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90)
2023(11971)
2022(10226)
2021(8896)
2020(7550)
2019(17200)
2018(16573)
2017(31777)
2016(17655)
2015(19552)
2014(19440)
2013(19264)
2012(18026)
2011(16426)
2010(16421)
2009(14844)
2008(14776)
2007(13403)
2006(11566)
2005(10055)
作者
(55281)
(46344)
(46182)
(43627)
(29181)
(22462)
(21043)
(18289)
(17352)
(16202)
(15661)
(15541)
(14711)
(14662)
(14479)
(14331)
(14312)
(13715)
(13279)
(13232)
(11823)
(11287)
(11022)
(10593)
(10431)
(10305)
(10223)
(10012)
(9373)
(9319)
学科
(74742)
经济(74658)
管理(49557)
(46601)
(36715)
企业(36715)
方法(34520)
数学(30889)
数学方法(30649)
中国(21047)
(19732)
(18033)
(17793)
环境(15850)
(15530)
贸易(15529)
地方(15299)
(15090)
业经(14773)
农业(13271)
(11972)
(11346)
(11086)
(10835)
财务(10821)
财务管理(10792)
技术(10366)
(10254)
(10229)
金融(10227)
机构
大学(261817)
学院(259235)
(106854)
经济(104664)
管理(97653)
研究(91283)
理学(85454)
理学院(84375)
管理学(82896)
管理学院(82424)
中国(64984)
科学(60049)
(54982)
(54364)
(47749)
业大(45929)
(45588)
研究所(44189)
农业(43743)
中心(41637)
(37938)
财经(37576)
(34241)
北京(33655)
(33511)
经济学(33489)
师范(33024)
(32487)
经济学院(30653)
(29655)
基金
项目(183053)
科学(143022)
基金(134252)
研究(124069)
(121699)
国家(120414)
科学基金(101195)
社会(80446)
社会科(76387)
社会科学(76357)
基金项目(72371)
(71556)
自然(68066)
自然科(66533)
自然科学(66507)
自然科学基金(65324)
(61557)
教育(56335)
资助(53444)
编号(47387)
重点(41936)
(39987)
(39798)
(37983)
成果(36785)
计划(36621)
科研(36327)
创新(35661)
国家社会(34108)
教育部(33506)
期刊
(109355)
经济(109355)
研究(69976)
学报(50855)
(47603)
中国(44832)
科学(44065)
大学(36614)
学学(35087)
(34486)
农业(32056)
管理(31763)
教育(20444)
(19065)
金融(19065)
技术(18998)
经济研究(18294)
财经(18082)
(17985)
业经(17708)
问题(16597)
(15603)
(14472)
业大(13488)
科技(13113)
技术经济(12803)
(12774)
商业(12457)
资源(12274)
统计(11627)
共检索到3641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治  李培  郭菊娥  曾先峰  
我国城市化发展既提高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又增加了碳排放。本文使用56个城市的微观家庭数据,在各个城市层面上建立不同类型能源消耗的行为方程,对包含固定收入、家庭规模和户主年龄的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进行有效的估算,同时对跨城市差异进行分析解释。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标准时,东川市和蚌埠市是碳排放最少的城市,而新乡市与郑州市则是碳排放最多的城市,很多低排放城市位于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南侧,大城市排放要高于中小城市。通过对城市收入弹性的估算,发现相对富裕的家庭会增加消耗清洁燃料。一个家庭从低排放城市移动到高排放城市造成的环境成本占家庭年均收入的6.6%,同时低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以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艳  秦耀辰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研究,对国际上近20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将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归纳为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及综合模型三大类,并对各种模型进行了评价;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家庭外部环境、家庭特征及家庭成员3个方面。分析表明: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由简单走向综合;所用数据由历史统计数据到与微观住户调研数据相结合;研究的层面由国家(地区)、城市、社区向家庭内部全面展开;分析的视角由单一的宏观分析,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基本反映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态势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红丽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家庭部门成为CO_2排放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在计算2000-2012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港、澳、台、西藏外)家庭CO_2排放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其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城市化发展促进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家庭CO_2排放的增加,但是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家庭直接CO_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如上海、黑龙江和吉林等;城市化水平对家庭间接CO_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等;影响程度中等和低的省份主要交错分布在中国中部、西部地区,如宁夏、贵州以及安徽;2进一步从消费支出弹性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赛  付杰文  武俊丽  
城市碳排放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的实现对完成中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代表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典型城市(深圳、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沈阳)为例,结合2005—2019年数据,采用SPIRPAT模型将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均收入水平、能源强度、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对中国典型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除公共交通因素外,其他因素均与城市碳排放显著相关,其中正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城市人口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各典型城市则与整体效应有所区别,人均收入水平与能源强度在大部分城市中是影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城市人口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有所下降。为推进碳减排,中国典型城市应加强人文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协调生态绩效、减少公共交通能源浪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赛  付杰文  武俊丽  
城市碳排放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的实现对完成中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代表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典型城市(深圳、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沈阳)为例,结合2005—2019年数据,采用SPIRPAT模型将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均收入水平、能源强度、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对中国典型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除公共交通因素外,其他因素均与城市碳排放显著相关,其中正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城市人口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各典型城市则与整体效应有所区别,人均收入水平与能源强度在大部分城市中是影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城市人口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有所下降。为推进碳减排,中国典型城市应加强人文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协调生态绩效、减少公共交通能源浪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振  龚薛  刘华  
以陕西省2003—2017年数据为样本,建立LMDI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陕西省家庭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家庭消费效应、住房面积效应和家庭规模效应是造成家庭碳排放上升的正向推动因素,而碳排放强度效应、消费抑制效应和居住密度效应对家庭碳排放具有负向影响;2003—2017年,碳排放强度效应呈"U"型变化趋势,家庭消费效应、家庭规模效应和住房面积效应呈上升趋势,消费抑制效应和居住密度效应呈下降趋势。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可从碳排放贡献率较大的家庭消费、住房面积和家庭规模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缓解日益增长的家庭消费碳排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经南  黄小康  高浩武  
