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58)
2023(13962)
2022(12152)
2021(11254)
2020(9246)
2019(21369)
2018(21242)
2017(40783)
2016(22390)
2015(25117)
2014(24943)
2013(24754)
2012(22832)
2011(20445)
2010(20429)
2009(18055)
2008(17223)
2007(14792)
2006(13031)
2005(11218)
作者
(63950)
(53502)
(52775)
(50303)
(34041)
(25625)
(24108)
(20937)
(20347)
(18647)
(18551)
(17887)
(16966)
(16577)
(16307)
(16191)
(15877)
(15813)
(15126)
(15052)
(13215)
(12972)
(12737)
(12119)
(11843)
(11743)
(11634)
(11622)
(10546)
(10517)
学科
(90283)
经济(90180)
管理(61420)
(54622)
(44360)
企业(44360)
方法(38054)
数学(32919)
数学方法(32558)
中国(25073)
(23827)
地方(23102)
(22167)
(19138)
业经(19127)
环境(18269)
农业(16189)
(15254)
理论(14522)
(14190)
贸易(14181)
(13695)
(13658)
(13270)
技术(12677)
(12150)
金融(12147)
地方经济(12114)
(11473)
教育(11433)
机构
大学(312277)
学院(308864)
管理(122192)
(118606)
经济(115811)
研究(107566)
理学(106231)
理学院(104906)
管理学(103071)
管理学院(102506)
中国(77669)
科学(69303)
(67467)
(54105)
(52029)
研究所(49800)
(49686)
中心(48509)
业大(47289)
(44422)
(44101)
师范(43729)
财经(42474)
北京(42460)
(40176)
农业(38849)
(38646)
(36222)
师范大学(35906)
经济学(34745)
基金
项目(221494)
科学(174038)
研究(161107)
基金(160261)
(141174)
国家(139770)
科学基金(119111)
社会(100470)
社会科(94999)
社会科学(94972)
基金项目(86762)
(86111)
自然(78549)
自然科(76629)
自然科学(76615)
自然科学基金(75200)
(73728)
教育(72569)
编号(65758)
资助(64289)
成果(52461)
重点(49956)
(48122)
(48032)
(45484)
课题(45098)
科研(42483)
创新(42453)
国家社会(40797)
教育部(40678)
期刊
(128943)
经济(128943)
研究(90338)
中国(56355)
学报(50350)
科学(47896)
(44501)
管理(42484)
大学(37452)
(36917)
教育(35095)
学学(35060)
农业(31319)
技术(25268)
(22375)
金融(22375)
业经(20756)
财经(19259)
经济研究(19250)
问题(18210)
图书(17866)
资源(17156)
(16641)
(16335)
科技(15895)
理论(15052)
现代(14965)
(14274)
实践(14022)
(14022)
共检索到445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振  王玥  张中华  
分析日本47个城市家庭碳排放的地域特征和变动规律,结果发现:(1)1991-2011年间日本家庭碳排放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洁能源的碳排放在家庭碳排放中的比重逐渐提高;(2)城市家庭碳排放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随着纬度的提高,人均家庭碳排放逐渐增加,家庭碳排放在城市碳排放中所占比重也逐渐提高,由于城市面积和人口密度不同,单位可居住面积的家庭碳排放水平呈现出南北两侧城市较低、中间城市较高的特点;(3)城市人口、性别比、人均GDP、家庭年收入、家用汽车和城市平均气温均是城市家庭碳排放的重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悦  李锋  孙晓  
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国家庭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占有率逐渐扩大的趋势明显,为国家实现减排目标带来难题。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在整理归纳家庭消费碳排放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明确碳排放系数法、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和消费者生活方式法的主要内容与适用对象,比较其优缺点与适用情景。指出了在实证分析中影响研究结果的4个主要因素:问卷数据有效性、家庭消费行为模式差异性、社区影响和回弹效应。发现2009年以来,家庭碳排放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基于宏观统计数据的研究成果显著多于微观调查研究;碳排放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法是最常用的2种碳排放核算方法,具体应用则取决于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取性;充分考虑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适当优化核算方法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度。本文可为今后城市家庭消费碳排放研究视角与方法提供参考,为城市家庭碳排放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超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即使在最"灰色"的城市大庆,一个标准家庭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仅是美国最"绿色"城市圣地亚哥的1/5;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增长、收入、气温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等因素对碳排放均有影响,家庭碳排放量与一月份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经南  李丹哲  韩笋生  
目前国内外对家庭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属性、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对家庭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的认识较少。本文以低碳武汉问卷调查为基础,以GIS为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武汉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家庭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且生活碳排放较高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在城市中心区,而日常出行碳排放较高的家庭出现在郊区的几率更高一些。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从空间规划方面,提出旨在降低武汉居民日常家庭碳排放的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茹  何爱  吕拉昌  
从家庭消费视角,通过对广州3个不同区位类型社区的问卷调查,从交通出行、家庭能耗、垃圾消耗3个方面分析其碳排放的特征,并对不同社区的碳排放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郊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最高,城乡结合部家庭碳排放最低,市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居中,社区用电的碳排放量最高,最后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艳  秦耀辰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基于微观视角,采用多段抽取的方法从南阳市一商业居住区内选取128户家庭进行住户的调研,针对具有不同的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房屋所有权、家庭成员节能意识及能源知识掌握程度的家庭,分别分析了其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和结构上的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到了家庭成员节能意识强烈度、家庭人口、家庭成年人平均文化程度、能源知识掌握程度等是造成同一居住区内家庭CO2排放差异的显著性因子,家庭成员节能意识的强烈程度、能源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家庭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呈负相关,因此,加强对居民的能源知识的普及和节能意识的强化可以降低家庭直接能耗的CO2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荣培君  张丽君  刘荣增  秦耀辰  郑智成  
