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73)
2023(2858)
2022(2399)
2021(2242)
2020(1653)
2019(3944)
2018(3649)
2017(7166)
2016(3899)
2015(4058)
2014(4054)
2013(3944)
2012(3634)
2011(3276)
2010(3470)
2009(3093)
2008(2946)
2007(2489)
2006(2246)
2005(1885)
作者
(10825)
(8961)
(8850)
(8584)
(5914)
(4321)
(4116)
(3495)
(3490)
(3179)
(3118)
(2972)
(2930)
(2889)
(2644)
(2630)
(2607)
(2582)
(2539)
(2494)
(2191)
(2123)
(2056)
(2011)
(1979)
(1948)
(1904)
(1843)
(1840)
(1767)
学科
(17336)
经济(17310)
中国(8272)
管理(7358)
地方(6836)
城市(6242)
方法(4790)
(4732)
城市经济(4503)
数学(4301)
数学方法(4246)
环境(3896)
(3363)
(3358)
(3239)
业经(2846)
地方经济(2832)
方城(2630)
农业(2550)
(2499)
企业(2499)
(2404)
金融(2403)
资源(2185)
(2069)
发展(2046)
(2041)
理论(2006)
(1991)
(1970)
机构
大学(54507)
学院(53213)
研究(21355)
(21001)
经济(20251)
管理(18598)
理学(16056)
理学院(15675)
管理学(15312)
管理学院(15197)
中国(14794)
科学(13838)
(12708)
(10171)
(10090)
师范(10046)
中心(9404)
研究所(9309)
(8789)
师范大学(8690)
(8481)
北京(7815)
(7639)
财经(7170)
业大(7146)
(7146)
经济学(6886)
(6562)
研究院(6501)
(6472)
基金
项目(39036)
科学(32059)
基金(29693)
研究(27044)
(26156)
国家(26006)
科学基金(22889)
社会(18816)
社会科(17939)
社会科学(17935)
基金项目(16889)
自然(15088)
自然科(14762)
自然科学(14761)
自然科学基金(14454)
(14212)
(12967)
教育(11812)
资助(10663)
编号(9921)
(8864)
重点(8765)
(8285)
国家社会(8232)
成果(7725)
(7671)
创新(7279)
课题(7275)
发展(7229)
(7133)
期刊
(22673)
经济(22673)
研究(17690)
中国(9092)
科学(7752)
城市(7450)
学报(6560)
(6143)
管理(5596)
(5270)
(5070)
问题(4973)
大学(4964)
教育(4698)
学学(4637)
农业(4447)
地理(4042)
资源(3991)
(3815)
金融(3815)
现代(3720)
发展(3412)
(3412)
经济研究(3167)
技术(3060)
经济地理(2941)
财经(2933)
(2870)
业经(2653)
城市问题(2586)
共检索到76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琪雪  
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分异"体现了城市居民在居住上的不平等,是支付能力极化和居民社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共生"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状态。通过对二者的居住空间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区分,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是,要解决我国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异"问题要从其形成机理入手,并最终引导城市居住空间向"共生"模式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静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邱梦华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万勇  王玲慧  
针对当前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的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趋势 ,从理论上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产生的机制 ,并对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效果进行了分析 ,从城市住区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燕  
文章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角度对中西方城市居住分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中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旭坤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国际学界称之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近20年来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中国城市空间分异的表现形式、类型、成因及社会影响等,既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之处,又有中国的特殊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超出阈值便会带来消极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没有出现居住空间的贫富严重对立,但也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居住空间分异,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其发展态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奕纯  冯健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奕纯  冯健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2迁移人口的居住分布存在空间集聚,市内迁移人口集聚分布在行政中心周围,省内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商业中心周围,省外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工业园区较多的关外街道;3省外迁移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居住分异程度最高;4省外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显著地受住房因素的影响,省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则受就业因素的影响,住房和就业因素对市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莹  冯宗宪  
