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31)
- 2023(16092)
- 2022(13750)
- 2021(12513)
- 2020(10826)
- 2019(24599)
- 2018(24144)
- 2017(46095)
- 2016(25535)
- 2015(28625)
- 2014(28611)
- 2013(28252)
- 2012(26307)
- 2011(23653)
- 2010(23546)
- 2009(21991)
- 2008(21624)
- 2007(19174)
- 2006(16722)
- 2005(14765)
- 学科
- 济(107864)
- 经济(107735)
- 管理(72352)
- 业(69769)
- 企(55610)
- 企业(55610)
- 方法(52625)
- 数学(47343)
- 数学方法(46779)
- 农(29460)
- 中国(28844)
- 财(27645)
- 地方(24219)
- 学(23184)
- 业经(21782)
- 农业(20200)
- 贸(20087)
- 贸易(20079)
- 易(19410)
- 制(18793)
- 务(17549)
- 财务(17502)
- 财务管理(17457)
- 企业财务(16583)
- 环境(16133)
- 理论(15249)
- 技术(15192)
- 银(15115)
- 银行(15046)
- 融(14710)
- 机构
- 大学(367788)
- 学院(366277)
- 济(147162)
- 经济(144071)
- 管理(141424)
- 理学(122853)
- 研究(122562)
- 理学院(121420)
- 管理学(119184)
- 管理学院(118519)
- 中国(91301)
- 科学(79020)
- 京(77214)
- 农(70192)
- 财(66081)
- 所(62484)
- 业大(60816)
- 中心(58615)
- 研究所(57296)
- 江(56092)
- 农业(55770)
- 财经(53699)
- 经(48869)
- 北京(47431)
- 范(47261)
- 师范(46616)
- 经济学(45498)
- 州(44506)
- 院(44233)
- 经济学院(41432)
- 基金
- 项目(255771)
- 科学(200718)
- 基金(187467)
- 研究(176110)
- 家(166838)
- 国家(165502)
- 科学基金(141582)
- 社会(112902)
- 社会科(107094)
- 社会科学(107061)
- 基金项目(99959)
- 省(99606)
- 自然(95803)
- 自然科(93667)
- 自然科学(93635)
- 自然科学基金(91977)
- 划(85453)
- 教育(81980)
- 资助(77144)
- 编号(68758)
- 重点(58177)
- 部(56037)
- 成果(54183)
- 发(54162)
- 创(52621)
- 科研(50275)
- 创新(49376)
- 计划(49327)
- 课题(47909)
- 教育部(47575)
共检索到527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国华
本文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劳动力流动不仅受迁移地收入的实际效用变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且根据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域内外收入差距、直接成本变动、潜在风险成本对外部劳动力流入的影响度。估计结果显示,域内外收入差距与外部劳动力流入正相关,直接成本和潜在风险成本与外部劳动力流入负相关,进一步明确了收入差距和成本变动对劳动力流入的影响程度。鉴于各因素对外部劳动力流入所起的作用,要进一步促进我国长三角地区劳动力的合理流入,...