以2010年武汉市低碳城市调查问卷为基础,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究了武汉市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各因素对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成员交通出行方式、是否拥有小汽车、家庭月收入水平、成员受教育程度、成员年龄及成员就业单位性质与出行碳排放显著正相关;对出行碳排放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是否拥有小汽车、出行方式、教育水平等。最后从建设低碳城市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减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笑颜  
文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讨论了中国碳排放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995~2004年)。发现人口数量、煤炭能源消费和水电能源消费在各影响因素中对我国碳排放的关联度高;其次为石油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因素;最后为核电与GDP。表明,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经济活动中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选择远比经济增长本身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重要。同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预测方法对我国碳排放的可能量做出了相应预测(2010~2015年)。结果说明,如果在人口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不调整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而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将会愈加严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佳瑛  彭希哲  朱勤  
文章就中国1978~2007年的家庭模式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扩展的STIRPAT模型进行修正,将总人口环境压力模型转变为家庭户环境压力模型,分析了家庭规模、总户数、居民消费水平、能源强度等变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碳排放的情景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家庭规模与总户数对于碳排放具有较大影响力;修正后的模型能更好地解释碳排放。家庭户单位体现出对人均单位未能包括的家庭消费行为模式的包容,从而可能成为更合适的居民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的分析单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高国力  文扬  王丽  徐睿宁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也是碳排放较为集中的空间单元,更是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排头兵、领头雁。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了各城市群在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量和碳达峰时间,构建了压力、潜力和动力指数,对城市群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城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对城市群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对城市群碳达峰的预测结果表明,哈长、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四种情景下均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能够在2025—2028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和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无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进一步研究指出,应根据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对城市群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群提出差异化的碳达峰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各城市群要通过制定差异化碳达峰目标、推动差异化碳达峰路径模式、明确差异化减碳降碳重点领域、加大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多样化低碳战略性平台建设、完善推进碳达峰监督考评机制,从而率先实现碳达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沈恬  陈远生  杨琪  
城市居民家庭用水的能源消耗是水系统终端消费环节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典型测试和问卷抽样调查,对全国9个城市的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环境因素、家庭自身因素和设备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域的用水能耗强度介于(11.04~20.78)k Wh/m3之间;大部分研究区域冬季能耗强度显著大于夏季。气温是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气温越高,室内温度和出水温度越高,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越低。家庭自身因素方面,收入水平、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洗浴频率、家庭节水行为数量与家庭用水能耗强度呈负相关;人均日用水量、洗浴温度与用水能耗强度呈正相关;平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胡振  
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特大城市家庭碳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西安市家庭而言,其低碳消费行为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与其特定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特征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15年西安市家庭能源消费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户均年碳排放量为12 111.87kg,居住与交通比例为4∶1,其中生活用电占居住碳排放近41%,私人汽车则为交通出行碳排放最大贡献者。家庭属性、个人属性、消费行为、住房特征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等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方向及效果存在差异,实证结果有利于为城市政府有效能源规划及节能减排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胡振  
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特大城市家庭碳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西安市家庭而言,其低碳消费行为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与其特定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特征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15年西安市家庭能源消费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户均年碳排放量为12 111.87kg,居住与交通比例为4∶1,其中生活用电占居住碳排放近41%,私人汽车则为交通出行碳排放最大贡献者。家庭属性、个人属性、消费行为、住房特征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等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方向及效果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曲玥  都阳  贾朋  
消费水平不仅仅是度量人民生活的主要方面,更是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理解消费行为及其变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2016年和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CULS4和CULS3),估算并刻画了城市本地家庭和外来流动家庭的消费模式,并分析两个群体消费模式差异的决定因素,进而分析了与户籍相关的养老保险状况对于家户消费决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外来流动家庭的养老保险水平远低于城市本地家庭,而家庭预期从养老保险中获得的收益可以显著提高家庭当前的消费水平,尤其是对于较低收入群体。因此,进一步消除与户籍制度挂钩的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有助于实现流动人口和城市人口消费模式的趋同,拉动总体消费水平、扩大消费的潜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茹  何爱  吕拉昌  
从家庭消费视角,通过对广州3个不同区位类型社区的问卷调查,从交通出行、家庭能耗、垃圾消耗3个方面分析其碳排放的特征,并对不同社区的碳排放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郊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最高,城乡结合部家庭碳排放最低,市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居中,社区用电的碳排放量最高,最后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