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5)
2023(12825)
2022(10761)
2021(9940)
2020(7901)
2019(17587)
2018(17058)
2017(31804)
2016(17131)
2015(18485)
2014(17398)
2013(17029)
2012(15500)
2011(13844)
2010(13718)
2009(12701)
2008(11893)
2007(10241)
2006(9050)
2005(7222)
作者
(48315)
(40356)
(40029)
(37935)
(25799)
(19854)
(18066)
(15740)
(15652)
(14076)
(13964)
(13747)
(13063)
(12517)
(12509)
(12147)
(12122)
(11765)
(11733)
(11713)
(10121)
(9676)
(9637)
(9413)
(9194)
(8943)
(8883)
(8844)
(8294)
(8080)
学科
(66310)
经济(66239)
(41865)
管理(41301)
(30905)
(28160)
企业(28160)
方法(23757)
数学(21167)
数学方法(20958)
地方(20895)
农业(20819)
中国(20663)
业经(17376)
(14131)
(13621)
(12549)
贸易(12542)
环境(12122)
(12050)
(11996)
(10639)
技术(8850)
地方经济(8831)
(8667)
金融(8664)
(8573)
银行(8541)
农业经济(8487)
(8465)
机构
学院(229258)
大学(223128)
(87339)
经济(85291)
管理(85026)
研究(78867)
理学(74263)
理学院(73230)
管理学(71744)
管理学院(71315)
中国(57918)
科学(52502)
(49319)
(47166)
业大(40116)
(39244)
(38968)
农业(38042)
中心(37479)
(37017)
研究所(36292)
(32911)
师范(32486)
(30131)
财经(29961)
(29186)
北京(27787)
(27298)
(27109)
师范大学(26051)
基金
项目(167603)
科学(131656)
基金(120677)
研究(118315)
(107293)
国家(106335)
科学基金(91175)
社会(77098)
社会科(72770)
社会科学(72751)
(68533)
基金项目(65986)
自然(59956)
自然科(58533)
自然科学(58514)
自然科学基金(57411)
(56809)
教育(52432)
编号(47600)
资助(46172)
重点(37866)
(37846)
成果(35703)
(35150)
(34565)
课题(33141)
创新(32852)
科研(32261)
国家社会(31834)
计划(31680)
期刊
(100569)
经济(100569)
研究(60626)
(48945)
中国(44552)
学报(40895)
科学(37548)
农业(32628)
大学(30044)
学学(28888)
(26564)
管理(26467)
业经(21744)
教育(20577)
(19749)
金融(19749)
技术(16409)
(15143)
经济研究(15026)
问题(14713)
资源(14124)
(13467)
财经(13002)
科技(11717)
(11697)
业大(11616)
(11089)
商业(10765)
现代(10490)
农业大学(9909)
共检索到329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瑜康  袁媛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普遍现象,西方许多研究证明这种特定人群集中居住的邻里会对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鹭江村和逸景翠园社区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中国城市中不同邻里对居住在其中的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在此将邻里特征分为社会经济特征、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同龄人交往特征、机构资源特征4个方面,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4个方面的邻里特征确实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其中社会经济特征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影响,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影响青少年的教育表现与心理状态,同龄人交往特征则对青少年性格有重要影响,机构资源特征会影响青少年发展机会的获得。而邻里影响的作用机制可以用Jencks等的邻里机构资源模式和群体社会化模式来解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邱婴芝  陈宏胜  李志刚  王若宇  刘晔  覃小菲  
随着新型城镇化、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健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基于邻里效应的视角,揭示城市社区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论文基于2015年广州市23个社区的1150份问卷调查数据,从邻里效应的视角出发,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了广州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尤其关注社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州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区层面存在空间异质性,由个体层面因素与社区层面因素所共同决定。就个体因素而言,受教育程度、住房产权和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就社区建成环境因素而言,服务设施配套和公园绿地供给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社区社会环境因素而言,社区纠纷数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区组织数量和邻里交往频率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议通过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园绿地的供给,健全社区组织,鼓励邻里交往,从而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建华  周倩  
经验证据表明,高房价背景下,经济因素已成为农民工居住空间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房价大幅攀升已导致在城农民工居住空间分异并呈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其居住区位向城郊边缘分离,和城市居民相较其居住形态呈"极化"倾向,与周边市民的居住隔离正在发展。指出纾缓农民工居住空间分异、促进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与城市居民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多方协同发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玲玲  周素红  
邻里作为城市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空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居住迁移的普遍发生,邻里环境与居民幸福感关系更加复杂。人们对邻里环境的偏好和选择受到所处生命历程阶段的影响,但目前鲜有研究探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的邻里环境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论文基于广州市的调查问卷数据,选取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有居住迁移行为的712个样本,并按生命历程阶段分别构建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邻里环境对个体幸福感影响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存在差异,邻里公共环境的整洁性更有助于提升青年早期的幸福感,邻里关系的和睦性更有助于提升老年阶段的幸福感,而设施的便利性在整个生命历程阶段都可以有效提升幸福感。居住迁移对邻里环境与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在中年和老年阶段更加明显。随着迁移时长的增加,感知邻里环境与幸福感的关系得到强化,而客观邻里环境的影响不断削弱,邻里环境的改善可以更有效地提升短距离迁移居民的幸福感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日新  吴伟权  
