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35)
2023(15068)
2022(13372)
2021(12547)
2020(10721)
2019(25293)
2018(25398)
2017(49514)
2016(27386)
2015(31121)
2014(31662)
2013(31543)
2012(29442)
2011(26375)
2010(26374)
2009(24382)
2008(23890)
2007(21119)
2006(18437)
2005(16040)
作者
(80279)
(66883)
(66481)
(63678)
(42861)
(32441)
(30530)
(26325)
(25512)
(23900)
(23083)
(22439)
(21339)
(21079)
(20984)
(20729)
(20460)
(19773)
(19374)
(19315)
(16669)
(16378)
(16328)
(15341)
(15072)
(15045)
(14966)
(14882)
(13614)
(13338)
学科
(113949)
经济(113830)
管理(73896)
(70503)
(56615)
企业(56615)
方法(54146)
数学(47618)
数学方法(47020)
(30908)
中国(29532)
地方(27808)
(26866)
(26202)
业经(22978)
农业(20936)
(19743)
贸易(19729)
(19023)
(18438)
理论(17728)
(17327)
环境(17300)
(16612)
财务(16537)
财务管理(16493)
技术(15473)
企业财务(15465)
(15002)
银行(14945)
机构
大学(388835)
学院(386832)
管理(152117)
(151599)
经济(148033)
理学(131762)
研究(131057)
理学院(130187)
管理学(127724)
管理学院(127023)
中国(96390)
科学(84818)
(84049)
(67687)
(67333)
(67064)
研究所(61727)
业大(60878)
(60550)
中心(60246)
财经(54452)
农业(52798)
北京(52644)
(52470)
师范(51969)
(49242)
(48249)
(47677)
经济学(45104)
师范大学(42068)
基金
项目(266012)
科学(207133)
研究(191002)
基金(190932)
(166802)
国家(165438)
科学基金(141132)
社会(117618)
社会科(111223)
社会科学(111188)
(104893)
基金项目(102540)
自然(93955)
自然科(91687)
自然科学(91661)
自然科学基金(89959)
(88306)
教育(87634)
资助(79533)
编号(78738)
成果(63582)
重点(59614)
(58177)
(56763)
课题(54333)
(53973)
科研(51305)
创新(50454)
大学(49105)
教育部(49040)
期刊
(165047)
经济(165047)
研究(111719)
中国(72191)
学报(64203)
(59571)
科学(58180)
管理(52514)
(51743)
大学(47037)
学学(44189)
教育(41138)
农业(40919)
技术(34061)
(30879)
金融(30879)
业经(26968)
经济研究(25569)
财经(25454)
问题(23319)
图书(21665)
(21621)
(21609)
技术经济(19504)
资源(19448)
理论(18769)
(18550)
科技(18295)
统计(18225)
现代(17458)
共检索到564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伟忠  杨桂山  陈爽  王丹  吴剑平  高群  
诸多国家已采取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UGB)对策以抑制城市蔓延,我国目前城市与土地利用规划也明确要求划定UGB,但其分析方法研究还较薄弱。综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元胞自动机及城市承载力分析研究常州市区UGB,结果表明:预测到2020年常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0 847 hm2,北部和南部组团外延增长、主城区及南北组团内部填充同步发展,UGB由沿江—德胜河—沪宁高速—新孟河—德胜河—武宜运河—沿江高速—沪宁高速—市域界限等围合而成;模型预测的UGB与GH-UGB(实际规划UGB)北部和东部空间拟合良好,西部和南部拟合较差,表明模型预测对空间整体和要素联系考虑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婧  陶小马  陈旭  
"精明增长"是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该理论的中国化与适应性研究至关重要。将理论内涵与中国城市增长实际需求相结合,构建包含城市规模、城市福利、城市空间和城市消耗四增长维度的城市"精明增长"综合测评模型,并运用改进熵值算法,对1999~200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时序变动与截面比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16市在考察期内增长逐年更为精明;上海、南京、杭州城市增长更为精明,其余城市熵值评分考察期内波动较大,且空间分布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四增长维度影响综合评价的权重由高至低分别为福利维度、规模维度、消耗维度与空间维度,城市福利和规模增长是影响城市增长精明程度的主要方面,两维度中...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健  程永明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是我国经济联系最紧密、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区域。自改革开放后,三省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同时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也都大幅度的改善。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日益显示出其经济龙头的作用。本文的目的就是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和估计长三角地区三省的产出缺口和宏观生产函数来研究其增长模式,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长三角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涛方  吴志强  
都市连绵区的边界界定对象包括两个方面,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边界界定和内部结构边界界定。对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所有的238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范围边界和内部结构边界。其结论包括①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包括苏州、无锡、宁波的全部以及上海、南京、常州、杭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绍兴、舟山的部分县市区;②长三角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以上海为中心的环太湖城镇密集区,以南京为中心形成沿长江城镇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形成环杭州湾城镇密集区,其内部边界界线分别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盖美  胡杭爱  柯丽娜  
基于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应用脱钩理论和改进的弹性分析法脱钩程度判定标准,对2000—200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和呈现的规律进行定量评价与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从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Ⅲ—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Ⅰ,2000—2005年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冲击不断增强,而2005—2009年冲击有所减小;该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各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相对脱钩为主,且存在时间上和指标间的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多数时期都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其中10个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呈现"N"型趋势,且多数城市2004年和2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蕾  陈雯  陈晓  薛俊菲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况有明显改善,但时有波动。工业三废中,废水排放脱钩状况较废气和废物有较大改善,但废气、固体废物减排形势严峻;空间上,上海脱钩状态最佳,江苏的脱钩状态较浙江有较大改善,且江浙内部分别形成了脱钩空间分异。分析环境污染形成机制,归纳出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三类要素,其中规模效应增加了环境污染排放,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污染排放具备一定抑制作用,但作用方向不甚明确,而工业结构变化对环境污染影响明显,最后,技术效应全面推动了污染减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守红  牛水霞  
