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97)
- 2023(15126)
- 2022(13049)
- 2021(11894)
- 2020(10017)
- 2019(22763)
- 2018(22493)
- 2017(43544)
- 2016(23694)
- 2015(26136)
- 2014(26032)
- 2013(25926)
- 2012(23791)
- 2011(21688)
- 2010(21651)
- 2009(19891)
- 2008(18971)
- 2007(16623)
- 2006(14663)
- 2005(12791)
- 学科
- 济(113604)
- 经济(113497)
- 管理(66001)
- 业(60851)
- 企(49434)
- 企业(49434)
- 方法(45986)
- 数学(40360)
- 数学方法(40006)
- 中国(28766)
- 地方(25925)
- 农(25237)
- 学(24544)
- 财(22578)
- 业经(22220)
- 农业(17348)
- 贸(17230)
- 贸易(17221)
- 制(16838)
- 易(16601)
- 环境(16536)
- 和(15326)
- 地方经济(15323)
- 理论(15009)
- 技术(14165)
- 务(13751)
- 财务(13691)
- 财务管理(13671)
- 融(13506)
- 金融(13505)
- 机构
- 大学(345482)
- 学院(342920)
- 济(144767)
- 经济(141827)
- 管理(134265)
- 研究(120642)
- 理学(117387)
- 理学院(116014)
- 管理学(114000)
- 管理学院(113402)
- 中国(85521)
- 科学(76781)
- 京(73417)
- 所(61448)
- 财(60821)
- 农(60412)
- 研究所(56646)
- 业大(55436)
- 中心(52437)
- 财经(49972)
- 江(48424)
- 农业(47748)
- 北京(46004)
- 经(45456)
- 经济学(44524)
- 范(44178)
- 师范(43654)
- 院(43544)
- 经济学院(39969)
- 州(39012)
- 基金
- 项目(240835)
- 科学(188536)
- 基金(175597)
- 研究(168772)
- 家(155495)
- 国家(154261)
- 科学基金(131629)
- 社会(108607)
- 社会科(103017)
- 社会科学(102988)
- 基金项目(94252)
- 省(93754)
- 自然(87262)
- 自然科(85237)
- 自然科学(85213)
- 自然科学基金(83676)
- 划(79278)
- 教育(76025)
- 资助(71909)
- 编号(66237)
- 重点(54099)
- 部(52140)
- 成果(52077)
- 发(51954)
- 创(49581)
- 创新(46337)
- 科研(46147)
- 课题(45703)
- 国家社会(45024)
- 计划(44958)
- 期刊
- 济(158197)
- 经济(158197)
- 研究(101377)
- 学报(60368)
- 中国(59127)
- 科学(53780)
- 农(53621)
- 管理(48139)
- 大学(44549)
- 财(43693)
- 学学(42615)
- 农业(36751)
- 教育(30398)
- 技术(27791)
- 经济研究(26771)
- 融(25294)
- 金融(25294)
- 财经(24788)
- 业经(24133)
- 问题(21886)
- 经(21345)
- 业(18333)
- 技术经济(17932)
- 科技(17257)
- 版(15934)
- 理论(15755)
- 业大(15691)
- 商业(15643)
- 现代(15559)
- 图书(15077)
共检索到490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翟静
本文选取我国东部沿海典型的6大城市群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城市就业结构对城市集聚经济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结构变动能带来一定的城市集聚效应,而且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更为强烈,但基础行业就业结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却不明显。另外,城市规模与集聚水平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城市行业的资产规模对城市的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技术水平对城市集聚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就业结构 城市 集聚 影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因果
本文利用1997-2003年中国1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一个包含城市产业差异的聚集经济函数,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聚集经济对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集经济与区域城市产业结构关联性存在差异;东部城市密集人口引致了城市生产率的降低。
关键词:
聚集经济 就业结构 生产率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曾龙 李燕凌 刘远风
土地资源配置是地方政府引导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利用中国2003—2016年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以低地价、协议出让方式为主的粗放型土地资源配置行为对产业集聚特征的影响,并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协议出让方式的建设用地出让比重越高,其产业集聚发展的多样化程度越低,且土地资源错配对产业集聚多样化发展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化、时间段以及行政层级的差异性;同时,土地资源错配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因此,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出让政策和优化土地出让结构以促进中国产业集聚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大全 滕艳丽 张华 梁进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长足而稳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即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规模经济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考虑到经济增长各地区间的差异性,将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划分为6大经济区域及3个规模级别分别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城市整体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但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其规模弹性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之上,将产业结构、开放程度、与外界区域经济联系及科技水平4个具体反映广义技术进步的因素融入上述模型中,探究各因素对我国经济水平的作用,并得出了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是影响目前城市经济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晨 张毅 陈丹玲
构建了城市集聚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逻辑框架,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考察样本,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城市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集聚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城市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呈现出普通地级市>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大城市>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基本格局。据此提出应鼓励中小规模城市集聚化发展,适度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规模城市过度集聚,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创新科技应用,提高区域集聚水平,实现城市集聚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有效融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因果 何晓群
