对高、中、低端不同价位层次住房的"新房偏好"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购置时存在明显的"新房偏好"消费特征,"新房偏好"是新旧住房价格差异的主要来源。随着房价从低至高,"新房偏好"程度呈U形,在低端住房(40%分位数以下)和极高端住房(9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静  
我国城市居民在住房消费选择时是否偏好新建商品房?“新房偏好”效应有多大?文章采用上海市大型微观交易数据,分别建立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的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利用分位数回归进行参数估计,然后应用反事实分解方法,剥离新旧住房价格差异中的“特征差异”,首创性地对高、中、低端不同价位层次住房的“新房偏好”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购置时存在明显的“新房偏好”消费特征,“新房偏好”是新旧住房价格差异的主要来源。随着房价从低至高,“新房偏好”程度呈U形,在低端住房(40%分位数以下)和极高端住房(90%分位数以上)中“新房偏好”程度更高。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振坡  游斌  王丽艳  
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二手商品住房市场截面数据,基于Hedonic价格模型,对城市居民住房市场需求偏好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便捷公共交通、医疗服务设施、居住环境、住房规划设计等住房品质要素有较高偏好。在我国住房市场由数量供需平衡向品质供需结构匹配的转型期,相关各方应从不同层面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共同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凤  宗刚  
本文通过对广州千户住房调查所获得的一手资料,针对目前住房租购现状,在国内外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研究框架并选取相应的自变量,提出研究假设,构建住房租购选择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模型设置了家庭主要特征、经济成本因素以及住房态度因素3大类共9个测量变量,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年龄、家庭年收入、房价以及房价租金比是影响居民房屋租购的显著因素,学历、性别、婚姻和住房态度表现不显著。其中,年龄越大和家庭年收入越高,购买住房的倾向较高;房价和房价租金比越高,租房的倾向越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营营  王振坡  范晓莉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比较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偏好,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及收入等因素与居民住房需求偏好显著相关;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时关注的公共服务配套受年龄、婚姻状况、有无中小学生等因素影响;无住房公积金、非本地户籍人口通常选择租房,并且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其购房意愿越强烈;租房或拥有保障性住房家庭的居住面积普遍小于拥有商品房的家庭。提出应加大对居民住房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等相关对策建议,为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营营  王振坡  范晓莉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比较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偏好,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及收入等因素与居民住房需求偏好显著相关;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时关注的公共服务配套受年龄、婚姻状况、有无中小学生等因素影响;无住房公积金、非本地户籍人口通常选择租房,并且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其购房意愿越强烈;租房或拥有保障性住房家庭的居住面积普遍小于拥有商品房的家庭。提出应加大对居民住房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等相关对策建议,为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雄  白程赫  张杰  周京奎  
本文利用2015—2017年中国城市家庭住房消费调查数据(CHCS),从微观角度以中国城市家庭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Probit模型和Oprobit模型,研究了城市家庭住房消费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家庭的住房消费偏好以刚性需求为主;在不同城市类型中,非一线城市的非刚性需求偏好较大;在影响因素中,年龄、家庭收入水平、金融投资水平、公积金对当前住房消费偏好有正向影响。同时,本文还预测,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家庭住房消费需求仍将以刚性需求为主,住房投资需求将下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段忠东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反事实模拟方法,实证检验中国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房价能够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有效传导,但总体效果偏弱,并且,扩张性货币冲击通过房价向消费传导的效果比紧缩性利率政策更加显著;在扩张性货币冲击导致的城镇消费增幅中约有13.2%来自房价上涨的贡献,而紧缩性利率冲击导致的城镇消费降幅中约有5%~5.9%来自房价下降的贡献;另外,在货币冲击推动的居民消费涨幅中,房价上涨导致居民消费缩减了约为7.1%1。对此,政策当局可以侧重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房地产价格,同时对房价萧条可能引致的社会消费缩减风险保持警惕,并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居民住房拥有率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耀彬  付艳琴  
耐用品与非耐用品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消费替代,但耐用品之间的消费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却还未有定论。据我国房价与私家车保有量的统计数据对比显示,二者之间存在同步增长的特征,且省份之间还存在区域差异。因此,在利用效用函数构建包含房价与汽车消费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面板可变系数模型对1997—2014年间我国31个省份居民房价与私家车保有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耐用品与耐用品之间存在着有条件下的替代关系,该条件依赖替代参数ρ变化而变化;(2)我国汽车与住房消费存在着替代关系,且主要替代对象集中表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耀彬  付艳琴  
耐用品与非耐用品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消费替代,但耐用品之间的消费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却还未有定论。据我国房价与私家车保有量的统计数据对比显示,二者之间存在同步增长的特征,且省份之间还存在区域差异。因此,在利用效用函数构建包含房价与汽车消费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面板可变系数模型对1997—2014年间我国31个省份居民房价与私家车保有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耐用品与耐用品之间存在着有条件下的替代关系,该条件依赖替代参数ρ变化而变化;(2)我国汽车与住房消费存在着替代关系,且主要替代对象集中表现为居民住宅消费;(3)不同地区之间汽车对住房的消费替代具有微弱的区域差异,但这种区域差异分布特征未形成规律;(4)汽车与住房消费的替代强度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上升态势,且消费替代强度整体上逐年增强。由此,提出应适当抑制房价以协调住房与汽车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黎波  杨金海  黄铄婷  
长期以来,消费不振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系统考察了我国社会保障提升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是不同的,与医疗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起到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提升对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中低消费层次居民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社会保障仅仅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差异有显著影响;社会保障对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要大于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提升是解决居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黎波  杨金海  黄铄婷  
长期以来,消费不振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系统考察了我国社会保障提升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是不同的,与医疗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起到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提升对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中低消费层次居民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社会保障仅仅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差异有显著影响;社会保障对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要大于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提升是解决居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黎波  杨金海  黄铄婷  
长期以来,消费不振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系统考察了我国社会保障提升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是不同的,与医疗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起到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提升对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中低消费层次居民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社会保障仅仅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差异有显著影响;社会保障对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要大于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提升是解决居民消费支出的瓶颈因素,社会保障已经成为解决体制问题(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的重要手段。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郑思齐  符育明  任荣荣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中的制度变革,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放的城市体系逐渐形成,城市间劳动力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土地租金和住房成本向其长期均衡水平收敛,这一均衡水平是城市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函数。本文首次利用中国84个城市的上万个微观家庭样本,研究了住房成本如何通过上述收敛过程使得城市间的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趋向均衡。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控制城市间工资水平的差异后,住房成本的均衡水平与城市的正向宜居性特征(如适宜的气候、绿化面积、道路容量、医护服务的可得性,以及平均教育年限等)正相关,而与城市的负向宜居性特征(如SO2排放和交通拥堵)负相关;对于不同劳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详实的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居民实际的区位选择。首先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研究支付意愿与区位选择差异性的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和区位选择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高收入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种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市场力量已经在居住区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量住房流动性低和一部分居民的融资能力不足仍阻碍了其自由的区位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