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35)
- 2023(8285)
- 2022(6974)
- 2021(6410)
- 2020(5051)
- 2019(11455)
- 2018(11306)
- 2017(20280)
- 2016(11457)
- 2015(12885)
- 2014(12699)
- 2013(12052)
- 2012(11053)
- 2011(9962)
- 2010(10304)
- 2009(9344)
- 2008(9311)
- 2007(8715)
- 2006(7750)
- 2005(6713)
- 学科
- 济(42818)
- 经济(42783)
- 管理(36684)
- 业(30591)
- 企(26392)
- 企业(26392)
- 中国(15598)
- 方法(13778)
- 地方(13477)
- 技术(12842)
- 农(11294)
- 数学(10997)
- 学(10881)
- 数学方法(10772)
- 环境(10487)
- 业经(10128)
- 财(9656)
- 技术管理(9198)
- 理论(9091)
- 制(7945)
- 和(7581)
- 农业(7528)
- 划(7506)
- 银(6970)
- 银行(6957)
- 资源(6878)
- 发(6873)
- 城市(6815)
- 行(6597)
- 土地(6318)
- 机构
- 学院(156533)
- 大学(151951)
- 管理(58310)
- 济(55971)
- 经济(54261)
- 研究(53385)
- 理学(48517)
- 理学院(47856)
- 管理学(46962)
- 管理学院(46657)
- 中国(39996)
- 科学(35421)
- 京(33675)
- 所(26740)
- 江(26167)
- 财(26102)
- 农(25313)
- 中心(24888)
- 研究所(24162)
- 业大(23544)
- 范(22905)
- 师范(22723)
- 州(21705)
- 北京(21062)
- 院(20608)
- 财经(20006)
- 农业(19509)
- 技术(19378)
- 省(18538)
- 师范大学(17956)
- 基金
- 项目(104858)
- 科学(81788)
- 研究(77917)
- 基金(71608)
- 家(63089)
- 国家(62535)
- 科学基金(53611)
- 社会(47804)
- 社会科(45178)
- 社会科学(45159)
- 省(44246)
- 基金项目(38699)
- 划(36344)
- 教育(35017)
- 自然(34158)
- 自然科(33267)
- 自然科学(33256)
- 编号(32576)
- 自然科学基金(32547)
- 资助(27171)
- 成果(25832)
- 创(24262)
- 重点(24022)
- 课题(23960)
- 发(23809)
- 创新(22942)
- 部(20652)
- 计划(19337)
- 国家社会(19320)
- 科研(18998)
共检索到241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立春 许正昊 徐磊 金姝兰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绿地评价指标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新指标,引入绿地指数、绿量指数新指标的概念,构建以绿地指数和绿量指数为代表的空间生态绿化的新理念,以求能更科学、准确地指导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 绿量度 绿地指数 绿量指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新献 古润泽 陈自新 李延明 韩丽莉 李辉
该文比较分析北京城市居住区3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绿地(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的滞尘效益,并且定量估算北京城近郊8区居住区绿地滞尘量.同时认为由乔、灌、草构成合理的绿化结构,能充分利用空间,最大可能地提高绿地上的绿量,具有较好的滞尘效益.