基于1999~2007年中国10个主要城市群11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就业结构差异对城市工业聚集经济和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之间存在聚集经济的区位效应,城市群聚集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了技术进步的激励外,城市区位禀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群的区位聚集效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煜 李红昌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对交通枢纽与城市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性交通枢纽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较小,其影响体现在对周围城市第二产业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性枢纽和地区性枢纽对于当地及周围城市的集聚经济都有正向影响,其中区域性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地区性枢纽则对于周围城市的二、三产业都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应当更加注重发展区域性枢纽与地区性枢纽,通过交通枢纽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交通枢纽 集聚经济 空间溢出 新型城镇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煜 李红昌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对交通枢纽与城市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性交通枢纽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较小,其影响体现在对周围城市第二产业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性枢纽和地区性枢纽对于当地及周围城市的集聚经济都有正向影响,其中区域性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地区性枢纽则对于周围城市的二、三产业都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应当更加注重发展区域性枢纽与地区性枢纽,通过交通枢纽
关键词:
交通枢纽 集聚经济 空间溢出 新型城镇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胜会 冯邦彦
从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轨迹看,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环节。集聚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DCI分析框架;二是OTT分析框架。在其中的每个发展阶段,经济学家在许多方面都对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这些拓展一方面更加丰富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另一方面也使它增强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与此同时,集聚经济理论与城市经济理论呈现融合趋势。空间经济学家在考察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苏红键 魏后凯 邓明
城市集聚经济具有多维性,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不同维度特征都会对集聚经济效应的大小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包含规模效应、密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三个维度的城市集聚经济综合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城市集聚经济的三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范围内,虽然规模效应表现出显著倒U型特征,但是结合最优值在样本区间的分布来看,规模效应基本支持了城市规模越大生产率越高的观点,弹性系数约为1.66%~1.94%;密度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按城区总人口比建成区面积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值约为1.30万人/平方公里;结构效应在劳均产值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工资模型中...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高产
集聚经济有很多潜在的源泉,其中一些已被马歇尔所提出,包括知识外溢、劳动力市场蓄水池和投入品共享等。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国内市场效应、消费经济性和寻租相继进入了经济学家的视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全面揭示了城市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和趋势,并在最后的结论中进行了评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琰 郭英之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计量分析检验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级别、城市化水平、城市交通状况、信息传播等要素是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等对会议中心城市集聚也有一定的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春合 吴福象
城市集聚经济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基于市民化和市场化双重视角,考察制度环境对城市集聚经济强度的影响。使用工具变量法和门限模型的工具变量估计,研究发现,本地居民密度对工资的城市固定效应所产生的提升作用远大于外来移民,主要源于户籍制度引起的社会分割;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移民,其提升作用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如果全面深化改革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城市集聚经济将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君 刘尚俊 田宝龙
利用中国1983—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实证模型,采用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论有:第一,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整体上呈倒"U"型,即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就业规模先下降后上升,但环境污染水平对不同产业的就业人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第二,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是不合理的,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减少,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集中,导致就业结构的转变不合理;第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业规模会逐渐提高,其中,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提高幅度最大,促使就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使得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世平 赵春燕
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方法研究城市集聚影响城市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生产率和城市经济韧性提高是城市集聚促进城市贸易发展的重要机制,但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更大;城市生产率和城市经济韧性提高对大城市出口金额和出口目的地数量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小城市的作用最小,对中等城市出口产品种类数量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小城市出口产品种类数量的促进作用最小;城市生产率和城市经济韧性提高对中部城市出口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西部城市的作用最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