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22)
2023(8243)
2022(6717)
2021(5860)
2020(4796)
2019(10660)
2018(10004)
2017(18842)
2016(10425)
2015(11059)
2014(10637)
2013(10747)
2012(9738)
2011(8606)
2010(8438)
2009(7585)
2008(7343)
2007(6369)
2006(5487)
2005(4621)
作者
(31201)
(26204)
(25980)
(24556)
(16471)
(12719)
(11467)
(10267)
(10136)
(9064)
(8948)
(8559)
(8381)
(8267)
(8059)
(8040)
(7860)
(7815)
(7613)
(7321)
(6628)
(6336)
(6082)
(6061)
(5997)
(5696)
(5647)
(5551)
(5248)
(5228)
学科
(44175)
经济(44111)
管理(29383)
(28599)
(19971)
企业(19971)
方法(19554)
数学(17961)
数学方法(17871)
中国(15535)
(13612)
(13547)
农业(10138)
地方(9471)
收入(9135)
业经(8991)
(8500)
贸易(8498)
(8229)
(7808)
城市(7465)
环境(7337)
(6865)
技术(6240)
(6228)
财务(6225)
财务管理(6217)
产业(6018)
企业财务(5916)
(5748)
机构
大学(147770)
学院(146618)
(64442)
经济(63218)
管理(57207)
研究(51735)
理学(50542)
理学院(49931)
管理学(49207)
管理学院(48943)
中国(36572)
科学(32642)
(30755)
(30514)
(27615)
业大(26164)
(25884)
农业(24600)
研究所(23926)
中心(23298)
财经(22767)
经济学(21074)
(21038)
(20643)
经济学院(19415)
(18886)
北京(18564)
(18349)
师范(18066)
财经大学(17242)
基金
项目(109002)
科学(86937)
基金(82823)
(75161)
国家(74570)
研究(72170)
科学基金(63971)
社会(50879)
社会科(48439)
社会科学(48425)
基金项目(44800)
自然(42609)
自然科(41738)
自然科学(41722)
(41046)
自然科学基金(40998)
(35833)
资助(32209)
教育(32073)
编号(25533)
重点(24430)
(23990)
(23056)
(22786)
国家社会(22681)
创新(21370)
计划(21341)
科研(21332)
教育部(20408)
人文(19729)
期刊
(63420)
经济(63420)
研究(41103)
学报(27976)
(26233)
中国(25566)
科学(24742)
大学(20666)
学学(20104)
(20033)
管理(18336)
农业(17460)
经济研究(11277)
财经(11087)
(10734)
金融(10734)
问题(10379)
业经(10050)
(9664)
(9607)
技术(9408)
教育(9062)
业大(7661)
(7643)
科技(7270)
商业(7235)
城市(7188)
统计(7047)
(7036)
资源(7021)
共检索到203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郑丹  Tatsuaki Kuroda  
已有文献多从宏观视角上考察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文章则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居民收入的微观机制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与城市特征数据相结合,将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变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通过2SLS方法估计了基础设施水平对居民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具有溢价作用。城市居民名义工资在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城市更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工资收入的溢价作用受居民教育异质性的影响,居民教育水平越高,基础设施水平的溢价作用越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郑丹  Tatsuaki Kuroda  
已有文献多从宏观视角上考察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文章则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居民收入的微观机制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与城市特征数据相结合,将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变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通过2SLS方法估计了基础设施水平对居民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具有溢价作用。城市居民名义工资在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城市更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工资收入的溢价作用受居民教育异质性的影响,居民教育水平越高,基础设施水平的溢价作用越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洁  张可云  
从单中心城市模型出发构建开放的城市体系增长模型,阐明城市特征如何影响规模变化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夜间灯光数据反映城市规模变化率,构建实证模型考察工资收入、基础设施及其协同效应对城市规模扩张速度的影响。结合我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城市规模加速扩张,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协同作用;(2)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一定程度上受到周边城市相关属性的影响,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显著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但毗邻规模较大或便利设施更为完善的城市可能不利于本市的规模增长;(3)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增长模式存在差异。建议结合城市实际条件制定规划目标,区分不同类型城市选择发展路径,着力加强城际联系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温梦瑶  
<正>文章基于《共同分类目录》定义深绿债券文章基于《共同分类目录》定义深绿债券。研究发现,在《共同分类目录》绿债清单公布之前,深绿债券相较非绿色债券存在45.4个基点的绿色溢价,相较普通绿色债券则不存在绿色溢价。绿色溢价存在的原因是投资者偏好。即,发行绿色债券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其往往具有更高的内部治理水平理水平,以及更低的违约风险,进而投资者愿意放弃部分经济收益来满足这种可能的低风险偏好。在《共同分类目录》绿债清单公布之后,尤其是2023年10至11月份,深绿债券相较普通绿色债券存在显著的的绿色溢价。文章研究验证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绿色溢价的存在及其原因,并对银行间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潘瑞姣  
在国外有关企业多元化的研究中,验证多元化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建立了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旨在对这部分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述,以期对中国企业经营战略选择以及国内有关企业多元化的研究提供借鉴。首先总结了多元化和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度量方法,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将有关多元化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远发  
既有研究未能有效解释父母政治资本如何影响子女工资溢价,因而未能将其归因于"拼爹"还是"拼搏"。本文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实施的"从学校向职场过渡调查"(SWTS)之中国数据,采用剔除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偏差的区间回归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发现有:(1)父母政治资本确实促进了子女人力资本积累,在控制家庭规模和父母教育年限后,"官二代"的教育年限比"非官二代"显著高0.42年;(2)"官二代"进而将教育优势转化成了职场优势,获得了5.5%的工资溢价,也即父母政治资本通过子女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产生了工资溢价;(3)"官二代"的工资溢价来源于"拼博"积累人力资本而非"拼爹"进入高收入行业。这些发现共同...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施正政  李嘉楠  