关键词:
绿地,滞尘,北京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康耀江
本文综述了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现状及趋势,指出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其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的特征及原则。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本文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遵循城市居住区景观体系的规划原则,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新思路,并提出了较为合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居住区 绿地 景观生态 规划设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茜 郄光发 姜莎莎 张喆 李明霞
【目的】对居住区绿地的树种组成结构和10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居住区绿化建议,为今后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规划以及改造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城区五环内23处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内高于1.5 m以上的乔灌木进行每木测量,调查内容包括树种、树高、胸径、冠幅、株数以及修剪情况等信息,并对居住绿地主要树种的使用频度、密度、覆盖度、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覆盖度、株均覆盖面积、重要值等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并与10年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本文所调研的北京五环内居住区绿地现有乔灌木34科61属85种,共有乔灌木9 799株,乔木与灌木数量之比达6.2∶1,树木平均密度为39株/hm2,与10年前相比,树种数量增加27%,树木平均密度增长30%,种类提升39%,灌木所占比例提升到1.55倍。(2)居住区绿地内数量最多的20个主要树种的种类和数量在10年之间变化显著,观赏类和可食类树种数量呈增加趋势明显,碧桃、玉兰、西府海棠、香椿、二球悬铃木、银杏的数量分别为2006年的7.07、6.36、5.53、4.90、3.38和3.28倍,成为居住区绿地新的主要树种,而曾经的主要树种毛白杨、侧柏、无刺枣、毛泡桐、白皮松的数量则分别锐减至10年前的43.95%、11.74%、24.09%、9.34%、41.24%。同时,圆柏数量增至10年前的5.84倍,呈现出与侧柏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成为居住区替代侧柏的主要针叶树种。(3)与2006年相比,居住区绿地20种主要树种的使用频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圆柏、碧桃、玉兰、二球悬铃木增长明显,分别为10年前的22.75、5.27、4.25和3.15倍,无刺枣、石榴与柿虽然数量较少,但其使用频度却也分别从0.44、0.28、0.48提高到0.61、0.67、0.67。(4)居住区绿地内20种主要树种的整体覆盖度与株均覆盖面积均有所下降,整体覆盖度降低了0.007,降幅为7.53%,其中毛白杨、臭椿、刺槐等树种覆盖度下降趋势尤其显著,分别降至2006年的30.51%、15.38%和50.00%。由于截干严重,毛白杨、臭椿的株均覆盖面积分别降至10年前的51.57%、16.85%。(5)国槐(IV=0.529)、绒毛白蜡(IV=0.321)、圆柏(IV=0.212)、毛白杨(IV=0.195)、二球悬铃木(IV=0.182)、香椿(IV=0.163)是目前居住区绿地最主要的优势树种;侧柏、泡桐的优势度在10年前后下降明显,其重要值分别从2006年的0.155、0.107下降到2016年的0.017、0.002;圆柏、悬铃木的优势地位显著上升,其重要值分别提升了11.16和4.67倍。【结论】居住区整体绿化状况有所改善,林木密度、树种种类均有显著增加,树种结构更加合理亲民,毛白杨、臭椿、侧柏等植源性致敏树种或生长适应性不好的树种数量逐渐减少,而香椿、银杏、悬铃木、西府海棠等群众喜爱的树种日益增加。但是居住区绿地整体绿量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整体覆盖度下降了4.73%,在空间绿量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关键词:
北京 居住区绿地 树种结构 10年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舒欣 李坤 张梦园 谢雅芬 董丽
【目的】城市人居环境中小微尺度是人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基本空间尺度。探究小微尺度下垫面类型及其格局特征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机制,是借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基于实地测量,针对城市居住区绿地不同类型下垫面日均空气温度、湿度的差异,以及小微尺度下垫面格局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开展定量研究。【结果】四季7种下垫面类型的日均温度、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7种下垫面类型的排序有季节性变化。高郁闭度植被、水体与中郁闭度植被的降温、增湿效应明显。借助景观格局指数量化不同类型下垫面的格局特征。景观指数与日均温度、湿度的相关性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各类下垫面的面积占比、斑块面积是影响小微尺度环境温度、湿度的关键格局特征,破碎度与聚集度也有一定影响。【结论】未来进行热舒适型小微尺度户外空间设计时,提高高郁闭度与中郁闭度植被的面积占比和斑块面积,控制其破碎程度,采用聚集式布局形式可有效提高环境相对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同时应避免配置成片的硬质铺装(占比率高,面积大,分布聚集),降低其热调节负效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豪 马毅敏 谢潇萌
随着居住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效在科研层面得到普遍重视,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和视觉审美效果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植物的生长表现关系着植物的景观效果,通过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研究,筛选出适于居住区绿化的植物种类是可行的研究途径。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在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可以系统地分析树木的健康状况,包括整体状况、树冠、树干、根部等方面。但目前这种方法不足以应用在居住区绿化研究上,着眼于植物生长残损状况的调查及成因分析更是少见。为研究居住区绿地中植物生长残损的状况及原因,本研究选取了20个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柏蒗 胡志明 吴健平 钱杰 胡春凌 谈文琦 过仲阳
