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1)
2023(6973)
2022(5517)
2021(4889)
2020(4001)
2019(9149)
2018(8661)
2017(16965)
2016(9053)
2015(9719)
2014(9580)
2013(9810)
2012(9192)
2011(8299)
2010(8531)
2009(7525)
2008(7492)
2007(7116)
2006(6219)
2005(5193)
作者
(25959)
(21909)
(21446)
(20704)
(13448)
(10214)
(9698)
(8308)
(8251)
(7785)
(7422)
(7128)
(6984)
(6889)
(6809)
(6740)
(6484)
(6273)
(6146)
(6080)
(5439)
(5377)
(5286)
(4938)
(4935)
(4828)
(4732)
(4545)
(4385)
(4252)
学科
(46036)
经济(46010)
管理(24500)
(22203)
(17519)
企业(17519)
方法(15804)
中国(15696)
地方(14204)
数学(13636)
数学方法(13568)
(11706)
业经(11156)
产业(10254)
(8921)
(7762)
农业(7684)
环境(7176)
结构(7144)
技术(7073)
(7048)
地方经济(7042)
城市(6923)
(6520)
(6359)
贸易(6356)
(6079)
(5928)
理论(5740)
(5562)
机构
学院(129032)
大学(127181)
(58353)
经济(57077)
管理(48921)
研究(46176)
理学(41895)
理学院(41390)
管理学(40844)
管理学院(40594)
中国(32676)
(27465)
科学(27159)
(24897)
(21923)
中心(20849)
(20155)
研究所(19840)
(19803)
财经(19801)
经济学(19123)
业大(18056)
(18028)
(17587)
经济学院(17423)
(17354)
师范(17176)
北京(17041)
(16008)
农业(15420)
基金
项目(89605)
科学(71768)
研究(66261)
基金(64888)
(56573)
国家(56134)
科学基金(48734)
社会(44622)
社会科(42624)
社会科学(42616)
(35722)
基金项目(35009)
(29799)
自然(29786)
教育(29381)
自然科(29100)
自然科学(29092)
自然科学基金(28578)
编号(25324)
资助(25191)
(21873)
重点(20642)
(19663)
成果(19483)
国家社会(19157)
(18845)
课题(18672)
发展(18075)
(17804)
创新(17727)
期刊
(66659)
经济(66659)
研究(41108)
中国(26737)
管理(18376)
(17998)
(17977)
科学(17641)
学报(17542)
大学(13666)
教育(13487)
学学(12799)
农业(12343)
技术(11897)
业经(11619)
经济研究(10975)
问题(10800)
(10172)
金融(10172)
财经(9926)
(8950)
城市(7341)
现代(7083)
(6973)
技术经济(6917)
商业(6736)
(6589)
科技(6270)
(6040)
经济问题(5701)
共检索到194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孟禹  张可云  
通过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包括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及外部效应的面板计量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采用中国2003-2012年281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数据,基于GMM方法与拟极大似然法,测算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从城市内部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为正,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为负;从空间上看,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效应为正,空间溢出却为负,具有虹吸特征;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均为负,水波效应明显;从区际看,三大城市群连绵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都存在差异,其中长江流域城市群基础建设的要素虹吸效应最明显,产业结构升级负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伟增  牛冬晓  万广华  
本文从城市间互动的角度首次系统地归纳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的3个效应:分工效应、趋同效应和学习效应。接着,论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效果和机制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与没有开通高铁的城市相比,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指数的提升,其影响为总体结构变化的3.75%~4.84%。第二,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1)当高铁连通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不同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时,分工效应起主导作用,并导致产业结构的两极分化——促进产业结构指数较高城市的指数进一步提升,同时使产业结构指数较低城市的指数发生下降;(2)当高铁连通的城市之间既存在产业结构差异又存在发展水平差异时,趋同效应起主导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相似化;(3)受到转型期“结构性减速”现象的影响,产业结构指数较高的城市向产业结构指数较低的城市的学习效应更加明显。第三,高铁连通使得城市间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差异度显著下降,合作申请专利以及专利相互引用数量显著增加,验证了高铁连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3个效应。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经济一体化、地区分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万欢  
在阐述中国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历史的基础上,选取了200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着显著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控制变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而国际贸易进出口额和实际外资利用额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凯明  潘珊  颜色  
中国在高速增长阶段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基础设施投资部分转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本文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在供给侧所影响的具体生产技术和在需求侧所涉及的投资的产业来源构成上均存在差别。当制造业的资本产出弹性较高且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品替代弹性较低,或者制造业的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较高时,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将在供给侧通过提高制造业资本密集程度和实际产出比重推动制造业升级,通过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名义产出比重推动服务业发展;当生产来源上新型基础设施的服务业投入比重高于传统基础设施时,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将在需求侧通过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名义产出比重拉动服务业发展。本文关注到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正在转型,从这一视角发展了结构转型和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本文为新时代政府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政府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有效结合点,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景波  
基于1993~2017年间各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面板数据,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转型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途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形式转移,但在东、中、西部的作用方向不同,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司海平  宋文娟  
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有利于吸引人才、促进产业发展,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本文基于地方融资平台负债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债务融资如何通过影响基础设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果表明,地方融资平台新增债务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融资平台负债显著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中“铁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的建设,显著增加了邮政基础设施中“邮局所数量”,显著提高了通信基础设施中“移动基站数量”与“光缆线路长度”。可以认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债务融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俞峰  梅冬州  张梦婷  