本文首先计算了1995~2009年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碳排放量,结果显示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碳排放量增长迅速,期间又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即1995~2003年碳排放量小幅波动阶段,2003~2009年碳排放量快速增长阶段。接着对长江三角洲人均碳排放、人均GDP和人均能源消耗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人均GDP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弹性为0.4868,人均能源消耗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弹性为0.7658;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碳排放的原因,碳排放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碳排放与能源消耗存在着双向因果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玉岩  栾维新  王辉  马瑜  
为探究城市核心建成区对邻近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机制,选取1990~2015年间长江三角洲77个县级以上市核心建成区10km缓冲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为研究对象,借助扩展强度、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图斑的成长特征及扩展模式。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各等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平均面积处于周期波动上升趋势,与各阶段国家(区域)政策变化密切相关;城市等级越高,核心建成区周边扩展规模越大;(2)随着与城市核心建成区距离的增加,各等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景观分离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扩展强度与距核心建成区距离存在衰减的对数曲线关系;(3)研究时段内,城市扩展模式存在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内部向心填充式集聚为主的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是2000~2015年,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离心边缘式圈层扩散为主的郊区化阶段,此阶段大、小城市的飞地式扩展比例明显提升,中等城市边缘式蔓延保持较高的增长比例。针对城市的不同等级及其发展阶段,政策的引导和政府规划对于土地的合理布局有着重要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明  张成  
首先介绍了巨型城市区产生的背景、概念和研究进展,指出巨型城市区由形体上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20到50个城镇组成,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中心城市周围集聚,通过新劳动功能分工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然后参照POLYNET项目组的研究方法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构建FUR界定了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范围,并采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数据对16个主要FUR之间的功能联系进行了分析,作为对界定结果的检验。研究结论是: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由55个在地域上邻接的FUR组成,总人口超过8 000万,总面积超过78 000km2。温州和台州地区从功能联系结构来看处于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边缘,但将其纳入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朝林  张敏  张成  张晓明  陈璐  汪淳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首要的全球区和全球城市形成地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布局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蓓蓓  李凤英  俞钦钦  于洋  毕军  
定义了环境公平性包括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及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为表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构造并计算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各地环境压力指数。为表征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构造了环境基尼系数与绿色贡献系数。根据2004年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污染排放数据(COD与SO2排放量),计算了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环境压力与基于GDP的COD与SO2环境基尼系数与各地的绿色贡献系数。借助分层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上讲,上海面临的环境压力最高,江苏省城市较浙江省高;(2)从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上讲,长三角地区基于GDP的COD、SO2环境基尼系数分别...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施祖麟  白永平  
本文以大都市理论和区位理论为基础 ,从区域分工与协作的角度 ,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背景下 ,上海大都市周边的大城市苏州和南通未来发展的城市定位以及实现定位的途径 ,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诸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蒋天颖  刘程军  
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构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获得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指数。以此为基础,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状况,并对各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统计分析。2003—2013年,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经济增长的差异较大,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的差距呈扩大态势;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整体上耦合协调度从0.151上升为0.293,其中高耦合协调度的区域为上海,苏州、南京与杭州属于较高耦合协调度区域,无锡与宁波也从较低耦合协调发展为较高耦合协调,湖州与舟山则相对靠后;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立国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只有加快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才能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着重从 1 5城市产业结构入手 ,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目前长江三角洲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敬跃  吴开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确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对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测算和比较,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提供一个空间导向,以便协调各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并且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大的港口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较大,辐射较为显著。因此,长江以北地区需着力打造一个大型中心港口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