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评价其社会服务功能需同时考虑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为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的部分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包括公园绿地服务范围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重叠度和单位面积公园绿地服务人口数等3项指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介绍了3项指标的定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计算流程,并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主要公园绿地对于居住区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主要公园绿地对于居住区的服务范围覆盖率已超过80%,服务重叠度平均值为2.21,单位面积公园绿地服务人口数的平均值为1.17人/m2。3项指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季珏 高晓路
研究目的:拓展建筑、住宅领域有关环境性能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在城市居住区尺度的应用,为全面测评地区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从环境效率角度出发,利用环境品质和环境负荷之比测评地区环境性能,构建城市居住区环境性能的评价体系。(2)归纳了影响地区环境性能的主要因素:①地区的人群结构特征影响居民对环境品质的评价;②地区的开发特征成为关系地区环境负荷的主要因素;③人们的行为习惯将对地区的环境负荷也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论:提出了改善地区环境性能的基本建议,例如根据地区居民的空间特征,调整和配备相应的购物、交通等设施来提升居民对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云旦
探讨了城市居住区步行系统的构建问题。首先分析居住区步行系统构建的影响因素和构建要素,居住区步行系统主要受步行者行为、步行空间要素、外部交通联系、步行交通量和步行交通管理措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居住区步行系统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步行系统的主体和客体要求;以杭州朝晖现代城一期为例,具体分析了步行系统的构建要素和构建途径;最后对居住区步行系统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居住区 步行系统 构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海鹏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特色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探讨了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之间的关系。以洛阳为例,在历史文化视角下通过对洛阳传统山水关系特征、绿地系统特色要素、洛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演变历程、洛阳绿地系统现状情况与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归纳,提出洛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以及注重历史文化特色的绿地系统布局。核心思考是如何有效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探索。
关键词:
历史文化特色 绿地系统 洛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培峰 蔡云楠
以问题导向为视角研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通过对太原城市地缘关系、发展构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其非平衡态程度,认为太原城市发展必须从生态系统辨识入手,再进行相应城市建设的观点,并提出了稳态城市发展模式、稳态空间模式和稳态建设模式等观点。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应建构系统的完整性,还需应对当地主要城市生态环境的观点。制约太原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为气、水、绿三方面,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绿地系统建设模式、重点生态分区和蓝脉绿网的建设模式等规划对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甄彦欣 王鲜英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它最贴近生活、贴近居民,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文章从5个方面对提高居住区绿化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居住区绿化 绿化质量 养护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殷乾亮
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建设生态化居住区,营造宜人的绿色居住环境,已成为居住区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以城市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型居住区的特点和环境系统的功能,提出了构建生态型居住区环境系统功能的思路: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高度适应、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
关键词:
城市 生态居住区 环境功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书涵 李家成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深入,优化和完善中国特色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已成为我国学习型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议题。立足学习型城市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和中国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的文本分析,可以得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共性特征:一是秉持终身教育学习理念,建构教育体系内外集成网络;二是立足信息时代数字转型,关注弱势群体与社会包容力;三是增强终身学习文化软实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完善学习成果认证,推进建设进程监测。同时,基于对中国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中蕴含的个性特征的分析,围绕共享与联通、效率与效益、补弱与强基、对话与创新,对优化和完善中国特色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勇 李树人 阎志平
对河南省郑州市不同绿化植物的滞尘量进行了测定 ,通过建立相关模型研究了郑州市绿地系统净化大气的效应 ,并采用相关指标和评价分级方法 ,将植物的滞尘能力划分为 5级。郑州市城市绿化植物对空气滞尘总量为 984 6 .38t,其中乔木树种占滞尘总量的 87.0 % ,灌木占 11.3% ,草坪占 1.7% ,说明对空气中灰尘的净化植物主要是乔木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城市绿地 滞尘 植物净化 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