关键词:
城市 外来劳动力流入 影响因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国华
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劳动力流动、城市化水平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劳动力流动、城市化水平、城乡非均衡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共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并且根据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城市化水平、城乡非均衡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会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的短期效应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中长期效应反而是使其缩小;城乡非均衡增长因素与城乡收入差距成正比,非均衡力量的增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政府的扶农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成反比,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少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界...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影响因素 分析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先华 郭际 胡汉辉
本文以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为基础,选择劳动力工资水平、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制度变迁和进出口商品总值等关键变量,利用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面板数据对这些变量与FDI的流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简要推断了FDI的类型,得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海鹰 岳欢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4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20年的面板数据,将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和碳排放结合在一起,分析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空间特征,采用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与碳排放的联系。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2)从直接效应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抑制本地区碳排放量的增长,但会增加邻近地区的碳排放量;(3)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会增加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碳排放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家军 任怡
文章从长三角地区电力资源需求现状入手,在回顾了相关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Panel Date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关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生产的长期规划和电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亚莉 刘友兆 龙开胜
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GIS软件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明显,并且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高强度地区,这与目前长三角经济增长极相吻合。同时,经济增长、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短期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地管理政策的影响尚不显著。今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云浩 程南洋 沈文星
【目的】构建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关联性及其空间关联的演化特征,突破以往区域间要素互为独立的壁垒,在空间视角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长期和短期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为差异化城市森林建设、长三角森林城市群统筹建设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熵权TOPSIS法构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将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益纳入其中,衡量2006—2019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通过地域相邻矩阵等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建森林城市等因素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结果】1)基于空间距离倒数的空间权重矩阵符合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广泛空间关系,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全局莫兰指数在0.244 3以上,呈现波动上升走势;2)长三角41个地级市城市森林建设在空间上表现出稳定的空间块状集群异质性特征,“高-高”(H-H)值集聚,均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形成沿海往内陆扩散的发展态势;“低-低”(L-L)值集聚,多集中在安徽省,呈先扩散后收缩的走势;3)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172左右,短期和长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014 2和0.091 4;创建森林城市短期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但长期为负;人口密度、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影响存在短期降低、长期提升的差异。【结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短期内经济发展给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带来压力,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带动城市森林发展;人口密度和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会迫使管理者注重生态保护,以期望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人均道路面积增加短期内可改善该城市的森林建设水平并辐射带动相邻城市,长期来看反而限制城市森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创建森林城市成功后的一段时间内管理者可能进一步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并对周围城市森林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长期缺乏持续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喜仓 孙晨虹 苏文华
本文借鉴国内外有关创新评价研究的经验,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的创新发展实践,使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构建出长三角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SPSS统计工具对长三角地区16个主要城市进行实证评价和聚类分析,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客观定量的评价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谭晶荣 颜敏霞 邓强 王健
文章从三个层次对长三角地区在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两个时期的产业升级状况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该地区三大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及速度进行量化测度。其次,构建了Shift—Share模型对这16个城市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行了分解,得出产业内效应是促进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运用面板估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测。实证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基础要素、政府支出、贸易要素之间呈显著相关。在上述基础上,文章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航英 强永昌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我国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间出口产品质量总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数字经济会显著提升城市出口产品质量,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仍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进口中间品质量,推动出口产品结构高端化,进而提升城市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非私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数字经济对特大及以上城市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广宇 陈爽 余成 王肖惠
植被退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的重要表征。利用2000~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和格网计算方法,对长三角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a间长三角地区最大化NDVI均值空间分布南北高、中间低,区域14%的植被覆盖面积显著退化。植被退化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异,而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在长江以南、太湖的北部与东部,环杭州湾地区及南京、南通和台州等城市快速无序的城镇化,造成了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耕地的破碎化,使植被退化区域集中连片分布。经济利益驱动农民将水田转化为向水产养殖,引起植被退化。部分区域植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洁怡 董平 陆玉麒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维度出发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生态韧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从而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的提高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波动下降或停滞型城市数量占比小,波动低速上升型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生态韧性抵抗力高于适应力和恢复力,研究期间生态韧性抵抗力呈波动下降趋势,适应力和恢复力波动上升。(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韧性高指数区经历了“整体分散局部集聚——小集聚大分散——小集聚大分散程度加强——多地集聚”,中低韧性区覆盖范围始终较大,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GTW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不同区域内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波动方向各不相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久文 肖春梅
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采用1992-2010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数据,实证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并且进行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分解,发现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实证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看,1992-2010年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是上升的。从TFP指数的进一步分解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指数上升,技术效率没有变化。因此,长三角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驱动,并且表现为阶段性波动,这与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关。从区域看,上海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最高,浙江次之;江苏全要素能源效率表现为负增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一些对策和建...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孙本芝 代文娟 张冠华
本研究将FDI的技术溢出渠道划分为六类。以此作为理论依据,选择长三角地区的七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这一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各溢出渠道的不同技术溢出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FDI 跨国公司 技术溢出渠道 问卷调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陆文聪 祁慧博
笔者对2002年~2008年长三角地区排污强度的空间差异进行β收敛检验。研究表明,江、浙、沪三地的排污强度特征各异。绝对β收敛模型结果得出,长三角地区工业三废的排污强度均呈现显著的β收敛。条件β收敛模型分析显示,除了人均GDP增长率的提高有助于三类排污强度的空间收敛外,其余因素对排污强度收敛与否的作用不同,这体现出各城市产业、贸易和人口等因素的分化对各类污染物排污强度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
排污强度 空间差异 收敛 长三角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