本文通过匹配1999—2016年城市经济和交通基础设施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的收敛性,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和机制。结果显示,城市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的β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β条件收敛。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收敛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探究显示,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通过提高城市化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而提高经济收敛速度。最后,反事实分析发现,若中西部城市的高速公路密度达到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会使这些地区城市人均GDP达到北京人均GDP的40%的时间缩短7年;而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将分别促使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均值提高0.61%和0.77%。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履冰   张家滋   刘琼  
文章基于中国1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市域面板数据,利用“宽带中国”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城市离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最短距离”等工具变量,从宏观上探讨了信息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地区劳动力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结果表明:(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升地区就业。(2)互联网接入能够促进地区就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的提升;同时对地区新注册企业密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体而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据此,提出应根据地区间互联网普及率的现实差距,进一步加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以促进地区就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昕禹  杨明洪  吴晓婷  
为探究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利用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并就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交通基础设施有显著的互动关系,而农业碳排放与交通基础设施则没有显著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对农业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农林牧渔业生产效率极化都会引起农业碳排放量升高,反之,农业碳排放量对产业结构影响较小,上述现象即使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省份依然如此。这意味着样本期内中国的发展模式仍然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固碳减排倒逼产业结构转型的现象尚未发生。基于以上结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严格落实绿色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增量,建立健全农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制度,加快构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相互协调的农村绿色发展格局。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凯明  王藤桥  
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它不仅拉动了总需求,而且在供给侧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基础设施投资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展示了基础设施投资从价格效应、投资效应和收入效应渠道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从集约边际效应和广延边际效应渠道影响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机制。本文使用上述理论模型量化分析1981-2017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发现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服务业比重上升,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速。本文建议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提高生产率,但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应当做出调整,向新型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袁航  夏杰长  
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服务业结构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政策冲击,基于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评估“宽带中国”战略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净影响,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有效推动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组及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但仅能显著促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边际促进效应较东部地区更大更显著。作用机制显示:“宽带中国”战略能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高级化效应显著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并且,持续推进的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在提升技术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高级化效应的同时,间接增强数字基础设施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基于此,为进一步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人力资本高级化效应,健全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和斌   邓富华  
在逆全球化趋势上升的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赋能出口产业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2005—2013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以中国3G网络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出口产业升级的影响。结论表明:(1)数字基础设施有效推动了中国出口产业升级,在开展严格的识别假设条件和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仍然是稳健的。(2)从影响机制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升创新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出口产业升级。(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那些初始技术水平好、高等级地区以及政府执行效率高的城市的出口产业升级效应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为中国出口转型升级提供了路径选择和政策参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福象  沈浩平  
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各种优质要素的集聚提高城市群要素空间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造中,发挥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蒂伯特选择"机制的用脚投票功能,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区际互动,助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蔡曦   张中华  
基于200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其中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抑制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创新效应和财政收入结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西部地区;时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工业化中期和后期没有差异。研究结论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晓佳   徐玮  
产业数字化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鲍莫尔病”和过早“去工业化”问题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阻碍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本文采用量化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数据要素的生产、交易和投入模型,将数据要素纳入到生产函数中。在“效率—结构—速度”的分析框架下,采用结构化检验方法,定量分析数据要素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采用比较静态方法研究交通与数据要素协同效应加速这一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发现,数据要素与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仅将数据要素与服务业相结合并不能完全解决服务业由于效率相对滞后而在结构转型中受到“鲍莫尔病”的困扰。在交通聚集人口的作用下,高人口密度依赖型的服务业将提高效率,有望根除效率滞后导致的潜在成本上升的病因。同时在交通基础设施供需的作用下,制造业数字化能规避制造业份额过早下降问题。数据要素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数字技术红利,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本文的研究为探索中国数字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