本文利用2013年CHIP数据,发现城市群集聚能够促进城市规模工资溢价上升,这缘于城市群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存在异质性作用,即城市群集聚能够提高大城市工资,但会对小城市工资产生负面影响。在克服劳动力空间自选择、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所得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城市群集聚通过强化大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的虹吸效应提升大城市工资,并通过加速小城市高技能劳动力流失对小城市工资产生负向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卫东  石大千  
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面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基础设施对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第一,基础设施与人口城市化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作用偏小;第二,从分类来看,社会服务类基础设施对人口城市化率提升的作用最大,文教体卫类其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仓储类再次,水电煤的供应和生产类的作用最小;第三,基础设施与人口城市化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表现出倒"U"型结构,具有门槛效应,这表明基础设施投资不是越多越好,保持适度规模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晨曦  吕萍  
独立企业和集团成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一问题并未引起学术领域的足够重视。本文采用2006—2015年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上市公司独立企业和集团成员企业作为样本,研究了独立企业和集团成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结果表明,独立企业和集团成员企业在选择是否采取国际化战略以及选择激进还是渐进的国际化战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非竞争性资源和竞争性资源的溢价效应均有助于成员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且有助于其实施激进的国际化战略。竞争性资源的弱折价效应有助于成员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并且有助于限制成员企业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晨曦  吕萍  
独立企业和集团成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一问题并未引起学术领域的足够重视。本文采用2006—2015年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上市公司独立企业和集团成员企业作为样本,研究了独立企业和集团成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结果表明,独立企业和集团成员企业在选择是否采取国际化战略以及选择激进还是渐进的国际化战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非竞争性资源和竞争性资源的溢价效应均有助于成员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且有助于其实施激进的国际化战略。竞争性资源的弱折价效应有助于成员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并且有助于限制成员企业的过度投资,促进其实施渐进的国际化战略。竞争性资源的强折价效应不利于成员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但是当成员企业被迫听从集团指令实施国际化战略时,该强折价效应有助于其实施激进的国际化战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东亮  郑鸽  任治超  
中国逐步从定居社会转变为流迁社会,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体现在就业城市的自主选择上,该行为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持续影响,同时城市工资溢价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城市选择。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包含个体选择的处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存在城市工资溢价现象,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和城市差异性特征显著影响就业城市选择行为;纠正劳动力城市选择的内生二元选择偏差后,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变大,而大城市的工资溢价消失,中小城市工资比大城市更有竞争力。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首尾优势是劳动力理性选择就业城市的结果,这为中国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来实现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协调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彭树宏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城市居民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方法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中国100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存在显著的城市规模工资溢价;生活成本差异是特大城市工资溢价的主要成因,聚集经济是大城市工资溢价的主要成因;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会从城市规模的扩张中获益。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适度规模的大城市应该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主攻方向;大城市不仅要吸收高技能劳动力,也应该对低技能劳动力采取包容性政策,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城市繁荣。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闫芷毓  袁宇菲  薛熠  
本文构建动态模型刻画居民的消费决策并进行经验估计,识别基础设施投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省级宏观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通过收入渠道间接促进居民消费,还能够通过预期渠道直接促进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挤入”效应;但在住房供给弹性较低的省份,基础设施投资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果较弱,在财富渠道上存在“挤出”效应。基于微观家庭数据的分析发现,在住房供给弹性较低的省份,基础设施投资对房价有较强的推升效应,从而通过影响资产配置显著降低了富裕家庭的消费,这不仅对居民消费产生了负向的财富效应,而且还扩大了财富差距。本文的工作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邵燕斐  王小斌  
使用1995—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空间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以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表征交通基础设施,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省际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Moran指数逐渐减小但仍十分显著;一个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增大会对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即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中,铁路密度的增大对临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公路密度的增大会扩大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邓荣荣  吴云峰  
基于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等多种方法,多维度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宽带中国”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运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缩减数字鸿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创新创业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大中规模城市以及较高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增收效应较为明显;而在西部地区、小规模城市以及较低传统基础设施水平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效应不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周边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