文章通过构建基于住房消费偏好的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模型推理得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取决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特征的偏好特点及程度,并以西安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类特征的总体偏好显著胜出,从而导致西安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剧;消费者对地块所处区域和周边环境质量的偏好胜过对地块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偏好,因此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结构以扇形和马赛克式为主,同心圆带状为辅。此外,研究还证明政府对居住空间分异的作用大于开发商的作用,要控制或削弱这种态势,必须依靠政府干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震宇  秦启文  
对失地农民的集中安置模式虽然能够高效地推进安置工作,但其所引发的居住空间分异,却带来了城市内部新的"城乡"分裂以及城市居民与失地农民之间新的隔阂。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大混居、小聚居"的安置模式既能促进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再构与生长,又能促使各群体共同生活背景的形成,加快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卢婷婷   李志远  
促进城市空间均衡、充分发展,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治理提出的核心要求。论文以超大城市上海为例,围绕居住空间分异如何影响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首先从城市治理最小行政单元的居/村委会尺度刻画了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空间格局,其次运用因果推断中的广义倾向值匹配方法分析基于住房产权的居住分异程度对公共服务供给程度的实际影响,最后进一步阐释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在不同场景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差异性逻辑。研究发现:(1)上海居住分异程度和公共服务供给程度在空间全局呈相反关系,且在中心聚集“低分异—高供给”的空间,在边缘聚集“高分异—低供给”的空间;(2)居住分异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整体场景、分部门场景下均以显著的负向因果效应为主,即居住分异程度的加深将引起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但该影响在居住分异程度居中阶段均出现小幅度的正向波动变化;(3)相较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受到居住分异的负向因果效应作用更大。基于研究结论,论文从促进适度住房产权混合和社会融合、弥补边缘空间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改善弱势社会群体的住房机会三方面提出城市治理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斌栋  吴雅菲  
本文采用住宅租赁价格数据,借助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对上海外环线以内地区的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以经济状况为标杆的居住空间分异在上海已初现端倪,贫富两个阶层居住隔离显著。居住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是市场机制,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公共政策未加以有效引导也是重要原因,其后果是社会隔离加深、社会对比加剧与社会公平受损。最后,从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纠正市场外部性的工具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菊芬  朱杰  
在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阶段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城市居住分异的特点,认为居住分异在空间上已经由大尺度的分异转向大尺度混合、中等尺度的分异,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内城或近郊区都呈现各类收入阶层居住社区混合现象,楼盘(小区)成为当今城市新的居住分异单元;同时,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演变与住房供给方式的发展、演变直接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力  李雪铭  张建丽  
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居住区研究,家庭月收入、户主文化程度作为居住态评价因素,交通条件、区位、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作为居住势评价因素,构建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该模型在对居住区评价时更好的体现居民因素,比先前区位评价方法更为全面,能更好的解释由于居民因素变化而导致的居住区位变化。对大连建成区37个街道进行居住态、居住势、居住生态位评价,并以居住生态位为切入点,分析不同居住生态位等级的街道居住态及居住势状况,探究居住生态位、居住势、居住态空间分布规律及空间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居住态,从居住态角度分析大连居住空间分异。最后得出结论为大连市居住生态位呈现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由中心向外围的环带状分布,居住态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高低值区域交错布局空间分布状况,大连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生态位区位分布不完全一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文馨  
在全面二孩生育新政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庭特别是双职工家庭面临着低龄儿童照顾时间上的困境。回顾建国以来的儿童早期照顾模式,从建国初期至今经历了规模式兴建单位托儿所、家庭照料,再到当下市场化托育服务机构三种不同的社会空间组织模式。本文尝试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阐释儿童早期照料模式的变迁,以空间解读时间,以揭示0-3岁儿童照顾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社会空间结构变迁而变迁的内在逻辑。城市化进程不仅导致了居住分异,也造成了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教育资源的分层与教育空间的资本化趋势;社会转型期在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力影响下,儿童早期照顾公共空间在这种空间变迁过程中被挤出了公共服务空间的范畴,当下儿童照顾与科学育儿、精细化照顾观念的联盟,使空间资本化在城市化过程中进一步催化了居住的空间分异与社会分层,并且再生产了基础教育空间的不平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