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可持续交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借助大样本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城市快速扩张的典型中小城市河南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ESDA、GWR等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内部家庭出行碳排放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开封市家庭出行碳排放的高值集聚区大多分布于城市的外圈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城市蔓延对居民出行碳排放增加的驱动效应;(2)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局部空间差异反映出城市快速扩张区域新建商品房小区职住分离、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的现象,以及城市发展缓慢区域大型购物场所等便民服务设施缺失等问题;(3)家庭出行碳排放的不均衡性明显,但收入水平并非决定因素,小汽车的拥有量、出行距离、出行频率以及机动车出行比重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教育出行距离比职住距离影响更甚,说明伴随着家庭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有待改善;(4)除男主人出行频率对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外,其余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均明显存在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相一致的东西带状渐变的空间分布规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登国  高原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即使在最"灰色"的城市大庆,一个标准家庭产生的碳排放量仅是美国最"绿色"城市圣地亚哥的1/5;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增长、收入、气温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等因素对碳排放均有影响,家庭碳排放量与一月份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民工在流动性、流动方向和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正在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农民工在北京的市民化程度,事关北京在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等重大问题中的结构功能定位。在"十二五"期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在哪里?他们的诉求有哪些?政府应为他们具体做些什么?本文针对2011对北京市500个农民工家庭入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进行农民工融入城市现状的实证分析,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来构建判断农民工融入城市程度的指标并进行融入度的分析,进而提出"十二五"期间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王静珊  
"空巢"家庭是近年来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伴随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空巢"家庭在形成因素、年龄结构、家庭关系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征。社会调适需要在父母、子女、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跟进和通力配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治  李培  郭菊娥  曾先峰  
我国城市化发展既提高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又增加了碳排放。本文使用56个城市的微观家庭数据,在各个城市层面上建立不同类型能源消耗的行为方程,对包含固定收入、家庭规模和户主年龄的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进行有效的估算,同时对跨城市差异进行分析解释。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标准时,东川市和蚌埠市是碳排放最少的城市,而新乡市与郑州市则是碳排放最多的城市,很多低排放城市位于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南侧,大城市排放要高于中小城市。通过对城市收入弹性的估算,发现相对富裕的家庭会增加消耗清洁燃料。一个家庭从低排放城市移动到高排放城市造成的环境成本占家庭年均收入的6.6%,同时低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以及...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经南  陈舒怡  王国恩  
选取武汉市沌口东风阳光城及青山区108街坊两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出行冷热点分析,对其土地利用、路网密度以及社会经济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社区在家庭出行碳排放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居住小区的土地混合度越低,家庭碳排放量越高;路网密度越大,公共交通站点越密集,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小;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差异与二者不同的开发历史、空间布局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最后,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经南  黄小康  高浩武  
以2010年武汉市低碳城市调查问卷为基础,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究了武汉市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各因素对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成员交通出行方式、是否拥有小汽车、家庭月收入水平、成员受教育程度、成员年龄及成员就业单位性质与出行碳排放显著正相关;对出行碳排放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是否拥有小汽车、出行方式、教育水平等。最后从建设低碳城市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减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璐  余露  薛冰  陈兴鹏  
家庭能源消费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能源转型与能源地理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基于半结构式问卷和访谈,对青海省7个市州的440户家庭用能信息进行调查,并从农区、牧区以及农牧交错区的分类视角揭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特征,分析影响家庭非商品能源使用的因素。结果表明:以畜粪、秸秆、薪柴为主的非商品能源消费占家庭能源消费主体,煤炭逐渐成为主要家庭能源类别,清洁能源使用率低。在家庭能源消费总量上,牧区最高,农区最低,农牧交错区介于农区和牧区之间;农区以秸秆、薪柴为主要家庭能源,牧区以畜粪为主,农牧交错区兼具了农区和牧区的能源消费特征,三大区域具有典型空间差异特征;家庭非商品能源消费模式受能源价格、家庭规模、能源可得性、家庭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影响。鉴于此,文章提出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提升农牧民节能意识以及构建面向能源清洁化和低碳化协同能源政策框架是家庭尺度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馨  牛叔文  赵春升  胡莉莉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下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会增加能源消费量1085.26千克标煤。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结构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8535.04万吨和56678.76万吨,农村分别为6883.41万吨和8117.94万吨。在这种形式下,应当引导居民逐步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