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97)
2023(16582)
2022(14089)
2021(13291)
2020(11070)
2019(25489)
2018(25075)
2017(47510)
2016(25715)
2015(28564)
2014(28039)
2013(27977)
2012(25603)
2011(23147)
2010(22795)
2009(20941)
2008(20371)
2007(17455)
2006(15194)
2005(13085)
作者
(74578)
(62232)
(61585)
(58462)
(39491)
(29788)
(27672)
(24388)
(23650)
(21747)
(21073)
(20949)
(19678)
(19528)
(19064)
(18945)
(18560)
(18462)
(17835)
(17574)
(15520)
(15071)
(14958)
(13970)
(13856)
(13659)
(13600)
(13582)
(12437)
(12260)
学科
(101902)
经济(101794)
管理(75528)
(71894)
(59764)
企业(59764)
方法(46793)
数学(40856)
数学方法(40492)
中国(31220)
(26538)
(24859)
业经(22372)
(21841)
技术(20562)
(20478)
贸易(20463)
(19923)
地方(19886)
(18545)
农业(17816)
环境(16594)
理论(15779)
(15718)
(15671)
银行(15608)
(15131)
(15109)
财务(15047)
财务管理(15026)
机构
大学(363895)
学院(359892)
(147537)
经济(144555)
管理(144091)
理学(126050)
研究(125128)
理学院(124608)
管理学(122632)
管理学院(121979)
中国(92846)
科学(78873)
(77963)
(63509)
(62544)
(62455)
研究所(57851)
业大(57295)
中心(56053)
财经(51880)
(50005)
农业(49405)
北京(49166)
(47550)
(46398)
师范(45873)
(45349)
经济学(44692)
(40484)
经济学院(40419)
基金
项目(256067)
科学(201465)
基金(187551)
研究(182133)
(166205)
国家(164861)
科学基金(140855)
社会(116827)
社会科(110810)
社会科学(110779)
基金项目(100297)
(98215)
自然(92991)
自然科(90880)
自然科学(90851)
自然科学基金(89243)
(83935)
教育(82557)
资助(76059)
编号(71378)
重点(57446)
(56603)
成果(56498)
(56463)
(54396)
创新(52317)
课题(49363)
科研(48959)
国家社会(48753)
教育部(48139)
期刊
(152954)
经济(152954)
研究(104991)
中国(67331)
学报(62132)
科学(56393)
(55508)
管理(52000)
大学(46423)
(46219)
学学(43947)
农业(38543)
教育(36692)
技术(28665)
(28283)
金融(28283)
经济研究(25951)
财经(24869)
业经(24400)
(21400)
(21391)
问题(21255)
科技(19930)
技术经济(17403)
图书(17294)
(17072)
(16283)
资源(16115)
业大(16070)
理论(16018)
共检索到514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斐  戴尚泽  于海潮  刘承良  
城市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空间载体,提升城市创新绩效将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中国2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广义矩估计,探索城市层级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利用门槛回归模型,揭示城市层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探讨不同城市层级对于创新绩效的阶段性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层级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创新绩效,城市层级是城市创新绩效提升的前提要件,但并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2)城市层级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东北地区城市层级的提升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的城市层级提升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大于非创新型城市。(3)城市层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会造成创新绩效的损失。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倪青山  卢彦瑾  贺筱君  唐菲悦  
研究目标:以城市为单元探求中国城市创新绩效的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位序规模法则、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方法。研究发现:城市创新绩效总体差异大,基尼系数长期高于0.7,其中组间差异的贡献率高达94%以上。创新绩效中心城市由4个扩大为18个,但城市创新绩效极化现象依旧明显,20%的城市贡献了约80%的创新绩效,约80%的城市创新绩效不足首位城市的5%。平均有74.8%的创新绩效中心、次中心城市位于东部,出现明显分布不平衡现象。城市创新绩效等级向上转移难向下转移易,向上或向下转移具有显著的城市等级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但城市创新绩效等级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级城市均向首位城市靠拢。由创新绩效边缘城市升为中心城市难度极高且历时久。研究创新:使用了299个城市1991~2018年的长面板数据;本文以首位城市为参照系,将城市分为创新绩效中心、次中心和边缘城市,然后又将其按东中西部地区复合分组进行时空分析。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城市创新绩效的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为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彦清  刘伟鹏  
新时代如何提升员工创新绩效,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以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和情感事件理论为基础,探讨总体报酬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为了更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基于1009份员工问卷的调研,把实证研究(层级回归)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总体报酬正向影响员工创新绩效,工作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领导-成员交换正向调节总体报酬与工作幸福感的关系;定性比较分析得出四类触发员工创新绩效的前因构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晓娜  肖宇佳  
中国情境下董事会的纵向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尚不明确。将董事会层级引入企业创新研究中,考察董事会正式层级和非正式层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异质性,并关注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董事会正式层级负向影响开放式与封闭式创新绩效,而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正向影响开放式与封闭式创新绩效,并且在不同性质与规模的企业中存在异质性。此外,研发投入在董事会正式层级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同时对董事会正式层级与封闭式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开放式、封闭式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晓娜  肖宇佳  
