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4)
2023(9424)
2022(7756)
2021(6925)
2020(5406)
2019(11978)
2018(11626)
2017(21471)
2016(11520)
2015(12770)
2014(12433)
2013(12309)
2012(11820)
2011(10874)
2010(11201)
2009(10294)
2008(10238)
2007(9267)
2006(8371)
2005(7787)
作者
(33998)
(28397)
(28258)
(26419)
(18012)
(13534)
(12652)
(10954)
(10836)
(10058)
(9804)
(9452)
(9166)
(9015)
(8801)
(8759)
(8407)
(8191)
(8121)
(8085)
(7108)
(6982)
(6857)
(6577)
(6493)
(6383)
(6259)
(6172)
(5803)
(5721)
学科
(54802)
经济(54753)
(32852)
管理(32337)
(24940)
企业(24940)
中国(24021)
地方(21031)
(16461)
技术(14817)
业经(14606)
方法(13540)
农业(12063)
(11158)
地方经济(10941)
技术管理(10523)
数学(10115)
(10037)
银行(10017)
数学方法(10007)
(9936)
金融(9935)
(9900)
(9858)
环境(9396)
(9108)
理论(8837)
产业(8512)
(8385)
(8274)
机构
学院(165794)
大学(162132)
(68661)
经济(67010)
研究(64508)
管理(59191)
理学(49129)
理学院(48416)
中国(47716)
管理学(47677)
管理学院(47325)
科学(38957)
(36708)
(32800)
(30254)
研究所(29464)
中心(28075)
(27446)
(27266)
(25872)
师范(25654)
(23830)
北京(23763)
财经(22879)
(22679)
业大(22292)
农业(21063)
经济学(20858)
(20578)
师范大学(20573)
基金
项目(106565)
科学(84692)
研究(80814)
基金(74307)
(64636)
国家(63981)
科学基金(54720)
社会(52706)
社会科(49976)
社会科学(49966)
(44268)
基金项目(39268)
(36498)
教育(35490)
自然(32505)
编号(32333)
自然科(31765)
自然科学(31757)
自然科学基金(31121)
(30403)
资助(28132)
成果(26549)
(25041)
发展(24973)
(24523)
课题(24488)
重点(24362)
创新(23546)
(21881)
国家社会(21728)
期刊
(87718)
经济(87718)
研究(56766)
中国(41777)
(27366)
管理(25155)
科学(24164)
教育(23670)
学报(23540)
(21205)
农业(18615)
(18044)
金融(18044)
大学(18023)
学学(16683)
业经(16047)
技术(15436)
经济研究(13595)
问题(12653)
财经(11217)
(10083)
(9982)
(9902)
科技(9817)
(8872)
论坛(8872)
现代(8746)
图书(8715)
技术经济(8653)
商业(8543)
共检索到272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宇军  张继焦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通过对英国的约克、日本的京都、我国云南省的大理和海南省的海口等四个国内外案例的比较分析表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复兴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物质文化遗产是"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神",需要把传统的"形"融入到创新的"神"中去。在城市复兴过程中只有保护与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动能,才可以使城市的发展"源远流长",才可以使城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成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峰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红培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历史遗存,也是一个城市弥足珍贵的财富。能否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均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是衡量政府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是否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因素。其中,管理体制因为直接影响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而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各地也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式。分析这些管理模式的特点,总结这些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能够为后续其他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模式的选择以及现有管理模式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曲凌雁  林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各国已引起广泛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初始宗旨——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实践并不完善,其中显著问题便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严重缺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关系,认为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完善应重视研究非物质文化对于城市历史环境的精神意义,并从管理体制方面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表达方面探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
[期刊] 求索  [作者] 马奔腾  
历史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论述,坚持保护第一,摒弃简单思维。应从多维视野加以思考,在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界域与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其属性与功能,了解其多重功用,并在利用时凸显历史文化视角,不仅要服务当下,也要面向未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信平  
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研究和总结日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经验,对构建与完善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梳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日本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特点和优势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提出应该从完善法律体系、协调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公众参与体系等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江  梁励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有着丰富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对其产生的背景,即明清佛山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这些遗产的空间载体的研究,综述了佛山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色,结合对其生存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法定的形态规划中,通过保存相应的场所、维持空间的致密性、寻找相关的线索建立路径和结构性网络的方式,来实现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的延续,从而实现其保护和传承。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峻亭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弥补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缺憾,两者相互补充,较全景地展示了历史遗存中国家谱的总体面貌,填补了中国(大陆)目录史上编撰家谱专科目录的空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云兰  
京津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世界文化遗产众多,皇家文化遗产集中。梳理了京津冀地区的皇家文化遗产、长城军事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遗产和馆藏文化遗产,从政策、规划、交通、教育、科技、财政、金融、监管和宣传等诸多方面对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敖芬  
介绍一百年前,滇越铁路开通,云南从日行30里的步行时代跨入日行1000里的火车时代,火车的开通使数千年封闭在崇山峻岭中的云南成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直接接轨的省份,首辟了20世纪初云南对外开放的道路。目前,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开展滇印合作,从百年滇越铁路中可以得到启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振华  李建军  毕于建  
当前,中国正在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这在促进中国城乡融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新型城镇化本质是人口的城镇化。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并成为城市的常驻市民会大大增加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难度。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采用何种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制度值得研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杭侃  
我们现在经常说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宝贵资源,是资源就应该可以讲利用,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其不可再生。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是文化遗产资源的本体得以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应该倡导多种形式的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主要从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按照专业内的划分,我们一般将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文物又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可移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栩同  孙蒋涛  
城市共生理念是在吸收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和谐相处的新发展需求,并依托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新形态基础上提出的。在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在城市遗产保护中消耗了大量的经济成本与人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敏  潘怡辉  
价值评估是城市保护的基石,评估标准的缺失或不规范,直接影响到保护对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也直接影响到保护的成效。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视角,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文化遗产标准中有争议或易疏漏的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六方面的内容,即形态特征的原真性、功能类型的多样性、时间界定的灵活性、地域特征的普遍性、现状特征的完整性、价值演变的规律性,以期对城市遗产价值评估标准的制定有所帮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康武刚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使作为遗产地的沿线各省又多了一项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保护、管理与开发三个维度的考量下,要加强大运河世界遗产相关法律体系建设,规范政府作用,完善保护体制,鼓励民间参与,注重开发的可持续性,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