大都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其邻近的中小城市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临近广州的番禺为例,分析大都市背景下中小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从城市定位、空间发展战略、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观娣  
参与区域合作将会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区域内各个城市有必要对自身形象进行重塑或优化。本文通过对大珠三角区域内各个城市的旅游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广州市旅游形象定位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合作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提出的新要求及广州市的资源条件进行研究,提出广州市旅游形象"突出特色,强化整体,分层实施"的优化思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军波  余斌  江海燕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望保  闫小培  曹小曙  王冬根  
住房制度改革以前,国家控制着住房的供应,人们没有选择住房的自由。改革后,家庭越来越依靠市场来满足其住房需求,个人购买商品房的比例得以提高。择居自由度的增加意味着住房消费个体差异的扩大,居民住房偏好成为住房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住房市场化下居民住房偏好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采取表述性偏好正交实验设计和联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处在改革前沿的广州市居民住房偏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居民住房选择中,居住区位和小区特征比住房本身更重要;居住小区特征中,居民最关注住房所在区域,老城区越秀和东山和城市新中心天河区成为居民偏爱之地,但不同收入家庭区域偏好有所差异,高收入阶层明显偏好于新中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罗浩  钟国平  丁滴  
在快速城市化的现实态势下,大城市对地下空间存在多方面的需求。首先,地下空间对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安全意义。其次,地下空间可为大城市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另外,地下空间可为完善大城市的综合功能提供条件。分析了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结合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和经验进一步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静  周钰荃  袁媛  刘于琪  
伴随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健康及其邻里环境的影响因素日益受到地理学和规划学研究关注。本文以广州市28个社区为例,利用2016年社区问卷调查数据、空间兴趣点POI、土地利用现状、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等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探究居民健康的邻里影响研究,并通过多群组分析剖析不同社区邻里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1)建成环境:高密度、混合型、公共交通发达的邻里会鼓励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对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2)社会环境:互助、信任、沟通交流以及社区参与程度较高的邻里对体育锻炼具有正向影响,并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3)不同社区邻里影响存在差异,社会经济指数(SESI)低的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受到建成环境影响更显著,社会经济指数(SESI)高的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更显著。研究希望为健康社区建设提供研究基础和政策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扬  周素红  张济婷  
居住迁移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关注,但鲜有从迁移所涉及的居住环境、迁移方向、距离等地理角度展开系统研究。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利用2016年入户调研问卷数据,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并结合深度访谈法,分析居住迁移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等因素对个体自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住迁移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包括长期累积效应与短期效应。前者体现为个体18岁前频繁的居住迁移对生理和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后者为短时间内居住迁移对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在最近一次居住迁移中,主动迁居对生理健康有显著正向影响,离心性迁移方向对心理健康亦有显著正向影响;长距离迁移对心理健康则为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对于个体择居、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韬  朱一中  张倩茹  
我国已进入了存量规划时代,研究文化创意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州市旧工厂改造而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引入场景理论,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和多分类Logistic模型等方法,探究广州市工业用地更新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业发展起源较早的区域工业遗产丰富,导致旧工厂文创园空间分布格局不均匀,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回归结果显示除了地理位置、市场和运营成本等传统区位理论所强调的外部环境因素,人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等内部场景特征的差异化也对工业用地更新产生显著影响,揭示了场景特征对产业发展和用地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孟鑫  古恒宇  沈体雁  
研究城市内部住宅价格空间分异规律对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k-means方法,从住宅价格总体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空间分异规律、影响区识别与划分等视角,对广州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方长春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教育在中国人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在加强,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来自家庭背景,或者说阶层背景的差异对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呢?通过对人们居住空间分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家庭背景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选择与争夺来实现,而这种选择和争夺又可以通过对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城市空间的竞争来实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欢  钟珏  代爽  唐健  许绩仁  
非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城市更新的一部分,其中胡同街区的居住条件较差,对此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有所成效,但难以解决居住问题。以2017年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选取北京市东城区青龙炮局胡同为例,通过调研基础建筑和人本数据,叠加专项行动揭示的违建数据,综合描述居住空间形态并分析街区、院落、家庭和居住空间形态的关系框架。从人本角度,探讨治理和提升非保护性胡同居住问题的可行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