中国情境下董事会的纵向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尚不明确。将董事会层级引入企业创新研究中,考察董事会正式层级和非正式层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异质性,并关注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董事会正式层级负向影响开放式与封闭式创新绩效,而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正向影响开放式与封闭式创新绩效,并且在不同性质与规模的企业中存在异质性。此外,研发投入在董事会正式层级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同时对董事会正式层级与封闭式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开放式、封闭式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少峰  黄启  张帅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代表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指标,运用系统聚类法,对我国城市群进行层级划分。研究表明我国25个城市群按照发育程度可分为4个等级。本文从发育程度、产业结构和分布形态3个方面对各发育层级城市群的基本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对各层级的城市群发育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各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商玉萍  潘洲  孟美侠  
在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微观空间结构优化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本文采用LandScan数据与工业企业创新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多中心空间战略的创新绩效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已经出现了多中心发展趋势,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通过强化集聚经济效应和改善城市舒适度促进企业创新,而且完善的交通、不均等的多中心分布、次中心与主中心的邻近以及城市规模的提升均有利于强化多中心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婷  李红  丁嵩  
首先建立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加权Voronoi图,从市域、省域及跨省域等多层级核心—边缘视角研究广东与广西35个城市的经济影响区,得出从2002—2010年各城市经济影响范围的空间变化:实力弱—弱城市之间的空间吸引范围基本不变,强—弱之间有扩展趋势,强—强之间有缩小趋势,两广核心—边缘结构稳定。为进一步考虑城市等级差异性,对比分析广东与广西不同等级城市的经济腹地,研究发现,这种腹地结构是多层级、嵌套式的。理论上,各边缘区应依托其核心城市的发展,提高同核心城市之间的连通性,加强区域合作。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勇  
消费中心是一个比消费中心城市更本质的概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转变内需激发思路,从投资驱动到更多依托消费,从短期刺激到长效发展,包括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消费中心。消费中心具有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增长级、体系化、国际化等多重层级内涵,各地可以依托具体区情分类推进不同层级的消费中心建设。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估计法等量化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晰的消费中心分布层级体系,结论和国家、各省区政策意见较为一致。针对客观存在的消费分布、消费中心建设区域不均衡,一方面需要从竞争、市场效率出发,依托城市化发展消费,从实际出发扩大消费,强化消费极化能力,在国内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际消费;另一方面需要从协作、社会福利出发,推动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区域消费一体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潘加顺  
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数据,从地理区域、行政级别与城市内部空间分布几个角度出发,研究中国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变动趋势,并从三个方面阐述未来城镇化道路的优化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路路  许正中  
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显示,不论是用差分GMM还是系统GMM估计方法,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高于东部地区;对中小城市的影响高于大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中介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创新绩效提升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曹清峰  倪鹏飞  
中国城市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必要以全球城市为坐标系考察中国城市体系结构。以全球1 007个城市为总体样本,基于全球竞争力和全球联系度分析中国292个样本城市的层级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差异较大,大部分城市的全球联系度较低,不存在扁平化趋势;中国已经形成多中心多层级的城市体系,具有明显的四级金字塔层级结构,但大部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较弱;大部分主要城市已经被纳入各城市群的次级城市体系中,但中心城市在各城市群中的分布不均衡,多中心城市群与单中心城市群并存,并表现出"纺锤型城""哑铃型"和"金字塔型"三种形态的城市层级结构。城市群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体系演进的具体形态和主要推动力量,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和聚集作用,以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进而促进整体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秦璐  高歌  
根据5A级物流企业在我国各城市业务网点布局数据,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的物流运营网络,并利用复杂网络4个中心性指标,从联系广度和联系强度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对外物流联系能力评价体系。依据每个城市的4项指标值,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城市节点分级,并计算了4项指标对分级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块划分和圈层划分的节点城市层级分析模型,据此揭示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最后,结合不同地区城市节点层级分布形态,分析了对各地区城市节点层级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的方向,并指出了各地区的潜力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秦璐  高歌  
根据5A级物流企业在我国各城市业务网点布局数据,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的物流运营网络,并利用复杂网络4个中心性指标,从联系广度和联系强度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对外物流联系能力评价体系。依据每个城市的4项指标值,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城市节点分级,并计算了4项指标对分级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块划分和圈层划分的节点城市层级分析模型,据此揭示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最后,结合不同地区城市节点层级分布形态,分析了对各地区城市节点层级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的方向,并指出了各地区的潜力城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陆远权  秦佳佳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了2007—2014年我国25个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利用聚类分析进一步考察基于两者联合关系的地域划分情况。结果显示:(1)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即存在使区域创新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城市规模分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城市规模分布均不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2)我国各地区可划分为四种新类型,不同类型区域内部城市规模分布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城市两者的匹配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城市。研究表明:为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进一步优化城市规模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